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山花”剪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12 11:46:59

骆志平

艺术的分门别类中,剪纸只能算作乡下民间活儿,在常人看来,就如农家小菜,价格便宜,味道好,却很难登大雅之堂。相比城里“大菜”馆高奢的门庭,镶金镀银的碗筷,显得有点寒碜。打这样的比方,不一定恰当,但接近生活的原味,和剪纸中散发的气息差不多。

李金波就是这样一位“土菜”师傅。其剪下作品,完全中国风、不带洋口味。平时,所有的爱好都放在了剪纸上,不管走到哪,只要一坐下,便拿出剪子,“咔嚓咔嚓”走线条、穿纹饰,或是蒙着眼睛练手法。时间一久,就有了心手合一,随性赋形的功夫。不论人物山水,花鸟虫草,还是飞禽走兽,都信手拈来,一剪而就。光凭纯用剪子、不掺刀刻这一手,金波就有了在剪纸界不输他人的底气。不少学院派的艺术大佬,看了其现场演示,无不竖起大拇指,直呼了不得、好手法。这就是原生艺术的魅力,放不进太多的佐料,但撩得动世人的胃口。

坐在村前屋场上,拿出一把小剪子,对着满眼青山绿水,将心中的憧憬放入田园牧歌中,一头大水牛驮着俏皮的牧童,很快就走进了老樟树撑起的山湾;趁月亮还未入眠,循着蛙鼓的方向,把吵醒的山花和蝴蝶,呵护到农家的窗棂上,不一会儿,顶着红盖头的新娘子,便在喜鹊鸳鸯簇拥下,从泥土孕育的乡情中脱剪而出。

如此曼妙乡情,出自金波之手。其为山东高密人,也是高密剪纸的灵魂人物。有人称其金剪、神剪,我谓之“山花”剪。在我心中,山花含羞带露,美得天然。山花奖根深叶茂,贴近大地,既文脉相牵,又重乡情,知往事,称得上百姓心中最美的奖状。对于此奖,金波先生早在2007年就已获过,参评作品为八仙庆寿图,那年其26岁,虽然只斩获了铜奖,也已十分难得。毕竟民族文化表述的方式太多,能以小门类中剪纸的方式赢得认同,足见其剪透“山湾”的功力。

《千面鼓王》

山花剪,剪山花,蝴蝶见了跑过来……民俗的意蕴之美,现代艺术无法替代。和金波先生相识已有十三载,剪纸爱好者张亿良先生酷爱金波剪纸,2009年在一个“高密四绝”作品展上,花8000元买回其一幅作品,俩人从此结缘,慢慢成为了挚友。随后的日子,金波先生每年都会来望城小住一段,去乡下采风,与这边的文化人切磋交流。经亿良先生介绍,我认识了这个小伙子,来来往往中,又喜欢上了他的憨情和淳实。现在,望城的朋友圈里,不少人都知道他名字,他自称半个望城人,实不为过。看到他手上功夫那么好,有时忍不住邀上三五好友,千方百计弄来一点陈年老酿,聚在一起热闹一番,兴致一起,他便会拿出剪子剪山花,不一会儿,洋洋洒洒的山花就飘落杯盏间。他京腔不错,时不时搖头晃脑来上几句“沙家滨”或“智取威武山”,虽然没有琴师拉弦助阵,但满桌的喜悦早已入杯羹。

民俗的风骨,炽烈不高奢,色彩绚丽,直来直去,特显热闹。依民俗得来的作品,也是如此。要么偎进喜庆的日子里,要么藏在乡间草丛中,要么陶醉于瓜果飘香的季节。拿出几张小红纸,剪成小吉祥,贴到门窗上,就能抖落出一身喜洋洋。碰上好日子,还能引得树上喜鹊喳喳叫,梅花半夜倚窗开。大善大爱,大俗大雅,这是民俗文化的本原,也是民间艺术走向国际的本钱。陈忠实的白鹿原,张艺谋的红高粱,都是乡土题材,民俗风味。这些从泥土中打滚出来的作品,有魂有魄,敢爱敢恨,适当加点佐料,假戏就演成了真生活,那些野性交织的画面,无有虚伪,经得起人性的推敲,让人观后荡气回肠。

