楹联里的湖南㉟丨“深藏功与名”的贾太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23 12:04:45

贾谊是谁?

长沙人都知道,在繁华的太平街南门往里走不过两百米,有一座贾谊故居。

但你若逮着个长沙人问贾谊是谁,兴许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是以贾谊故居一直闹中取静,观者寥寥。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这是贾谊故居太傅殿前对联,写的是屈原和贾谊,作者是清代湖南巡抚左辅。此次为我们解联的岳麓书社总编辑马美著先生说,屈贾不能分,贾谊虽因便于传颂的文学作品少而名气不如屈原,但世间自有高山和流水,屈贾二人都富旷世之才,皆是有真气节的君子。

屈贾不能分

公元前177年(汉文帝三年),湘水边,一位来自洛阳的才华横溢、“意不自得”的青年在此南渡时,感念自己与屈原的相似遭遇,满腔感愤,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这位当时年仅二十四岁、因被权臣排挤而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年轻人,正是贾谊。

走进贾谊故居,绕过一方照壁,映入眼帘的便是贾太傅祠,内立贾谊雕像供人凭吊。祠依宅而建,至明成化元年后形成宅祠合一的格局,方正清穆,幽静安然。

(贾谊故居正门。)

据《汉书·贾谊传》记载,贾谊二十二岁就被文帝召为博士,“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

老先生们解答不了的问题,年纪轻轻的贾谊竟能一一对答,可见其才高,因此贾谊初入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不久就被超迁至太中大夫。贾谊政治地位的迅速攀升,文帝甚至要“议以为公卿之位”,遭到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群起反对,才有了“无奈而左迁贾谊为长沙王太傅”。

“正是有了这次‘左迁’,才成就了长沙的‘屈贾之乡’。”马美著先生告诉我们,司马迁在《史记》里,把屈原和贾谊合写在一个列传里,也正是因为二人有着共同的人生际遇。

“亲不负楚”,是指战国时楚国人屈原。“屈原者,楚之同姓也”,屈原与楚国王室为同姓之亲。屈原博闻强记,长于政事,品行高洁,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但他始终热爱楚国,看到楚国国王昏庸,朝政腐败,含愤投汨罗江而死。

“疏不负梁”,是指西汉贾谊,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爱好骑马,不幸坠马而死,贾谊深感歉疚,抑郁而亡,年仅三十三岁。

马美著先生评价,这副对联的上联写屈贾二人,虽然人生坎坷,但无论是亲是疏,都爱国忠君,是有真气节的君子。

“骚可为经”,“骚”是屈原的名篇《离骚》,“经”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儒家有“十三经”。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启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离骚》是其代表作。这句是说《离骚》是经典之作。

“策可为史”,是说贾谊的名篇《治安策》,“史”是史书,我国著名的史书有“二十四史”。《治安策》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出发,居安思危,痛陈盛世下潜伏的危机,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毛泽东主席评价《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这句是说贾谊的《治安策》可以称为“史”。

(贾谊故居的照壁。)

马美著先生说,下联写屈贾二人都有名篇传世,都是永久流传的大文章。

在贾谊故居的碑廊里,陈列着由历代湖南巡抚及名士所撰写的碑记和参观贾谊故居后留下的诗词,总共有三千多篇。

(贾谊故居的碑廊。)

屈贾二人寓居湖南,他们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湖南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心忧天下、勇于献身和经世务实的精神,成为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

毛泽东主席就深受屈贾的影响,对二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诗咏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盛赞屈原的诗文具有战斗性的威力。诗咏贾谊:“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盛赞贾谊的锦绣文章可当雄兵百万。

长沙三年:静水深流

说起贾谊在长沙谪贬的三年时光,马美著先生十分感慨,“贾谊流放长沙,虽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湖南之幸。”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这是杜甫在贾谊井边祭拜贾谊时所作。这处开凿于贾谊故居内的井,是目前我国保存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古井。因杜甫诗作,又名“长怀井”。

