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磊 2023-11-15 15:07:00
文|龙磊
来长沙11年多了。最初来长沙,住在原长沙市图书馆后面的定王台巷,出门就是图书馆,过解放路就是定王台书市和新华书店,这让我生活在书香中,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工作之余,经常泡在湖南图书馆、新华书店看书、买书、借书。这里有许多我喜欢看的书,比如《湖湘文库》《史记》《毛泽东文集》等等。
除此之外,我还最爱看爷爷编的家谱《杏子铺大村龙氏光坎公房谱》,此书编成于2000年,共四册,有《德富龙氏房谱》《大村龙氏守则》、派系图、谱叙、人物传记等内容,是爷爷、汉清爷爷用汗水和心血凝结成的结晶。我把它放在案头,时常翻阅。
杏子铺大村龙氏可以说是湖南龙氏乃至湖南氏族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祖辈们为了国家民族家族安定,为了后辈幸福美好生活,奋斗求索不息,他们走过苦难心酸,走过颠沛流离,走过崎岖坎坷,最终走向光明前途。
《古文观止》卷六《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云:“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文中的龙伯高是两汉时际扶风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人),被汉光武帝刘秀任命为零陵太守(今湖南永州等地),公元88年卒于零陵司马塘(今永州零陵区),他就是中华龙氏始祖……当时湖南西南部少数民族叛乱,伏波将军马援奉命来湖南平息叛乱。龙伯高积极做好后勤保障支援工作,夫人罗氏甚至捐出了嫁妆头饰。最后,叛乱平息,地方安定。龙伯高在零陵体民之苦,与民同苦,发展生产,安抚人心,广施仁政。当地的经济得到发展,文化得到提高,生活得到改善,风俗得到纯朴。他被称为一方贤吏、清官,历代百姓铭记他、感激他,以创作诗文、保护坟冢、修建祠堂的方式纪念他。
龙伯高的第二十八世孙龙庚,湖南道州(今永州)人,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龙庚中乡举,仕迪功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从湖广道州(今湖南道县)赴江西庐陵任吉水县丞。自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起,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加上灾荒连年,遍地是盗匪与灾民。到乾符元年(公元874年)龙庚68岁秩满休官,欲回道州老家,已没有一条平安的道路可走了。加上他一家老少四代数十口人,妻儿子女、孙子曾孙,老的年近七十,小的只有一两岁,扶老携幼,千里迢迢,如何行得?龙庚举家才走到永新,就听说王仙芝在长垣起义,没多久黄巢也反了,路艰难行,一家人只好客居在永新县令家,一住三年,后定居永新顾村莲塘。龙庚便成为永新龙氏始祖,永新由此发展为中华龙氏的第二发源地。至今,龙姓人口在永新县排名第三。
《杏子铺大村龙氏谱》载,庚公的后裔龙曜唐天佑十八年任长沙府茶陵令。秩满欲归,被茶陵百姓恳留主讲洣江书院,于是居家茶陵褒书(今浣溪乡龙下村)。龙曜的后代又迁徙发展成攸县龙氏、茶陵龙氏、湘潭龙氏等。攸县梅城龙氏便是其中的一支书香望族,其名人有创办湖南最早的轮船公司、振兴湖南民族工业实业、保护黄兴的龙璋,创办明德学堂、教育图书馆、湖南博物馆的龙绂瑞,第1-5期刊物《新湖南》主编的湘雅医学博士龙伯坚,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等。
湘潭龙氏是湖南湘乡、益阳、安化及湘中一带多支龙氏的源头。湘潭龙氏的始祖龙通方,为龙曜后代,通方公号碧崖居士,官大理寺评事,宋太祖建隆元年(960)由茶陵迁居湘潭木通榜塘,杏子铺大村湘乡龙氏尊其为一派祖。 湘潭龙氏的代表人物—龙瑛(1779~1852),字白华,清湘潭人,龙先法子。清嘉庆二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岳麓书院山长。主城南、岳麓、朗江、昭潭诸书院。其代表作《白华诗草》《味无味斋试帖》数卷。
