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㉚丨赞春申君的这副联,为什么要刻在常德市中心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0-28 08:05:55

在常德市中心,有这样一座建筑,它背倚沅江,距离武陵阁步行街不过数百米,闹中取静,环境优美,它就是春申阁,为纪念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国四公子”之楚国春申君黄歇而建。

春申阁高四层,外观典雅古朴,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主体建筑为二层阁楼,以栗瓦覆顶,梁枋上装饰有精美的木雕和彩绘。

阁北面有副楹联,为已故著名文史学家、韵文学家,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所作:

珠履三千,要使英雄皆入彀;

虎贲百万,不教嬴氏独称王。

(春申阁北面楹联)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颜建华,专业领域为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对骈文及对联有专门研究。10月初的一天,颜教授应记者之邀,为我们讲述这副联背后的历史风云。

有胆有识,重才尚武

“羊春秋先生的这副联引经据典、对仗工整且气势非凡,它将春申君黄歇不屈不挠、有胆有识、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担当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颜建华这样评价此联。

“珠履三千”是颜色+数字,“虎贲百万”是力量+数字。“三千”可以看出春申君的门客数量众多,“虎贲”则指兵力强壮,强调楚国国力强盛,足以抵御强秦。

“珠履三千”一词出自《史记·春申君传》,可以理解为“缀有珍珠的鞋子”。关于这个典故,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战国时期,赵国的平原君派使臣到楚国,为炫耀自己的富有,赵国使臣在请求会见春申君门客时,在头上插着玳瑁簪子,佩戴着用珍珠宝玉装饰鞘套的刀剑。与此相仿,春申君便让其门客都穿着缀有珍珠的鞋子来会见赵国使臣,使得赵国使臣相形见绌。

“入彀”一词则比喻人才被掌握、笼络。颜建华告诉记者:“《唐摭言·述进士上篇》中提到过‘入彀’的掌故,说的是唐太宗曾前往端门,见新考的进士鱼贯而入,惊喜感叹‘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由此可见,上联意为黄歇大量招揽门客并善待他们,目的是将天下各类人才都收入囊中,为楚国培植栋梁。

下联中的“虎贲”也作“虎奔”,意思是“像老虎一样奔走”,后为勇士的称谓。“虎贲”一词典故取自《战国策》,“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此处借用表达楚国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号称雄兵百万,不让秦国一家独大。

(春申君黄歇 资料图)

“从此联我们可以看出,春申君黄歇面对超级强大的秦国毫不退缩,努力招揽人才与其抗衡,不让秦国独霸天下,展现出‘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毅气概。”对这副承载了爱国情怀、民族气节的对联,颜建华赞誉有加。

前赴后继,保家卫国

黄昏将至,夕阳照射在沅江水面,为春申阁披上一层金色外衣。此时此刻,历史、江河、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

据了解,此地原是春申君故居。20世纪90年代,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沅江北岸建起一座诗墙,增添古城的文化底蕴。1996年,被誉为常德诗墙四大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春申阁竣工。

采访中我们得知,湘潭大学“中文四老”之一的羊春秋先生写春申阁这副联的契机便源于常德诗墙的建设。

常德诗墙以2.92千米长的防洪墙为载体,汇集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集诗、书、画、刻、史于一体的艺术墙。外建公园,上修楼阁,诗墙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既可随意观瞻,也可细细品味。

为了确保诗墙建设的高质量,建设者邀请过许多著名学者为此出谋划策,还请来霍松林、毕朔望、羊春秋担任诗词顾问。在这样的情况下,羊春秋、霍松林两位专家曾先后为春申阁撰写过对联,最终,羊老撰写的这副联在春申阁建成后篆刻于北面阁楼上。

(常德春申阁)

“春申君和常德有何渊源,为什么常德人民建阁纪念他?”站在春申阁前,记者不禁发问。

“清朝嘉庆《常德府志》中记载,春申君在常德养有食客。今民主街至下南门旧称珠履坊,是专门为食客制作装饰珠玉的鞋子的作坊。在常德开元寺附近,还有春申君的墓。”颜建华说,“且常德原本是楚国领地的一部分,战国时期得益于春申君黄歇的治理,沅澧流域得到空前发展。”

