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2023-10-20 13:08:40
湘江澎湃,创新潮涌。
湖南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湖南所能结合起来,瞄准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四个制高点”,贯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全链条。
今年以来,湖南启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建设湘江科学城、“4+4科创工程”、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等五大科技创新高地标志性工程,加快建设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创新型省份。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创新湖南,阔步向前。
瞄准重大产业发展需求
“把最好的地块留给科研机构,最好的风景留给研发人员。”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罗社辉向记者描绘着湘江科学城的规划愿景。
这座“科创之城”,崭新崛起于长株潭都市圈核心区域,充分集聚三市创新创业、研发创造的优势资源,将聚焦工程机械、智能网联、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深化创新协同攻坚、技术合作共享,全面支持和赋能产业发展。
这是湖南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推动科创与产业双向奔赴的关键之举,也是湖南瞄准重大产业发展需求,聚力科技创新的生动见证。
5月12日,观众在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室内展区参观工程机械设备。新华社记者陈泽国 摄
一张科技攻关“英雄帖”,让湖南科研人员“攥指成拳”。
满足超恶劣自然环境、超风险地质条件、超长深地下空间等高风险施工环境下的工程装备研制,此前是技术“无人区”。
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湖南省科技厅广发“英雄帖”,支持财政经费超5000万元。
由中国铁建重工集团牵头,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株洲硬质合金等省内外10 余 家优势单位优势科研力量联合申报,开展科技攻关。
“专项攻克了1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共申请专利144项,发表论文71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7项,制定企业标准16项,实现销售收入25.26亿元,贡献税收近2亿元。”铁建重工工程师杜义康说,由该专项支持研发的成套装备和核心基础零部件,正在我国高原铁路、引水工程等领域大量应用。
“我们的改革就是要针对痛点,比如力促解决过去科技项目立项时课题领域过于宽泛等问题。”湖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处处长徐桃俊说,湖南推动项目形成机制改革,针对湖南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和企业急需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将“自由申报”变为“定向申报”。
不论资排辈、不看“帽子”,能者“揭榜”,勇者“挂帅”,市场竞争激发出创新活力。
高性能封装热界面材料,主要应用于高性能CPU的研制与开发。我国在这一领域严重依赖进口,迫切需要重点突破。
通过“揭榜挂帅”,中南大学牵头,联合深圳先进电子材料国际创新研究院、长沙安牧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揭榜”,实施“新一代半导体封装高性能热界面材料关键技术”项目,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
“揭榜挂帅营造了‘英雄不问出处’的创新氛围,让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不受限于身份,都能参与其中。”长沙安牧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文辉说,项目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试制出高性能绝缘碳纤维材料、高导热碳纤维填料等。
让众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磨合聚力,并不是件易事。湖南省科技厅加强“揭榜挂帅”制项目管理,强化项目统筹,及时跟进项目进度,依托院士开展技术指导。
“我们严抓过程管理、阶段激励、成果考评、项目验收等环节,同时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支撑,让攻关团队能更好聚焦主责主业,真正把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解决好。”徐桃俊说。
瞄准需求,科技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彰显。2022年,长沙市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长沙市工程机械集群、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株洲市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上榜工信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围绕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经济等产业的重大需求,湖南近年实施10项 技术攻关类 “揭榜挂帅”项目,突破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共计43项,培养各类科技人才54人,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三湘大地,一曲科技自立自强的“麓山之歌”铿锵奏响。
湖南科技大学“海牛楼”,八边形钢质构造的“海牛Ⅱ号”深海钻机赫然挺立。
关键技术完全自主研发、拥有150余项国家专利、16项国际发明专利,这架深海“巨兽”,曾在浩瀚南海2000多米深的水域,成功向下钻探231米,推动我国深海海底矿产开采技术阔步迈向国际领先,为“向海图强”作出开拓性贡献。
“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的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回望“海牛”科研攻关历程,“海牛”项目组首席科学家、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教授笃定地说。