双峰杏子铺龙氏始祖为瑄公,瑄公是通方公的曾孙,官内阁中书,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先自湘潭迁居湘乡城南泰和坊,再徙宣丰杏子铺,为宣丰支祖(哥哥瑞公官广东提举,为湘乡城南祖)。元末兵乱,十三派祖远清公徙江西吉安永新横江顾村。十七派祖沅公,字寿相,号本浚,明永乐七年(1409)生,弘治十四年(1501)卒,由永新县横江顾村复迁故土,开光乾、光巽、光坎三房。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一修族谱,乾隆三十六年(1771)、嘉庆十二年(1807)、光绪四年(1878)、1922年续修。
杏子铺龙氏在明代出了一个王妃,为壁公女,这是明代长沙吉端王妃。朱元璋的一个后代封王长沙,为长沙王,这个吉端王是第四代长沙王。王妃的妹妹嫁给善化县士黄模,黄模与革命先行者黄兴的祖先是亲兄弟,王妃的兄弟则考上科举。杏子铺龙氏还出了湘军将领龙凤阁。龙凤阁(1842一1902),号惠南,族名芳癸,18岁参加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他率部平定太平军、捻军,后来在民族英雄刘铭传麾下,和斗盐曹志忠曹十大人一起,在台湾抗击法国侵略者。在大小数十次战争中,屡立军功,先后被朝廷授提督军门官,提督街福建总兵;诰封振威将军,官至正二品,诰封三代,一时名震乡里。
《德富龙氏谱》中的龙德富(1773~1844),为清代湘乡县宣丰二十都泥溪塅人(今双峰县杏子铺镇泥溪),配宋氏(1775~1838),约两百年前,迁居湘乡县望春二十七都大村(今双峰县梓门桥镇大村),德富即为我的八世祖。据《同治湘乡县志》,清代的宣丰二十都泥溪塅大致包括今天的溪口,听爷爷说,五十年代,因修溪口大坝,祖籍地已被淹没在水府庙水库底,祖籍地和宋希濂将军家很近。这个迁徙的母系祖先宋氏,或许和宋希濂家族有血缘姻亲关系。宣丰二十都的龙家塅位于今双峰七中旁的床石、井湾、光景等地,宣丰二十都的石塘塅位于今天的大树、石塘塅等地,至今,此地仍有龙氏族人居住。
从 《杏子铺大村龙氏谱》还可知道,杏子铺龙氏还迁居到湘潭石潭、湘潭火车站、衡山县、双峰县荷叶镇荷塘沙溪及外省等地,荷塘沙溪离曾国藩故居只有几里路。
双峰杏子铺龙氏与湘乡城南龙氏关系密切。谱载,明代杏子铺龙氏十七派祖沅公从永新迁回故邑时,就先居住在湘乡城南,葬在双峰杏子铺。双峰杏子铺龙氏、湘乡城南龙氏、湘乡潭市小车龙氏曾一同对位于湘潭县的通方公墓进行修缮祭扫。
历史上,湘乡城南龙氏也是一支书香望族。宋代,龙氏五人中举,明代六人中举 。元代,湘乡改县为州,遂有“龙半州”之谣,湘乡有“龙城”之谓,其言皆乃城南龙氏之盛矣。龙氏一族之鼎盛概可想见。元明鼎革,城南龙氏多逃离县城,只允清一人独守城南。
湘乡城南龙氏其代表人物有:龙孔然,字简卿,湘乡县城南门人,举人,明亡,闭户授徒,洪承畴欲延之幕府,不就,其代表作有《拯湘录》《坠粮逸案》,康熙、顺治朝两次主编《湘乡县志》。龙孔蒸,字季霞,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与同邑洪业嘉、湘潭王岱友善,字号笔樵,其代表作有《类吟》《自删存草》《楚风补》,张献忠破长沙,授官不就。后溃兵掠湘乡,以卫母被杀。龙孔然龙孔蒸两兄弟并称上湘宿儒。他们都是杏子铺大村名贤刘象贤(其母龙氏、与王夫之为儿女亲家)的表兄弟,与王夫之的交往也很密切,志趣相投,我们可以从《船山师友记》及《船山全书》中看出。
龙孔然之侄龙吟,字非声,崇祯中以贡生中副榜,天姿颖异,文名重三湘,官宁乡、湘潭教谕,学识渊博,著有诗文多种,代表作有《瞻云馆集》《蜜房赋》《均图谋野议》。其弟子、族侄龙先蛰,恩贡生,挑选教谕,邑内硕儒。龙先蛰弟子众多,成才者众,进士彭心鉴,举人刘能镇及张正笏等均为其高足。龙孔然、龙吟、龙先蛰其事均入同治刊《湘乡县志·文苑》中。龙宏戴,字骏工,明崇祯生员,明亡后隐居南直隶栖霞寺,自号楚云上人。其代表作有《旃檀集》《西江游草》。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国史、地方史之外的有益补充和延伸。通过阅读爷爷编的家谱,了解了家族的源流传承、迁徙演变、族制家规、人丁事迹、道德规范……,增强了自信心和家国自豪感,增进了孝道,培养了尊祖追远之情,了解了家史,便知道“我从何来”,并能促进“我向何去”,使人奔向更大的舞台。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