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开福区境内的古代园林

陈先枢   《文萃报》   2023-10-18 15:46:52

文/陈先枢

湖湘历史上的园林,按其属性划分,包括自然风景区、邑郊园林、寺庙园林、官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五类。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免不了要有山石树木花草、楼台水榭亭阁之类,既可供居住、休养,又可供游览、玩乐。

园林在长沙历史上早已有之。据考证,西汉时期留传下来的长沙贾谊故宅和定王台蓼园,可以说是湖南园林式住宅的发轫。其后有五代马楚、明代藩王的宫廷园林和历代官署园林。但西汉以后的近两千年间,湖南的私家园林却屈指可数,一直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实力薄弱,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建造私家园林的人实在太少。

晚清以后,这种状况有了较迅速的改变。一方面,湘学经世派的崛起,使一大批湖南人士跻身于全国军政要员的行列;而后来湘军的裁撤,又使更多的中下级军官衣锦还乡,充实了湖南绅士阶层的队伍。其间积累了不少财富,有财力和闲暇来营造自家的宅园。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工矿业的兴起,湖南也陆续涌现了一些腰缠万贯的商人。这些达官、富商在暴富之后,大多不惜巨资,营造庞大的住宅、园林,修建宗祠、家庙,当他们死后,还要集资为他们修建专祠等。从而,使园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盛极一时。

以长沙今开福区为例,在城区和郊区就先后建有各类带庭园的大型住宅,以及宅园、别墅、专祠等,较著名的有:罗汝怀的荷花池精舍、汤鹏的柚村、周达武的蜕园、朱昌琳的馀园(朱家花园)、周寿昌的听橘园、龙璋西园,以及曾文正祠(浩园)、左文襄祠等等。

位于今开福区的古代园林主要有:

一、会春园

会春园位于今开福区开福寺四周。今开福寺境即为当年会春园的一部分。会春园为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营造的避暑胜地,占地数千亩。《五代史》载:“天福四年,马希范作会春园、嘉宴堂,其费钜万。”

今日会春园

会春园内,有嘉宴堂、金华殿、流杯亭、碧浪湖、紫微山、祓禊亭等景点。历代咏这些景点的诗不少。如五代末至宋初诗人徐兰皋《流杯亭》诗:

楚王宫阙马王宫,惟有江山带旧风。

属玉不知兴废事,双双飞入藕花丛。

碧浪湖属于湘江和浏水交汇处的冲积地带。会春园内的紫微山是人力造山的结果,碧浪湖扩大到千亩,且清底加深,清出的泥土堆积成紫微山。经过治理湖山,广植树木修篁,乃成大观。园中景物位置,据考,山傍碧浪湖,在佛寺后。金华殿(行宫)在寺前,嘉宴堂乃一园中风景最胜处。园中亭榭又佐以祓禊亭、九曲水觞的意境。其建筑艺术,在南宋张栻所作《题长沙开福寺》中,略有记述:“长沙开福兰若,故为马氏避暑之地,所谓会春园者。今荒郊中,时得砖甓,皆为鸾凤之形。”其金碧辉煌,轩昂栋宇的气势可见一斑。会春园所用的建筑材料之多,雕刻、烧制、彩绘工艺之精等等,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工艺技术水平。清初诗人蔡以偁《帝台春·会春园五代马希范故宫词》云:

北门路,会春园,空尘雾。金谷重来,春色可怜,野花无主。扑蝶打球人不见,但斜阳、钟磬禅扉暮。问如今,猴弟羊兄,断碑何处。 壮瑶服,标铜柱。陂池荡,荒狐兔。一望凄迷,冷烟寒食。僧塔风摇铃语,轳转繁华鸳井,月不照、当年细腰舞。燕子尚来栖,蝶化饥魂去。

《十国春秋》载:马希范“常携子弟僚属于会春园游宴,学士徐仲雅等赋诗上觞,昼夜无度。”天策府十八学士之首徐仲雅咏会春园的诗作中有“珠玑冷影偏粘草,兰麝香浓却损花”,“山色远堆螺黛雨,草梢春夏麝香风”,“衰兰寂寞含愁绿,小吉妖娆弄色红”等句,会春园内宴游之盛,脂粉之浓可见一斑。至清代,会春园废墟尚存,“吐花斑驳”的宫瓦竟成为开福寺僧的生财之道。清咸丰间长沙求忠书院主讲熊少牧《会春园瓦砚歌》诗云:

湘春门外古兰若,荒阶僧卖前朝瓦。

吐花斑驳字半存,沧桑霸局南唐马。

马希范虽极奢侈,但十分爱才好文。他仿唐太宗李世民设天策府文学馆之先例,聘徐仲雅、廖匡图、李宏皋、何仲举、徐东野、刘昭禹等18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他们常在天策府聚会作诗。这些诗虽“皆铅华歌舞,媚一时尊俎尔”,但也不乏佳作,如刘昭禹《晚霁望岳麓》诗云:

山西斜日边,峭入几寻天。

翠落重城内,屏开万户前。

崖嵯危溅瀑,林罅静通仙。

谁肯成功后,相携扫右眠。

天策府十八学士形成了一个湖南古代史上不多见的文人群体,并衍化为一种文化氛围,超出长沙范围而影响到整个湖南,在乱世中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文化景观。

