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2 11:22:45
近年来,武冈市着力开展产业园区与集中安置区“两区共建”,通过产业园区与集中安置区全面结对,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增强产业园区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增收,推动产业园区企业与集中安置区实现互助互利、合作共赢。
一是推动劳动力供需对接。建立了两个台账:安置区劳动力信息台账和园区企业劳动力需求台账。全面掌握集中安置区内搬迁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从业经历、职业诉求、返乡意向、薪酬预期等情况。广泛收集园区企业用工空缺岗位信息,充分掌握企业用工需求特点和劳动技能标准等情况。做实就业供需服务,对园区企业劳动力需求与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需求进行整合,支持搬迁劳动力在工业园区就业,鼓励吸纳外出搬迁劳动力返乡就业。
通过劳动力供需对接,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户1026人在园区企业就业,月人均工资达2800元,其中湾头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45人。
▲通过劳动力供需对接,搬迁群众在武冈市永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就业
武冈市1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共28个帮扶车间与武冈市工业园区企业已全面对接,实现了510人就业,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324人,让安置点搬迁群众实现了“楼上居家、楼下就业”。
▲通过劳动力供需对接,搬迁群众在武冈市湾头桥帮扶车间就业
二是推动乡贤资源对接。针对园区企业与安置区帮扶车间订单需求,依托“一乡一商会”工作阵地,大力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积极引导18个乡镇(街道)商会和10个异地武冈商会与工业园区、安置区高效对接,为园区企业及安置区帮扶车间找订单、拓市场。
▲湾头桥镇举行“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恳谈会
三是推动产业发展对接。充分发挥了集中安置区所在地现有特色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加大与本土龙头企业合作力度,在18个乡镇(街道)建设了特色农产品原材料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安置区+搬迁群众”协同发展模式,为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当地的搬迁群众以土地入股的模式,推动了安置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51家农村合作社,通过以耕地、林地等资源参与入股及安置点资产收益分红分利等方式,897户3172人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了除全家外出务工的搬迁户外至少有一项产业发展增收渠道的目标。
▲司马冲镇江背岭茶叶生产基地
▲文坪镇铜鹅养殖基地
四是推动农副产品供需对接。以工业园区为单位,统筹收集园区各企业职工食堂及职工对农副产品的实际需求,建立统一的采购机制。在安置区建立农产品供应站点,鼓励安置区的农副产品在“832平台”上架,财政统筹利用该平台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及园区企业工会食堂优先采购安置区粮食、蔬菜、禽畜等农副产品,今年以来,武冈市通过线上线下采购各安置区农副产品合计金额260余万元,有效拓宽搬迁群众农副产品销售渠道。(罗文林 李旸 唐峰)
▲机关事业单位及园区企业在大甸镇安置区采购农副产品
▲机关事业单位及园区企业在秦桥镇安置区采购农副产品
责编:吴汶奕
一审:吴汶奕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