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总司令为什么专程赶来衡阳,还带走西渡草塘杨氏十多个子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11 19:50:28

1941年仲夏的一天,湖南衡阳西渡草塘杨氏宗祠,张灯结彩,旌旗招展,祠堂中门大开,从祠堂到大西林,沿途欢迎横幅和红绿标语,比比皆是。由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兼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亲书的“我武维扬”四个一米见方大字的红旗,迎风飘扬,祠堂正厅上,也悬有他写的一块金地墨字“衡岳仰止”木匾,两旁柱上,是他撰书的对联:“数传自巴蜀归来,得拜祖宗,欢腾一族;千载翼衡湘子弟,共矢忠勇,捍卫中华。”族人喜笑颜开,互传杨森回来朝祖佳话。

杨森是参加军委高级将领军事会议后,抽暇专程来的,下榻市内成章中学,谢绝党政军及各界人士迎送竭见,次日上午,他头戴宽边礼帽式草帽,身穿白色杭纺便服,黑色烤底皮鞋,族人杨家梁、杨是伟专程赶来迎接,共乘一辆流线型黑色轿车,后随两辆随员汽车,徐徐驶抵西渡,在大西林县三完小稍歇,改坐滑杆,沿途向欢迎人群招手致意。到祠堂后,与族人一一相见,握手言欢,随和攀谈。晚上,同执事人员交换情况,就寝祠堂。

这次随他回族朝祖的有他的四夫人田衡秋,杨汉域、杨干才、杨鉴黎等三人的夫人及其侄儿杨汉印、杨汉奎(杨汉域、杨干才、杨鉴黎因军务戍守前方,没有同来,但他们以后都来过祠堂),随从人员有副官、参谋、军需、军医、卫士和生活护理人员,没有在祠堂开餐用饭。

第二天,欢迎大会和祭祖仪式合并举行,没有外界人士参加,族人不受限制,东、南、北三乡和长乐、洪罗庙等处族人,都选有族董和年迈长者、青年学生参加,会议简朴隆重,杨善进主持,杨森主祭,杨汉印、杨汉奎、杨家梁陪祭,行礼为仪,献花献词,由杨是年读欢迎词,杨是伟读祝词后,杨森作了归宗朝祖的简短讲话,杨惠我代表族中学生致答词,随后议论合谱、挂匾。

这次在祠堂挂匾的有6人,计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27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上将杨森,陆军第20军军长、陆军中将杨汉域,陆军第20军参谋长、陆军中将衔杨鉴黎,陆军第134师师长、陆军少将杨干才,陆军少将衔杨汉印,陆军第134师 xx 团团长、陆军上校杨汉奎。这些木匾,都是墨地金字,匾上简要记述归宗合谱概况,礼成后,他和东、南、北三乡及长乐、洪罗庙等处族人叙话,极尽宗谊之欢。

第三天,上午10时,在族人陪同下,十三乘滑杆从祠堂出发,来到月形山祖先墓地,敬献祝词,默念致哀。扫墓以后,环绕草塘周围,看了地形地质和庄稼生长情况,又环立草塘旁边,他兴致很高,讲述了由他祖辈传说草塘由来,说有一双犀牛经常在天亮前吃水草,水草随吃随长越长越茂的神话故事。 下午约见西渡乡政及邻近毛、刘两族人士交谈,十分融洽。傍晚,在祠堂前坪,召集族中高小以上学生讲话,实到30多人,他提问了一些有关读书、体育方面的问题,言简意赅地勉励族中学子炼锻身体,发奋读书,成学成才,为家族争光,为国家出力。 第四天上午,他们一行,启程返回平江防地。

杨森的祖先,是在清初移民入川时,从湖南衡阳县草塘移来四川广安县龙台寺定居的。到民国时,已经传至九代,人丁繁衍近两百多人,到他祖父时,家境略为宽裕,他的父亲杨廷安,当过前清典史。

但是,肯定他的祖籍是衡阳,却是在1941年杨森归宗朝祖的时候,而且杨森回衡阳草塘杨祠归宗朝祖是经过一段曲折过程才实现的。

情况是这样的,相传他移居广安的那第一代祖先临终时,谆谆叮嘱后人:“我的老家在湖南衡阳草塘,有了时机,一定要归宗朝祖,切莫忘记根本”。后人把这一遗嘱,世代相传,不知在那一代,竟把“衡阳”二字漏掉了,以后就只晓得湖南草塘杨族,却不知道在哪个县。杨森是个家族观念重的人,在他出川抗日以前,就把这事向子侄作过交待,让大家共同寻找。
    1938年到1944年,中日战争双方曾一度相持于湘北、鄂南,那时,杨森是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兼27集团军总司令,驻节平江,于军事余暇,在平江、浏阳、湘乡、临湘等地,遍访杨族,终因宗谱字辈不符而无结果。