长怀,长怀,足见湘人对贾谊的悠远怀念之情。

为纪念贾谊,从汉代以来。湘人便建立贾太傅祠,后几经毁坏与修复,一直保存下来。明代重修的贾太傅祠在1938年的文夕大火中烧毁,现今在长沙坡子街的贾谊故居,乃是解放后重建。亦可见,贾谊在湘人心中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贾谊故居太傅殿。)

“对湖南文化带来深刻影响的,首推屈原,其次是贾谊。贾谊在湖南生活期间,表现出来的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积极谋治的经世精神,也成为湖南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美著先生向我们解释,湖南地处偏僻的南方,在春秋之前,相对于中原地区生产力比较落后,文化水平也比较低下,以巫风为特色的文化盛行。从春秋时期起,楚人征服湖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楚文化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贾谊作为一位将学术与谋略完美结合,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挽救危机的思想家,对历代湖湘政治精英,特别是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马美著为记者解联。)

不仅如此,贾谊还具有远见卓识,他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贾谊在政治、经济、国防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贾谊所表现出来的心忧天下、勇于献身和经世务实的精神,成为了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马美著先生如是评价。

进至当代,贾谊的文章仍为人所熟知和传颂,《过秦论》《论积贮疏》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过秦论》《治安策》选入《古文观止》。

马美著先生告诉我们,这些文章一是表现出了“心忧天下”的爱国精神,如“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治安策》),启发现代年轻人要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二是表现出了“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贾谊留下的著述并不多,但所写的多是国家大事,不是坐而论道,而是提出了踏踏实实的解决方案,启发现代年轻人要脚踏实地,踏实肯干;三是表现出了“以礼治国”的儒家思想,如《过秦论》中归结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启发现代年轻人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知识和营养。

记者手记|寂寞的贾太傅

彭彭

贾谊,洛阳人,生于高祖刘邦七年,卒于文帝十二年,年仅33岁。因才高遭嫉,被贬长沙时,他才24岁。后来回到洛阳,又成为了文帝最受器重的儿子梁怀王的老师。

用现代年轻人的眼光看,贾谊的人生,应该是“开挂”的人生了吧。少年成名,才华横溢,虽有长沙谪贬三年,却也写出了流传至今的《吊屈原赋》,最后到底还是回到了洛阳,为文帝所看重,秉烛夜谈,让其辅佐也许是未来太子的梁怀王。

贾谊的一生,少却儿女情长,是为国家殚精竭虑的一生。他留下来的著作,诗词歌赋不多,更多的是治国安民攘外的策论,是以“策可为史”。

甚至连离世,贾谊都是因国之由。梁怀王坠马而亡,贾谊身为他的太傅,痛责不已,“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若贾谊没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坚毅的求索精神,也不会因此一年不到就抑郁而终。但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贾谊还是写下了《请封建子弟疏》《一通》等文章,这种为理想抱负拼尽全力的求索精神,贯穿了贾谊生命的始终。

其实就在贾谊死后的第二年,文帝便废除了贾谊所反对的肉刑;贾谊死后的第三年,其改正朔的说法得到了时人的支持;贾谊的学问也代有传人,“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举贾生之孙二人至郡守,而贾嘉最好学,世其家,与余通书。至孝昭时,列为九卿。”

及至现世,《过秦论》《论积贮疏》等名篇仍为当代人所熟知和传颂。

这位三十三岁的青年郁郁而终时,也许从来未曾想过,他的思想、他的策论、他的文章,历经千年的时光,会对后世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那么,一生都在为家国筹谋的他,大抵当是欣慰的吧。

在一个阳光舒朗的冬日上午,笔者进入贾谊故居参观时,这闹市中小小的一方院落,游客依旧寥寥。

不过寂寞的贾太傅,也许并不在意这寂寞。

点评嘉宾 马美著

马美著,岳麓书社总编辑、总经理,编审,国家出版基金评委,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图书审读专家,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传统文化典籍的编辑、整理和出版工作,所编《陶澍全集》《左宗棠全集》《郭嵩焘全集》等20多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多项。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周红泉 朱玉文 王华玉

撰文/彭彭

摄影/易昂

剪辑/戴钺

设计/周圆 叶艳娜

责编:彭彭

一审:周红泉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