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天堂”的人防故事

  中国国防报   2023-11-20 16:15:22

浙江杭州,因“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近日,由杭州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编撰的《守护人间天堂——杭州防空洞的故事》一书出版发行。细心的读者发现,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人民防空有着不解之缘。

该书以历史事件为主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全景式展示了杭州人民防空建设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人民防空因战而生、为战而存。杭州人民防空事业源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防敌机轰炸中。那时,地处东南沿海前线的杭州,成为国民党军空袭的重点城市之一。杭州军民将军事防空与人民防空紧密结合起来,号召全市“人人防空、时时防空”,动员各机关、工厂、学校、团体迅速成立防空委员会,及时开展人民防空宣传以及防空警报、防空工程建设,筑起了防敌突袭的铜墙铁壁。

在“杭州人防70年”专题展上,曾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杭州市防空委员会委员的周友生老人留言:“宁可百年无战事,不可一日无人防”。

该书既回顾历史事件,又记录当事人的感悟,加深了读者对人民防空地位作用的认识:“人民防空是全民性防护工作,一旦遭受敌方空袭,没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必须全民动员、全员上阵。”

1978年以后,改革春风吹进防空洞。人民防空由临战准备状态转到平战结合开发利用的轨道上来,给杭州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该书通过老照片、旧门票以及细腻的笔触,生动记录了防空洞的这一“华丽转身”,令人印象深刻:老旧防空洞内“又闷又热,烟熏火燎,一天下来,人们被熏得满脸油乎乎、黑乎乎,活像京剧中的黑脸包公。”而经过改造的防空洞,“采用花墙和庭园式门洞美化通道,用浅淡色防水涂料喷刷房间,用彩色水磨石铺设地板”,给人以“明亮、美观、舒适”的感觉。

胡庆余堂中药厂部分生产线搬进防空洞,试制的中成药获得成功,降低了制药成本。黄酒、蔬菜、水果、粮食等也进入防空洞储藏。茶厂、造纸厂、丝绸厂等单位把防空洞当作会议室,解决了活动场所不足的难题。西子湖畔的人防工程还被改造成为招待所、溜冰场、电影院、棋牌室、咖啡馆、音乐厅等,地上地下形成了旅游一条龙服务项目,备受市民和游客青睐。

2003年暑期,杭州持续高温,城市电力供应压力骤增。杭州利用地下空间冬暖夏凉的特点,免费开放多处防空洞,并通水、通电,用于市民避暑纳凉。市民群众纷纷进入“地下空调房”,享受阵阵清凉。此后,这项惠民之举一直保留了下来。四牌楼、曙光路、馒头山、西山头坑道等成为市民耳熟能详的纳凉点。

一声号角起新航。该书浓墨重彩地反映了新时代杭州人民防空建设的新做法、新成就。

2012年,杭州市启动《人民防空专项规划》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修编工作。两个规划内容上相互融合,前者编制人防工程与地下空间相结合的规划内容,后者将人防工程规划作为一个专篇落实。人防主管部门还联合相关部门,把地铁作为人防疏散主干道进行设计和建设。目前,杭州地铁已全线兼顾人防要求。

近年来,杭州在优化地下空间布局方面成效明显。比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通过设置4条地下环路、1条地下商业街区,以及利用中央公园地下空间建设兼顾人防工程,使周边产业项目与地铁站实现互联互通,不仅打造了地面绿化美化、地下通勤繁华的新型城市场景,而且增强了城市整体防护能力。

全市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也取得较好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仅2018年至2020年,全市结建人防工程新增停车位12万个,进一步缓解了市民停车难的问题。

为了让市民了解“我身边的人防工程”,人防主管部门组织研发“民防码”。市民用手机扫码,即可在电子地图上找到附近1公里范围内的人防工程,实现快速疏散掩蔽。

与人防工程一样,防空警报器也实现平战两用。每年钱塘江大潮来临时,为了保护观潮人员,相关部门用防空警报器“喊潮”警告,取得积极效果。

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发现进入新时代,杭州防空警报器的种类越来越多,警报发放手段日益丰富;人防专业队伍分工越来越细,防护手段日益先进;防空地下室建设由城市延伸到乡村,人防疏散地域遍布城乡……“了解得越充分,心里的安全感就越足。”许多读者发自内心地说。

著书立说,费心费力。杭州市国动办组织力量历时20个月,深入挖掘、多方查找资料,收集整理出近50万字的材料、近千幅各个时期的图片。通过一系列披沙沥金的工作,编撰出这本19万字和近百幅图片的书籍。

他们组织开展送书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将该书作为讲好杭州人民防空故事、宣传铸盾护民知识的重要教材。“面向未来,继续讲好人防故事。”杭州市国动办主任裘新谷介绍说,他们将根据读者反馈意见,加强和改进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防建设的浓厚氛围。(张霞 朱玲 李云秀)

责编:姜河

一审:姜河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中国国防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