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老人”?不要这么给父母们贴标签

  新京报   2023-10-23 19:17:01

大可不必将老年人上网视为洪水猛兽。

▲70岁的西瓜视频创作者“武姥姥”在录制面向老年人群的自媒体扫盲内容。

文 |苏士仪

10月23日,又逢重阳节。九九重阳,也是老年节。在尊老、爱老、助老的节日主题下,每年重九来临,有关老年人的话题都备受关注。

据光明网报道,今年重阳节前夕,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父母在直播间染上‘网瘾’怎么办”的问题,发布了消费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不要沉迷于网购和直播间。

随着直播电商兴起,直播间的老年人似乎成了一个颇让人操心的群体。事实上,还不仅如此,此前引发热议的短视频博主“秀才”“一笑倾城”以及“假靳东”等事件,就曾将老年人上网问题推向舆论中心,部分老人甚至被打上了“网瘾”标签,成了“网瘾老人”。但这无疑是对老年人上网的一种偏见。

诚然,老年人触网时间晚、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相对容易被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误导,尤其是轻信一些主播的“贴心”话术。但如果因此就为之贴上“网瘾”标签,则有失偏颇:有研究显示,73.9%的中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内,这个数字大大低于很多中青年群体的上网时间。

当然,除了直播间购物,部分老年人也可能确实存在“网瘾”现象,但不宜将这种个别现象普遍化。若简单将此标签化,矛盾都对准了“老年人上网”,就会忽视对此现象背后老年人真实处境这一真问题的讨论。

实际上,上网并不是老年人面临的问题,相反,这是老年人主动寻求现实问题解决的一种方式。有研究指出,对老年人而言,关系需求是影响其生命质量的核心需求。但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这样的需求并没有被完全满足,只能转而求助于互联网。

换言之,短视频其实是对老年人生活的一种填充和丰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渴求被关注,也在主动寻求某种意义感,而类似“刷短视频”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寻求意义感的体现。尤其是对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丰富生活资源的老年人而言,短视频较低的进入门槛为其提供了便利。

比如,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受限于知识水平、经济条件和身体健康状况等,他们想要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也很难得到满足,日常生活十分单调。短视频不仅有直播购物的方便,更是他们了解外界的窗口,也成为其和远在他方的亲人朋友联络、交流,找寻属于自己的价值共同体的渠道。

我们身边就不乏真实例子。比如,我们的叔伯辈,一些人就随各自的孩子们生活在不同城市,他们之间的日常交流是通过网络直播间实现的。有时在关于一些家族问题的讨论时,直播间俨然变成一个临时议事厅,将传统乡村社会的组织、关系延伸到了网络上。

从更广层面看,这何尝不是促进积极老龄化、推动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新载体呢?

在传统意义上,判定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要标准是其是否身体力行地参与社区治理等。然而,互联网打破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空间限制,拓展了其社会参与的广度与深度,进而弥合了老年人群面临的数字鸿沟。

如此看来,老年人上网的益处大大超过弊端,大可不必将其视为洪水猛兽。

其实,反过来看,“网瘾老人”这一标签也折射出老年人群体话语权的缺失。因为,作出这一评判的是掌握话语权的中青年群体,其承载的不过是中青年群体对老年人的认知和担忧。

在中青年群体看来,短视频中的某些内容似乎是超越于老年人经验之外的,便认为老年人沉溺其中就是中了“网瘾”。实际上,若中青年人真可设身处地地体会老年人的处境,以己度人,便会意识到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有失公允的。

要知道,数字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用以获取资讯、感知趣味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对老年人上网,舆论不妨多些理解和包容,并正视其背后的真实诉求,而不是简单地以“网瘾”之言蔽之,甚至对其妖魔化。

或许,年轻人对父母们更多些现实关爱和理解,便不会有“网瘾老人”这样的标签化偏见了。为此,趁着重阳节,父母在身边的年轻人,不妨抽空与父母聚一聚、聊一聊;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团聚,但如今的网络视频早已将天涯变成咫尺,让我们每逢佳节,都能向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如此真切地表达自己的祝福和问候,甚至拍一段短视频,也都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分享给亲人们,而不是恐惧于老人们的“网瘾”。

责编:李莉芹

一审:李莉芹

二审:陈永刚

三审:文凤雏

来源:新京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