1941年春天,他的侄孙杨翰于由重庆回湘北前线,路过衡阳,在茶馆喝茶,谈起草塘杨族,堂倌引见草塘族人杨岳仙、杨会秋、交谈之下,似是祖先老家,翰才回平江向他禀报了情况,后由族人把宗谱拿到平江,经他亲自核对,从《衡阳杨氏九修宗谱》里,得到以下几点依据:

1、广安、草塘两地杨氏的族称堂名都是“三鲈堂”(亦称四知堂),典故出自晋朝杨震事迹,两地族堂代名相吻合。

2、移居广安的第一代祖先名字、字辈、时间、原由,都与草塘杨族谱载相符。

3、两地杨氏60代字辈、除第19代翰字川话谐音为汉字外,其余字辈完全相符,谱上还载有,清康熙时,草塘杨族河边大房杨中孚,生有7子,皆成家,且为多子女人家,适逢移民入川,列为应迁移户,其4子兴价(与杨惠我第八代祖兴倜是同胞兄弟),所生5个儿子(永孺、永孩、永硕、永存、永礼),全部迁出。于是从字辈起,定居广安,在广安按守、惟、希、镇、朝、廷、淑、翰(汉)、臣字辈,已近10代,杨森的祖父系朝字辈,父亲为廷字辈。他本人淑泽,子汉烈,侄孙干才是臣字辈,如此排字论辈,不差毫厘。

4、两地族规、家训、习惯风貌,也一一相同。

就此肯定,四川广安的杨氏,是衡阳草塘杨族的一个支脉,杨森寻宗认祖的宿愿终于达到了。

他在草塘与族人谈话中,得知杨家族内置有一个学公,他当即拨款购置70亩田,充实学公,招呼族人按入学子弟成绩发放学谷,鼓励读书。他过西渡大西林县三完小歇息时,又捐资(法币)5000元,襄助该校增设班次,方便地方和族内子弟,就近上学。嗣后从四川家里拨来款项,嘱托族人杨岳仙、杨会秋,于衡阳县辖神渡买田400石(约含200亩),作为开办建德中学基金及办学经费。校址设在衡阳市黄茶岭,他的八夫人汪德芬任名誉校长,族人杨是年和北乡人杨锦云先后任校长,为衡阳家乡兴办教育,为桑梓里闾培育人才。该校于解放后并入市六中。

杨森历来重视教育事业,热心体育运动;远在他兼任川南道尹时,就办起泸州中学、民众教育馆、地方读书馆和川南师范学校,任恽代英为川南师范教务主任,支持恽代英在沪州办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任四川督理,改建成都时,首先就兴办体育场、通俗教育馆、讲演所、艺术专科学校,私人在成都办了一个天府中学,在广安办有龙台市小学和广安中学。

就是他在平江进行紧急阻击敌人进犯的时刻,还修建一个周围八百多米的运动场,举办过两届运动会,帮助平江县办起县立中学,重修天岳书院,选派有教学资历或经验的属员如池文彩、刘珍年、杨雨田、杨林凯等到学校义务教课。

在他主政贵州省时,会同教育部门开办了国立贵州战时战地失学失业中学,专门培育、收容战时战地失学失业青年就学、续学,在贵州省内,基本县县办有中学、民众教育馆,普及民众学文化,受国民教育,可以说,他每到一地,都有助学、办学的事迹。
      杨森在族内了解到有些族内子弟由于家庭贫苦,无力入学,授意族长们选拨、介绍一些愿意学习且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子弟,送交他那里去重点教养,当时经族长推荐、介绍的有杨涤、杨振、杨九皋、杨文彬、杨翰汝、杨惠我六人,跟随他在平江防地,送在平江天岳书院的县立中学读书,这6个人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杨森视同亲人一样,称为“娃儿”,所有生活、学习,以及平常接触、说话、都和他的亲生子侄一样,毫无二心外意,这6个人在学校读书的穿、吃、用和学什书籍等等费用,都安排得妥贴,概由他负担。

而且对这群孩子的生活、学习,杨森都十分关心,真是无微不至,每事他都躬亲过问,即使他在百忙当中,也不放松检查,督促,他见学校伙食不好,就要他的厨司,每个星期,按每人一斤半肉烧好,由他的卫士送到学校,给这六个人补充营养。寒暑假期,让这六个人住在司令部的副官处,和处长们吃同等三菜一汤的伙食;每个学期,做新衣服一套,发给士兵衬衣两套,皮鞋一双,每年冬天,又发给军棉衣、军棉大衣。