剪纸造型和象形、会意的文字,同属文化图腾的符号。只是二者表述的方式不相同,文字依托语言,直白形象。剪刀下的吉祥,则含蓄隐逸,因人因地而异,诠释着不同习俗中,老百姓对大自然的理解和对美好日子的祈盼。宋代李嵩的《货郎图》,当代艺术家韩美林笔㡳的动物生肖,黄永玉老先生的猴年邮票等,无不是从民俗演绎中获取的灵感,然后将其转化为笔底的造像。民俗画家姜银说:“我用炸响的羊鞭,把我的信天游撒向远远的苍穹,我想用古老的木犁,把我家的理想攉进深深的土层……”。这些民俗文化的滋养,透过岁月的烟火,从大漠到大草原,从古桥到古弄巷,最终都落脚于大道至简的精神家园。金波初中毕业,草根出生,地地道道的农民,算不上读书人,受外部文化影响不多。放在别个身上,这可能是短板。然而,对于讲究原生原创的民俗文化来讲,没有过多外在束缚,反倒显得土壤肥厚,根基淳实。金波外形憨憨土土,眼底清清澈澈,不见城府,不窥心机,活脱脱一副民俗剪纸人物形象。相由心生,一个心底至纯之人,其作品里的真善美,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将自然流淌,产生震撼人心的美感。

《八仙庆寿图》

剪纸界的人士心灵手巧,个个剪得出富贵的牡丹花,但真能凭手艺养家糊口的没几个,不少剪纸高手,迫于生计,半途而废。金波天资聪颖,性情专一,从进剃头铺当学徒开始,小剪子就从未离开过手。后来拜师学艺,研摩剪纸,一把张小泉剪刀,越磨越尖,剪下的人物能说话,《祝寿图》上的八仙逍遥自在,各占寿字横梁,活得比在天庭还舒服,“团花”里的花鸟虫草,挤在一个窗棂上,惹得飞来的小鸟经常碰疼了头。从乡村剪到城里,从高密老窗一直剪到山花奖领奖台,身边的朋友,无不为之喝彩。这些年,他作为民间文化使者,应邀出访韩国、日本、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3年,其穿着一件清代的袍子,在恭王府一待就是一个月,将恭王府康熙老爷子御赐的长寿福字,剪成了福寿绵绵的国礼,让不少外国使节分享到了中国民俗文化中,“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带来的吉祥和愉悦。

其创作的《民族大团结组图》,采用阴阳交迭的手法,贯以刚柔相济的流线,将画面中欢快的手鼓,曼妙的舞姿,绚丽的服饰巧妙相连,五十六张笑脸,五十六个音符,节拍相同,心手相牵,旋律相通,那份亲热,胜过一家人。此幅作品已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另一幅中纪委杂志封面之作“清廉之门”,采用套色剪纸,以王府门庭为主轴,警钟立在檐脊正当中,瑞兽作檐头翘角,衙门八字状,半掩半开,庭院照壁上有一“瑞鸟官璞”,下用清荷托底,门头悬有一匾,上书“清正廉明”四字,两侧墙头,在团花中嵌有剪字联,内容为“唯己唯私不配做官从政,恤民恤众始能终世为人”,整幅作品清风扑面,正己肃人。

还有其创作的高密三贤,高密四绝组图,巧思布局,深耕寓意,穷尽技法之奢,畅叙家乡之怀,清华大学有位教授曾点评其作品:“剪下千年事,手中十年功,民俗之美不输时尚”。剪一幅作品立于墙面,看似容易,实则费时甚多,能够做到三个月立意,三个月构图,三个月脱剪成稿,就能算剪中快手。平时,信手剪两只鸳鸯蝴蝶,应景逗乐尚可,真要把手中“小菜”做成盘中佳肴,免不了青丝熬白,煞费心机。

《老窗》

为了从前人的古法中汲取营养,金波先生收集了大量的民俗拓样,光清代民国的老剪纸、老花样就达数千幅。其师傅范祚信老人,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非遗传承人,其作品线条简洁粗壮,古拙老辣,独成一派。对金波早期作品影响较大,但金波禀赋天成,入古不复古,善于借二月春风,裁剪江岸杨柳,其作品线条酣畅多变,有如墨痕碾纸,大开大放,率性中藏古意,厚重中露生机。

一把“山花剪”,名字朴实,可窥山湾之月,可拾荷露之欢!以此为题,实为喝彩之言。如果持俗念,讲远近、论亲疏,一个山东高密之人,与我天隔地远,虽有几面之缘,为其作笔叙,也不一定尽合时宜。然而,山花落脚之地,淳厚质朴,借金波手中小剪子,剪出一个通风透气的小口子,唤回一些文化风檐下走丢的记忆,不失为《致良知》、功德一件。亿良直白,拿着一幅金波的《娃子跳绳图》和《娃子拍球图》,在我耳边反复磨叽:“细伢子要留得住三魂七魄,必须张开嗓子喊一喊了,不然走得太远,想拉也拉不回。”这话让我一惊,也让我伸出手,攥紧了这把“山花”剪。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