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湖南工笔画70年”展览述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14 09:41:18

文丨陈元幸子

2023年11月7日,由湖南美术馆、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湖南工笔画学会承办的“源·流——湖南工笔画70年”在湖南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湖南美术馆继2022年以20世纪湖南水彩画为主线推出的“水色潇湘阔——湖南水彩画邀请展”之后,聚焦工笔画这一绘画类型,对从1949年至今湖南工笔画的演变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力图以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经典作品呈现湖南现代工笔画的历史脉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艺术时代随之到来,湖南美术事业迎来了春天,湖南现代工笔画即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坚定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前提下,湖南工笔画伴随着全国新年画运动的开展与深入,逐步培养了一批美术创作人才和一条艺术创作路径。20世纪80年代,以陈白一为核心的湖南工笔画群体自主发挥地域特色,创作了大量紧贴现实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工笔画作品,形成了“湖南工笔画风”,并在全国脱颖而出。进入新世纪的湖南工笔画,在广泛交流中吐故纳新,大胆探索着工笔画的绘画语言与时代意境,仍是中国当代工笔画前进与探索中的重要力量。

一、历史重温

从展览呈现可以看出,“源·流——湖南工笔画70年”并不是一个任务展览,而是经过精心筹划和准备的学术展览,其突出之处在于首次以大事记的形式勾勒出了湖南工笔画70年历史脉络,这是这类历史回顾性展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体现学术水准的要点,也是一个临时性展览的永久性价值所在。因为只有摸清“来路”,才能为寻找“去向”找到依托,而只有这样,这类展览的现实意义方能凸显。

展览题目中的“70年”是指1949年至当下的时间概念,大事记选择编年体形式,以“年”为单位,按时间排序,将文字、照片、出版物等内容一一对应混编,突出了各类文献的丰富度和时代感。年表文字始终围绕湖南当代工笔画的进程和转型进行摘选,表述上言简意赅,客观陈述。

1956年-1976年改革开放前的文字内容主要根据湖南省美协《美术誌》编纂委员会主编的《建国以来湖南美术大事记1949-1982》(征求意见稿)、《湖南日报》《湖南文艺》《美术》《新苗》等报刊中查找到的相关资料进行编写;1979年-2000年的文字组织综合参考了省美协主办的刊物《湖南美术通讯》、《湖南画报》、重要展览相关图录报道、《口述湖南美术史1949-2009》中关于工笔画画家、作品和事件的记述。

2000年至今的文字信息来源于艺术家个人简历及作品集、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大事记、湖南工笔画学会展览活动概要等一手资料。年表配图则采用“以图证史”的方法,精选与文字相匹配的重要作品、历史照片、出版物扫描图,如湖南工笔画家作品在《美术》杂志上的刊登页面、1982年彦涵、华君武在南岳工笔画学习班的留影、1996年“湖南工笔画艺术大展”的现场实况等,这些影像增加了大事记的分量感和鲜活度。

与此同时,大事记还收录了70年里美术专业系统内撰写的有关湖南工笔画的理论文章与专著,如刊载于《美术》的钟增亚文章《吸泥土之乡 抒湘楚之情》、楚博《湖南工笔画的渊源、现状及展望》、刊载于《人民日报》的李松《湘情依依——谈陈白一的工笔画创作》、滕小松著《中国工笔画的现代转型——陈白一艺术观念与绘画创作研究》、《中国工笔画的传统性与现代化》论文集等,既是工笔画在湖南生长与发展的学术记录,亦可以此窥探湖南工笔画的历史影响和学术建树。

二、经典再现

此次参展的106位画家,是湖南工笔画70年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主要可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出生于1949年前,沐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代东风成长起来的画家,如陈白一(1926-2014)、聂南溪(1934-2011)、徐芝麟(1933-2017)、郑小娟(1940年-)、邹传安(1940年-)、李儒光(1940年--)、张青渠(1944年-2022年)等一批湖南工笔画事业的开拓者。

此次展览展出陈白一作品《小伙伴》(1988年)、《听壁脚》(1989年),这两件皆是20世纪80年代陈白一工笔画的经典之作。前作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位正在吃饭的孩童与三只憨态可掬的小狗并排倚靠门框的生活场景,画面亲切生动,笔法细腻,曾在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斩获铜奖。后作是陈白一最擅长的傜族日常题材,勾勒了两位傜族妇女听壁脚的欢乐画面,此作于1991年入选“全国民族风情画展”,并获一等奖。聂南溪展出的作品包括创作于1956年的《藏女》,这是他早期工笔画的代表之作,曾入选湖南省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并刊登于《美术》1957年4月号。此次展出的《山雀》是郑小娟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画面以线条组合虚化了背景物像,增强了特定时空中的旋律感,并以此聚焦人物的内心情感,值得观者反复回味。又如徐芝麟《小雪花》、唐本佳《新娘》、李儒光《改革初年话发展》、孙国成《乡亲一片心》、彭本人《雾漫竹乡路》等亦是20世纪80年代代表湖南在全国展览中的获奖作品。