今年5月,“海牛Ⅲ号”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正式启动,万步炎和他的团队正向着更深和更广阔的海底挺进。“我们团队的目标是挑战万米级水深地质钻探取样。”
万步炎(右二)在科考船上为“海牛Ⅱ号”团队讲解钻机设计原理(2021年5月1日摄)。新华社发(金永平 摄)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登攀征程上,以万步炎为代表的湖南科研工作者,赓续“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勇闯“无人区”,勇摘尖端明珠。
与此同时,湖南探索实施“有组织科研”,发力原始创新,集聚科创动能,护航尖端技术发展。
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算力网络构建”项目攻克了算力资源抽象难、统一管控难、智能调度难问题,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氢燃料动力工程机械整车工程化”项目突破中低容量高压储氢气瓶制备技术和单堆大功率燃料电池集成设计技术……2023年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突出成果简报中,“突破”“领先”是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语。
“202 1 年起,湖南连续3年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37个,累计投入研发资金15亿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34项,申请专利509件、授权专利188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成为湖南科技进步成绩单最闪亮的底色。”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鲁先华说。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湖南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科研攻关模式,激发创新内生动力,涌现出一批尖端前端、领跑并跑、首台首套科技成果,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交出一份闪亮答卷——
超级杂交稻不断刷新“中国产量”,“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频频展现“中国算力”,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支撑高铁跑出“中国速度”;
北斗卫星、“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深江1号”海底隧道盾构机等挺进“深空”“深海”“深地”;
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技术全球领先,有力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8英寸集成电路成套装备取得重要突破,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
“湘字号”硬核创新成果,成为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彰显着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湖南担当”。
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2023互联网岳麓峰会上,湖南宣告了这一前瞻性目标。8月,长沙正式发布了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及若干政策。
“功能布局基于全球、研发任务源自全球、研发资源来自全球、研发成果用于全球”——依托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长沙持续放大创新集聚的“磁力”效应。
企业和机构的重量级研发中心加速向长沙集中,索恩格全球新能源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万兴科技创意软件全球研发中心落子长沙,广汽三菱、博世汽车等相继在长沙成立外资研发中心……凭借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资源,长沙与世界科研浪潮产生了深度连接。
临近秋分,岳麓山下,“计算”驱动新变革。
9月15日至16日,2023世界计算大会在长沙举办,来自全球计算领域的顶尖“大咖”论道湘江之畔,探讨先进计算发展趋势。
“算力”是湖南战略发展“三力支撑”之一。建设国际领先的算法创新中心、全国计算产业重要集聚区和应用示范区,是湖南面向算力时代的“雄心”。
湘江实验室应势而生。作为湖南强化算力支撑的重大创新平台,湘江实验室立足湖南丰富算力资源和先进算力基础设施, 瞄准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基础科学理论与前沿尖端技术发展趋势,持续集聚优秀科技力量、高端人才与创新资源——
在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工商大学等7所高校设立分部,在百度、湖南钢铁集团等40余家单位设立创新中心,与中科曙光、新华三、万兴科技、拓维信息等合作共建研发机构;
对接国际顶尖科研院所引进人才,汇聚19个PI(主要研究者)团队,专兼结合的高水平人才队伍500余人,两院院士38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项目 获得者 等国家级人才61人。
聚势方能谋远。“截至目前,湘江实验室围绕算力、算法、算据、算网等‘四算一体’的前沿理论及关键技术,在多模态认知大模型、算网融合、智能机器人、工业操作系统等相关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布局实施58项科研攻关项目,取得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湘江实验室主任陈晓红说。
高能级创新平台,是创新要素的集聚高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坚实支撑。对标“国字号”,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是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一招。
2022年,湖南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谋划建设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等“四大实验室”,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力能实验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等“四个重大科学装置”。