纵观黄歇生平,他能在秦国大兵压阵之际临危不乱,与门客共商对策;也能在国家面临易主危机时,运筹帷幄、冷静应对,不顾危险将太子送回国继位,避免楚国内乱。苏轼评价他“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

(颜建华为记者解联)

我们都知道,战国秦汉时期,楚国和秦国是一对冤家“世仇”。楚国是秦国攻灭的最后一个诸侯国,由此秦实现一统天下。楚国也是最不服气、最具复仇心的,楚地一直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抗秦名言。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是用了“张楚”的旗号,项羽也是自号“西楚霸王”。由此可见,楚人痛恨秦朝统治、勇武不屈的抗争精神由来已久、从未中断。春申君忠诚、勇敢、坚韧的品质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也渐渐融入了常德这座充满历史荣光和英雄主义的城市,鼓舞着世世代代的常德人民。

历史的车轮行至近代。1943年11月,常德会战打响,日军以十万兵力向西洞庭湖地区发起猛攻。面对敌人猛烈的火力,常德人民不惧生死,仅凭八千守军苦守常德。当时的守城部队正是代号为“虎贲”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4军57师,时任少将参谋长的爱国抗日将领柴意新率团与日寇血战了16个昼夜,为掩护师部突围,指挥部队行进到府坪街,在春申君墓前冲锋时不幸中弹牺牲,义继春申、血酬河山。

“古有春申君为‘不教嬴氏独称王’而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近代有常德人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誓死抵抗日军,永不言弃。”颜建华感动地说,“有担当、敢担当、能担当,这是属于常德这座城市的斗争精神和斗争艺术。”

常德古城今犹在,不见八千虎贲郎。先辈英勇,吾辈当承继荣光,勿失勿忘,不负如愿盛世。

记者手记

一副联,让我重新认识家乡

张嘉诗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常德妹子,自幼时随父母定居长沙,细细算来,离开常德已经二十余年,这次采访让我重走故乡路,也重新了解了过去曾被我忽略的一些事物:比如位于沅江畔的诗墙、春申阁的对联。

常德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之乡。在羊春秋创作的这副联里,我既看到了春申君对于人才的重视,也感受到了常德这座城市对于文化建设的努力与情怀。

还依稀记得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就跟我们讲,中国是诗的国度,常德是诗的故乡,常德的诗墙就是荆楚湖湘文化的载体。

“常德诗墙十里长,万首诗词天下扬。”这是1991年《关于结合整治护城防洪大堤兴建“常德诗墙”的建议》提案的结束词,如今成为常德诗墙的绝妙注解。长约3公里的诗墙分为《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六大篇章,选刻自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和中外名诗1000余首。诗墙上武陵阁、春申阁、排云阁、渔夫阁四大楼阁耸立,见证着那场声势浩大的文化集结。

不远处与武陵阁交相辉映的笔架城也是常德注重人才培养的历史见证。据说,笔架城下有一文庙,是宋儒学府和元文庙的所在地,古时,莘莘学子在此勤习笔墨,攻读四书五经,于是此处也成为常德人民对“文运昌盛、文人辈出”的美好寄托。

这片土地历史上也涌现过很多名人,如著名学者翦伯赞、文学家丁玲,他们对推进常德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副联,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家乡,等女儿长大一点,我再把这副对联、把我的家乡讲给她听。

点评嘉宾:颜建华

颜建华,男,生于1967年2月,湖南省新邵人,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教学与研究。1989年、199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分别获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以来先后在湖南财经学院、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学术著作《清代乾嘉骈文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2020年中国书籍出版社修订增补本)荣获湖南省第十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另有古籍整理著作《傅熊湘集》《清代湖南朱卷选编》列入“湖湘文库”丛书出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周红泉 朱玉文 王华玉

撰文/张嘉诗 周秋红

摄影/童迪 赵持 刘蓉

剪辑/戴钺

设计/周圆

责编:胡泽汇

一审:周红泉

二审:赵雨杉

三审:文凤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