每逢节日,都叫这六个人去与他和夫人团叙,拜年叩节,还给押餐钱或零用钱,一有疾病,他立即叫医生诊治。平常,也不过份约束,就是他在与客人谈话时,从不叫这几个孩子回避,他偕夫人出游或游泳、或打球,也叫一起随去,还亲自教跳水,练球。对其学习,他俨然是个家庭教师,极其细微地检查、指教课业,但要求却很严格,每个星期日,要把在校的课业,拿给到他那里,给他和汪夫人亲自阅批,并教一些语文、历史知识,同他共进四菜一汤的午饭后,才回学校。

他对屈原很崇敬,盛赞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亲授这些孩子读《离骚》。在寒暑假期中,每日上午派专人给他们补习数、理、化、语文、英语,规定晚上要自习到九点半钟才就寝,早晨黎明起床,到外面做各种运动。有时,也“摆龙门阵”,一次,他问起孩子们衡阳家乡的年景时,得知杨惠我家里有寡母弱兄、生活困难,就把其兄翰弁安排到二十军军部的生产消费合作社,当织毛巾技师,杨惠我初中毕业后,考取桂林国立汉民中学,升入高中,他亲笔回信勉励:“惠我侄:信悉。既已考取汉民中学,甚慰。汇来法币60元,作学杂伙食等费用,望继续努力,认真读书,以求深造。杨森1944年3月1日”。

1944年冬,他出任贵州省主席,派原副官处长彭晓钟用车把杨惠我从黄平县接到贵阳,安排在省政府秘书处任一级科员,具体搞译电工作,随后又把杨惠我和他的内侄吴人烈、叶丰荣一起送入国立贵州战时中学,继续读高中。第二学期,杨涤、杨光华也从衡阳来到贵阳,也由杨森全部负担,送在战时中学读书。那时他自己的子女杨汉沪(1948年去美国,已入美国籍,获博士学位,为建筑学家)、杨郁芝、杨郁文(后为蒋介石亲外甥戴培风之妻,也已入了美国籍),则在贵阳大夏中学读书,假期中,草堂杨氏子弟和他们一样,同住在他的公馆里(在贵阳市六广门)。

那时,杨森公务忙,应酬多,自己子女也在身边,草堂杨氏几个子弟又都是高中学生了,对他们的学业,杨森也和对他自己子女一样,但着重在检查期终成绩,鼓励其勤学自立和做人的大道理,不像在平江那样,只注意他们的生活细节了。

日本投降,衡阳光复,但战争过后所带来的灾难是苦旱,饥荒、瘟疫,衡阳人民在深重的灾难中挣扎,这时,草塘杨族杨是猷等十多个族内学子,为逃离苦难,先后来到贵阳求学,杨森毅然一概送入战时中学读书,学杂书籍、衣着生活各费,仍都一力承担,在此以前,还将他的侍徒卫士、杨族子弟杨翰桐也送在平江中学读书,也特到贵州战时中学继续求学。

从1941年到1949年,由他供送衡阳杨族子弟读书的总计有18人,这18人中,除自己中途辍学者外,大部分都从初中读到高中毕业,有的如杨是猷、杨惠我还考入重华学院肄业,其他如杨文彬、杨九皋参加了青年军,在缅甸、东北作战后,去了台湾,杨翰桐、杨柳茂在他二儿子杨汉烈部(20军)起义,投向革命,杨光华一直在重庆财政局供职,杨涤、杨振、杨新于解放后,执教中学,杨惠我、杨是猷、杨国梁、杨如志、杨如江在解放后,参加了革命工作,杨梧生、杨翰鹏、杨柳荣在贵阳辍学后,回到家里务农,杨龙翔、杨干汝在去贵阳途中病死。

为了表达感谢杨森的培养,杨族子弟12人,做了一面“学宫二天”锦旗,在他公馆花园里,与他合影留念。

此外,杨森还把平江县的杨族子弟杨元芳,供送初中后,按本人意愿,安排在贵州省政府秘书处当办事员。四川渠县杨家子弟杨绍培等,也是他私费送读到中学毕业。

杨森深受儒家教育熏陶,心怀故土,宗族观念重,有家国情怀,对家族子弟悉心栽培,这是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结果,值得肯定。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人,或有文凭,或有财富,或有地位,但问其籍贯,问其老家,不甚明了。有的连祖父姓名亦不知道。至于家族源流、姓氏堂号,更是一脸茫然。甚至视为陈腐,嗤之以鼻。如此,祖都不知,你会相信他真的热爱祖国吗?

水有源,树有根;人生而为人,当知来处,这是对生命的敬畏,是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区别。一个人,心有祖先,方爱祖国。如果心里没有家庭、家乡、家族,何来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刘定安,湖南衡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衡阳市作协名誉主席,南岳衡山“火文化”倡导者,业余从事衡阳人文历史研究近四十年。著有《黑竹林》、《在雨季》、《农历》、《衡阳历史文化特色及价值》。

责编:张德会

一审:宁静

二审:周杨

三审:张德会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