作为湖南工笔画的领路人,他们以杰出的创作能力和高尚的人品艺品为湖南工笔画在80年代结出丰厚成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并培养了后备力量。

第二代是出生于20世纪50、60、70年代,成长于20世纪80、90年代的画家,如朱训德、陈明大、陈巽如、莫高翔、海天、王炳炎、王志坚、漆跃辉、谭智勇、吴荣光、石纲等,又如周玲子、丁虹、姜贻华等。

朱训德展出的是创作于2005年的《洞庭吟》,画面中金色的线条相互编织点亮了夜空,照映出停泊在湖心的船只、蹲坐在船只的渔民以及湖面反射的月光,静谧中律动横生,温暖里尽显恢弘;陈明大的《时空》系列,描绘了都市人物与古老遗迹共处同一时空的画面,这是画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的尝试,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王志坚的作品《暖阳》,创作于1998年,曾在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八届文艺群星奖”中获银奖。

第三代则是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成长于2000年之后的新一代画家,他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把自己作为方法,在新时代的社会环境与艺术生态中满怀热情以开拓中国现代工笔画新的创作维度与路径。

另外,此次展览还邀请长期在省外发展、卓有成就的湘籍工笔画家,如林凡、陈湘波、赵溅球、王豫湘等,他们的作品中印刻着湖湘基因,也因不同的地域环境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三、未来期许

此次展览作为湖南工笔画界的盛事,在美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美术理论家、画家对20世纪80年代“湖南工笔画现象”的回望,以及湖南工笔画未来如何发展的探讨。

在同期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李魁正、湖南省文联名誉副主席朱训德,湖南省工笔画学会顾问、前辈艺术家郑小娟、陈明大、莫高翔、王炳炎、海天等人一致认为,20世纪80年代湖南工笔画在全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这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也具有特殊意义。

对于未来该如何突破与推进,李魁正认为,湖南已经有了专业的工笔画群体、扎实的工笔画功底,应该自觉承担起推动中国现代工笔画创新与发展的重任。在当下,工笔画的发展需要吸收东西方及各民族的优势,更深入地咀嚼传统文化,更广阔地了解西方的现代构成,要用现代的思维和广角思考问题。

吴荣光指出,湖南工笔画的未来不应被旧名所累,应当要积极保持更为开放、包容的艺术生态。而青年画家更应在国际视野中、有针对性地思考艺术问题。李蒲星也表示,走向开放是湖南工笔画的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这既包括技术语言上的开放,也包括思想观念上的开放。郑小娟认为,新一代的湖南工笔画家需在马王堆艺术和敦煌壁画上多下苦功夫,建议省美协组织画家去实地感受艺术的震撼,促进创作。

左汉中、王志坚均指出,真正具有民族性的东西也具有世界性,湖南工笔画家应多关注民间美术。莫高翔认为,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生命。工笔画的未来发展离不开独特的个性、独特的眼光、独特的形式语言和独特的技术。

海天强调,在未来,湖南工笔画应该要敢于走极端,走传统不能走的路。谭智勇则表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还是艺术主体,即画家本人。如果艺术主体的知识结构、观念和精神性的东西没有创新,其艺术技巧再精再好,艺术创作也不会好。只有把艺术家自身打磨好,工笔画的未来才是光明的。

70年弹指一挥间,而一个画种在一片土地上的生发演变却是复杂而丰满的。对湖南工笔画70年的爬梳与研究,更是一项需要长期深入的课题。如果把此次展览作为这项工作的开端,接下来的工作则是具体而繁复的。

笔者认为,或许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建构档案库。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量文献史料的收集与整编,研究工作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建立湖南工笔画文献资料库显得尤为重要。资料库可分为三类:历史文献库:以与湖南工笔画发展历程相关的历史报道、出版物、研究文章、展览物料等资料为主;画家档案库:围绕湖南工笔画家,收集每位画家的生平资料、代表作品图、创作手稿图等;历史影像库:收集并记录与湖南工笔画重要活动、重要艺术家的历史照片、视频采访资料、创作影像等。资料库以人为核心,串联文献实物与历史影像,编织湖南工笔画动态发展的智能网。

二、聚焦微观研究。历史是由无数细节搭错交织形成的,如今对于湖南工笔画既已形成了宏观脉络,下一步则需要深入到70年乃至百年、几百年里的细节处,抽丝剥茧、丝丝入扣地去挖掘历史行进过程中的节点、拐点以及其他容易被忽略的人和事,把研究落到实处、细处。如对湖南工笔画的70年再做时间划分,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作品风格特色进行阶段研究;对于正在进行的工笔画创作和正在创作的工笔画家进行跟踪式的同步研究,研究者与创作者相互交流,共同成长。长此以往,未来有关湖南工笔画的展览及相关活动,则更具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