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1-09 15:20:08
“小屋场”激活治理“大效能”
——镇南村从“真难”到“振兴”的幸福实践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梅花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镇南村街下美丽屋场的小广场上,音乐准时响起,党总支书记彭亮带领村民紧张地排练一档节目,为的是参加全市首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比武”。
这样的“美丽屋场”,镇南村已经建成3个,广场、凉亭、小菜园,文化、健身、公示栏……加上绿树点缀,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村民们携老带幼,到此散步休闲、跳广场舞,热闹得很。
近年来,镇南村抢抓乡村振兴重大历史机遇,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与推进产业发展有效融合,积极探索屋场+党组织+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有效化解村民邻里矛盾,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激活乡风文明“一池春水”。
屋场+党组织:村民有了“定盘星”
镇南村曾是“远近有名”的“上访村”。村里土地矛盾和邻里纠纷尖锐,干群关系紧张,甚至有村民在大会上与村干部发生冲突,信访矛盾频发,是社会治理的老大难村。外地人常说,镇南村,“真难”。
2021年初,组织上安排彭亮到镇南村担任党总支书记。虽然“一开始,心里很没底”,但想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军人的天职”,这位老兵,毅然接下这块“烫手山芋”。
当时的镇南村,大量村民进城就业置业,尽管户籍人口近2500人,而常住人口只有1000人左右;很多青年党员外出打工,党支部组织开会学习,常年只有一半党员到会。
彭亮深知,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涣散薄弱,乡村振兴就会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就能蹄疾步稳。
适逢娄底市提出“一切工作到支部”,娄星区开展“三基三创”基层治理能力大提升行动,镇南村以“屋场”建设为切入口,把党小组建在屋场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按照地缘相近、产业相关、就近就熟等原则,全村划分为12个屋场。乘着全区美丽屋场建设的东风,镇南村以屋场为单位,科学合理设立党小组、屋场理事会、屋场合作社,构建屋场单元治理新模式,摆脱了以往三五个村干部势单力薄的现状,形成村党组织-屋场组织-群众三级联系机制。
关系理顺了、干劲就足了。镇南村慢慢拧成一股绳齐心为乡村振兴发力。
“过去村里‘一头热’的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屋场建设、疫情防控等身边事务,现在通过屋场理事会的发动商议,村民主动干,乡村建设实现‘同频共振’。”彭亮谈起现在的变化神采飞扬。“如今村里搞建设,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还有人无偿给村里让出土地来搞建设,大家齐心协力建家园的热情红似火。”
屋场+村民:“小舞台”实现“大治理”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如何让群众过得更好,让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乡风文明建设?镇南村依托屋场,以屋场会、村规民约、文明积分、榜样带动等为抓手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村事民做主”:自己的舞台自己唱,自己的规矩自己守,自己的成果自己享。
屋场建好后,基本没闲着。屋场党小组、屋场理事会等组织会定期召开主题鲜明的党员会、屋场会、村民代表会等,让群众画出同心圆、凝聚向心力。
“修河道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我支持搞!”“要出工出力,我带头!”屋场会上,大家针对修缮河道、保护良田这个主题纷纷建言献策,并很快达成共识,将其作为屋场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
说了算,定了干。村支两委和驻村帮扶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成镇南河2700米河道的清淤工程。此外,镇南村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村650户接入自来水;全面实施道路亮化工程,维修路灯69盏,新增路灯120盏,彻底改变了一到夜晚全村道路黑灯瞎火的局面。
一直以来,镇南村的攀比浪费、眼红嫉妒、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盛行,如何移风易俗,需要“慢工出细活”。镇南村前后召开了几十次屋场会、党员会,党员群众终于形成一致共识,对村规民约进行了细致的修改,明确除红白喜事、乔迁新房、60岁以上整生酒之外不允许再办其余酒席……规矩一立,便有4户村民主动取消了一些满月、整十酒席。
村规民约,易破难守。为了更好地激励村民自我约束,镇南村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积分超市,引导村民以“德”换“得”:文明善行、义务出工、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十个方面被纳入积分范畴;相应的,对大操大办、耕地抛荒、邻里矛盾等八个方面进行通报扣分,以“罚”代“管”。
“5月份我母亲王兵娥获得了娄星区首届‘好媳妇’称号,村里一次就奖励了100积分,这些都是我们额外挣的。”刘江红用100积分兑换了一桶油和一桶洗衣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止不住的称赞村里文明积分搞得好。
这种兑换不只是让老百姓获得一些生活上小物品,更多的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广大群众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激发村民遵守村规民约、爱护乡村环境、崇尚文明礼仪的内生动力。
屋场会还有效化解了邻里纠纷、家庭纠纷,确保了“小事不出屋场、大事不出村”,不断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水平,有效净化社会风气,逐步形成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屋场+产业:村里念活“致富经”
村子美起来,只是面子;村民富起来,才是里子。面子、里子都有了,村民才能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清水下种,浑水插秧。”乡村振兴的蓝图怎么画,增收致富的思路怎么转,少不了基层群众的智慧和真经:“村里田多、地多,种蔬菜卖得多,这个传统不能丢”“离涟钢近,我们有区位优势”“我家田多,我还是想种田”“村里发展产业,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永久基本农田……”
经过近2个月的讨论,前后召开了近20余场屋场会,镇南村乡村振兴规划新鲜“出炉”,明确了区域功能布局、重点产业项目、生态保护措施,重点发展农家休闲旅游、精细化农业种植。
镇南村探索以屋场为片区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模式,充分发挥乡贤、党员、群众代表三类人引领作用,吸引他们加入党小组、理事会和合作社,鼓励他们宜农则农、宜林则林。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目前已成立农业合作社7个,新经济组织3个,发展小微种养殖户26个,猪、牛、羊存栏2000余头,粮食种植800余亩,蔬菜基地700余亩。
镇南村还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打造涟钢“后勤基地”,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流转耕地400亩,引进娄底市青青农业有限公司进行种植优质水稻,既为群众增加租金和务工收入,又有效遏制了耕地抛荒;与新农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以集体山林入股开展宁乡花猪山林散养,附带发展农家休闲旅游业,建强“产业链”的同时带动辖区群众持续增收致富。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如今的镇南村,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完成了“零上访村”“乡风文明示范村”的蜕变;涌现了孝心家庭彭孟飞家庭,娄星区最美退役军人、道德模范彭亮、好儿媳王兵娥、好丈夫肖付生、优秀屋场党小组长刘也先、“最美巾帼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先进典型,勾勒出一幅屋场掩映起风景,文明乡风扑面来的生动画卷,实现和美乡村的蝶变。
责编:李梅花
一审:李梅花
二审:周俊
三审:熊小平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