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郝思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3-11-01 08:40:44

以打造京津冀数字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心为目标,河北省秦皇岛市京津冀“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示范基地项目近日开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往返于贵州遵义、重庆间的5630/5629次列车自1993年开行以来,由于票价低廉、停靠站点多,一直是沿途百姓就医、求学、务工、进城售卖农产品的重要交通工具,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金秋十月,黑土地上稻谷飘香。黑龙江省正努力端好“中国饭碗”,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图为10月24日,送粮车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一大型粮食仓储加工企业外排起长队。新华社发(曲玉宝 摄)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地方考察调研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多次强调的重要内容:在广东要求,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在河北要求,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在东北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在江西要求,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把握其中蕴含的理论逻辑和实践经验,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更好投身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记者就此采访了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

1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记者:如何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王磊: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在世界上少有。这样的国情,有利于形成广泛分工、强大市场和广阔回旋余地,同时也会带来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统筹区域发展进行了艰辛探索。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强调沿海地区要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出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要“完整准确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等等。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区域协调发展本质上是区域间的关系问题,其内涵包括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一是均等化,二是差异化。

均等化,是指各个地区的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要补齐短板,实现大致相当。必须明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是简单缩小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应该是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其目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不会因其所处地区、所属民族等原因而存在显著差别。这既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也是党和政府的义务责任。

差异化,是指各个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条件和历史发展路径,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形成各自的特色,锻造属于本地区的长板,从而共同构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比如,对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就要“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发挥价值创造作用”;对三江源、黄土高原、大兴安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首要任务就是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对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等粮食主产区,就是要优先考虑粮食安全问题,保障全国耕地数量质量和农产品供给;对边疆地区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地区,就是“要考虑国家安全因素,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支撑,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区域性协调机制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引导建立区域间合作、互助、补偿等机制方面的作用,促进各类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

综上,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要求各地区实现发展模式和发展水平的整齐划一,而是在符合各地区实际的情况下,通过发展谋求各地区之间的协调与动态平衡,在突出地区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各地区发展水平的相对平衡。

记者:新征程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王磊: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国各地区要共同走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大致相当,将会有效减少各类社会问题,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随着人口不再因生活水平的显著差异而被迫进行迁移,人的创造力和活力将会得到充分激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会转化为生产的创造力。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各类资源要素将会实现更加有序的自由流动,推动特色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形成分工效应和集聚效应,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从而大幅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区域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将会在减少因逐底竞争带来的资源浪费的同时,形成具有各地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及风格各异的地域风貌和人文风情。通过健全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无疑会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驱动。

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如何理解这些战略的内涵及其之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王磊: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这是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以及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是覆盖全部国土、旨在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着力缩小区域间差距的发展战略。这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体系架构,是构建现代化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核心。

区域重大战略是在对全国发展大局有重大影响的地区进行的先行性和示范性的布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引擎和发动机,有利于辐射带动更多地区融入全国协调发展的大局。目前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若干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在国家层面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划分政策单元,对重点开发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能源资源地区等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通过以分类指导促进优势互补,实现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遵循和总体指引。

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关于城镇体系发展的总体格局、模式和路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有利于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尺度上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

总而言之,统筹推进上述战略,将从制度、动力、规则和实施等层面协同发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落细落实、行稳致远。

记者:新时代以来,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王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义务教育生师比基本持平,全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6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区域电网结构持续优化,特高压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跨区域输电能力有效提升。此外,中西部地区信息网络、水利工程等建设成效也十分显著。

基本建立了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区域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及各地营商环境不断改善,要素流动更加有序畅通,省际和城际间交流互动、合作互助更加频繁密切。

重点区域的引领作用日益彰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海南、成渝,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多个方面,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示范。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从上述重点区域向全国更多地区延伸的重要轴带,而更多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则成为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实际,践行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载体。

重要功能区关键作用更加明显。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深入落实,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生态功能区保护治理成效逐步显现。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5个粮食主产区2022年产量超过全国40%,有效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等能源富集地区建成一批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能源开发运输格局进一步优化,国内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有效提高。

新的空间格局逐步形成。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加快,区域、城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中东部地区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开始形成。新型城镇化战略加速推进,2022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5.22%,以中心城市、都市圈与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协调的城市体系加速形成。

3 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集聚、优化配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理解当前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王磊:在看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东西部地区差距在缩小的同时,南北方差异仍较为明显。随着基础设施布局日益完善及“一带一路”倡议等落地落实,中西部地区长期以来面临的交通短板得到补齐,同时通达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优势开始彰显。然而,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东北地区多年来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西北地区资源环境保护压力突出,经济转型升级相对滞后。

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中小城市、县城和乡村普遍面临人口和经济收缩的局面,如何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战略实现人口和经济的再平衡,是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带来的交通压力、教育医疗设施和服务短缺、社区治理精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是新形势下增强城市韧性、提升城市品质所必须回答的课题。

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任务艰巨。部分关键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分布过于集中,一些地区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的匹配性不足,差别化的区域产业政策亟待完善。

记者:新征程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当把握哪些主要着力点?

王磊:新征程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联动性、整体性。

推动形成彰显优势、合理分工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有效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鼓励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研究完善政策举措,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大力推动粮食生产、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发挥创新要素集聚等优势,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能级,为国家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完善基础性制度。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集聚、优化配置,增强区域发展活力。着力构建协调发展激励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健全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鼓励生态保护地和受益地、流域上下游合作发展,开展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研究建立区域合作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区域间共建产业园区。

推动示范引领。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培育壮大引领周边发展的动力源。加大对更多都市圈和城市群地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共建共享功能性新城新区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使其成为带动更多地区实现高水平协调发展的载体和依托。进一步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城市引进培育国家级重大功能性平台和承办国际性重大商贸文体活动,强化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尤其是鼓励多个城市共建共办共享共治,产生集群效应。

着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保障各地区人民在公共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残疾人服务等领域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做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提升边境地区人口与经济支撑能力,促进沿边产业园区发展,实现守边固边、强边固防、兴边富民、沿边开放有效衔接;推动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健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支持老工业城市振兴,加快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推动老工业城市焕发新活力。

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密切关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其与地方资源禀赋相结合,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战略相融合、与产业和人才等有关政策措施相配合,帮助后发地区具备内生动力,实现弯道超车。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责编:尹凤鸣

一审:尹凤鸣

二审:孟姣燕

三审:李伟锋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