“4+4科创工程”,整合湖南在种业、先进制造业、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领域的创新资源,集聚了尖端、高端、顶端创新人才团队,是湖南战略科技力量的“四梁八柱”。
湖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处长邓先觉介绍:“‘4+4科创工程’是湖南在打造 高水平 科技创新平台过程中的创新布局,横向建立综合性、集成性、系统性平台,纵向统筹人才、平台、项目等要素,打造创新资源网络。”
平台向“高”,管理变“活”。“我们正在积极赋予实验室科研管理自主权、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和成果转化自主权,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探索包干制和科技经费负面清单制,确保‘放得开、管得住’,让资源集聚更顺畅、协同攻关更高效、机制保障更完善。”邓先觉说。
截至目前,“4+4科创工程”累计完成投资80多亿元,集聚高层次人才1600余人,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90个,取得重大科研成果58项。在“4+4科创工程”牵引之下,湖南重组获批8家、新建1家、参与建设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全省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144个,高能级创新平台积蓄的强劲科创动能正在加速释放。
链接一流科技人才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一幅对联,道出湖湘大地千年之底蕴,也绘写了科技创新的新时代胜景。
2022年,长沙人口净增18.13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青年汇聚,也成为这座城市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强大底气。
在有着“中国V谷”之称的马栏山(长沙)视频文创产业园,集结着5万多名产业人才。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在推动音视频内容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成果丰硕,为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注入新活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湖南持续敞开对科技人才的热烈怀抱,创新科技人才选拔、评定、培育机制,提升科技人才获得感。
在海外学习工作16年后,戴立忠毅然选择回国创业。他在家乡长沙创办圣湘生物,带领团队创新开发了分子诊断先进技术及产品。“湖南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出台一系列干货满满、诚意十足的政策,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戴立忠说。
如今,圣湘生物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相继挂牌成立,公司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人才团队,聚集行业国际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归国留学人才200余名。人才聚集之下,企业在传染病防控、妇幼健康、血液安全、癌症防控等领域,研发出各类比肩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产品1000余种。
在宁乡市,先进储能材料、工程机械、智能家电智能硬件三大产业链发展迅猛,背后支撑的是有谋略的人才引进计划。“我们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人才集聚,以人才集聚助推产业升级,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宁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傅永超说。
“人才梯队”在湖南不断建立完善。湖南探索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根据人才成长链条布局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每年培养引进站在科技发展最前沿的“顶尖”战略科学家 和 “拔尖”科技领军人才,发掘和培育优秀青年科技创新“荷尖”人才,构建全链条、全谱系的人才资助支持体系。
湖南省荷尖人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韶也(左一)与导师在田间开展研究。(受访者供图)
在此基础上,湖南持续推进和完善直接遴选机制,突出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配置。威胜集团研发事业部总工程师汪攀博士,由集团推荐后,直接被评为“2023年度湖湘青年英才”。“自主评审调动了企业人才引进、培育、使用的积极性,实现‘谁用谁评、谁干评谁’。”湖南省科技厅智力引进处(科技人才办)处长刘晓熹介绍,2023年 湖南还 首次 创新 实行专家荐才机制 , 共有47名“拔尖”“荷尖”人才通过院士专家直接推荐、免于评审产生,占本年度立项总数的11%。
近3年,湖南增选两院院士5人,在湘两院院士达43人,国家级高层次科技人才突破800人。近3年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超过28亿元, 19人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项目 支持,51人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其中,2023年8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创历年新高。
一批青年科技人才潮头逐浪,挑起科技攻关大梁,实现一系列“从0到1”的突破成果。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项目 获得者吕欣 ,在国际上首次将移动大数据应用到自然灾害救援中,研究成果陆续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湖湘青年英才”申政成功攻克“复兴号”动力装备的关键设计等10余个国家级攻关项目中的核心难题,为我国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湖南科技人才聚焦‘四个面向’,在科研、产业应用以及经济主战场等多个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成果,为奋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科技支撑,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贡献湖南力量。”湖南省科技厅厅长李志坚说。
责编:尹凤鸣
一审:尹凤鸣
二审:孟姣燕
三审:李伟锋
来源:新华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