开福区明月池街原亦为马楚的一处园林。明月池在五一西路北侧,藩城堤下,为一弯形街巷。明月池旧为一古井池,井水甘洌,是旧时附近居民主要饮用水源,因从不干涸,故立“水来庙”以祀。在明月池今59号民房上又发现竖排单列的“古明月池”石碑一通。明月池的来历可追溯至五代时期。据《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所记,五代时楚王马殷踞潭州建明月圃,常与幕客在园圃中饮酒赋诗。马楚王国天策府十八学士之首徐仲雅诗云“凿开青帝春风圃,移下嫦娥夜月楼”,可见园林规模之宏丽。明月圃就在今明月池一带。 

古明月池碑

二、春晖亭

春晖亭为北宋潭州徐姓私家园林,明《一统志》云:“在长沙县北”。即今湘春路一带。春晖亭面积不大,但整个园林回栏穿竹,花影相间,鸟声阵阵,十分幽雅。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赴任永州团练使时,过长沙写下了《题潭州徐氏春晖亭》一诗,春晖亭之胜韵可知一斑,诗云:

曈曈晓日上三竿,客向东风尽倚栏。

寄竹鸟声惊步武,入帘花影落杯盘。

勿嫌步月临平圃,好问乘槎向海滩。

胜概直应吟不尽,凭君寄与画图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清道光诗人彭开勋《春晖亭》诗云:“小憩留遗筑,亭前碧四围。”可见其亭清时犹存。

三、荷花池

荷花池为长沙古游憩胜地,今留街名。荷花池街位于开福区原经武门西侧,东起芙蓉中路,西至蔡锷北路。

荷花池老街

荷花池古名莲花池,《宋史·五行志》载:“绍兴元年(1131),荆湖南路总管孔彦舟,于州城莲花池得玉一片,堪篆刻御宝,诏却之。”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乾隆初年,池上建远香亭,匝以回栏,池中杂植芰荷,旁架飞桥,环砌花墙,门额曰“纳凉”。池中深处建台榭,额曰“有君子风”。台联云:

亭前皆净植,更绕竹雨松涛,疑是引来仙境;

池外接闲园,无数豆棚瓜架,宛然绘出豳风。

豳风一语,野气无穷。清嘉庆中渐零落,咸丰年间又重修,高桥花石诸胜都复旧观。据民国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追忆,当时的荷花池,一方荷花数亩,松竹交阴,周围亭榭,挹爽迎风,清幽绝尘;一方泐潭寺巨刹巍然,古木蓊然,禅房虽深邃,却鸟窥香入,四时都有佳景。

荷花池老照片

清乾隆间湘抚杨锡绂撰《荷花池》联云:

时倚曲栏贪看水;

不安四壁怕遮山。

清学者罗汝怀曾在此建私家园林,名荷池精舍。罗以荷池精舍为题材的诗作有十多首,或度岁,或聚客,或寄怀,或即事,均清新可读,如《癸亥元日荷池精舍即事》:

檐溜初欣点滴停,渐看晓色启疏棂。

崇朝更作连年雨,隔岁犹明昨夜星。

新水浮春流远浦,野禽随客入闲庭。

元辰只切祈年望,更祝埙篪帝与龄。

罗汝怀(1804—1880),字研生,晚号梅根居士,长沙府湘潭县人。少时就读长沙城南书院。道光拔贡,时已笺疏经书多种,曾国藩、何绍基誉其著述有“函朝经师之遗风”。同治初年,罗汝怀纳资候选内阁中书。时诏编《忠义录》,纪湘军阵亡官兵,因专力此事。数年间辑成湖南《褒忠录》84卷。从此不再笺疏经书,而留心湖南故实,闭门荷池精舍,专事辑录《湖南文征》。

史学大家王先谦晚年也筑别墅于荷花池,名葵园,亦以为号,故人称葵园先生。葵园本为五代马楚王朝所筑,《长沙府志》云:“在府治北,马氏立,有石刻葵花二字”。显然,王氏是想借马氏葵园之名以图光大之。民国学者李肖聃《湘学略·葵园学略》称葵园为“长沙阁学,季清巨儒,著书满门,门庭广大。”王先谦有《题葵园》,从诗中亦可看出葵园绝非一般的颐养天年之所,而是充满书香的门第。诗曰:

小筑园林已忝叨,余生未肯外甄陶。

姿如柳弱秋先觉,心似葵倾日愈高。

岂有羽毛夸皎洁,不堪鬓发更刁骚。

天涯望阙无穷感,梦逐湘江北去舠。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室名虚受堂,辛亥革命后署名遯,长沙府善化县凉塘(今属长沙县黄兴镇)人。他幼习经史,同治四年(1865)中进士,授国史馆编修、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等职,先后典试云南、江西、浙江,任江苏学政。光绪十五年(1889)辞官归里,主讲长沙思贤讲舍、城南书院、岳麓书院,还任过师范馆长、学务公所议长、省咨议局会办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湖南巡抚岑春蓂将他所著的《尚书孔传参正》等4部书籍奏上,朝廷赏以内阁学士衔。  

荷花池还有一处著名历史遗址——泐潭寺。从晚唐宰相裴休贬居潭州知所作《泐潭寺》一诗可知唐五代时寺院的盛况。诗曰:

泐潭形胜地,祖塔在云湄。

浩劫有穷日,真风无堕时。

岁华空自老,消息竟谁知。

到此轻尘虑,功名自可遗。

旧时泐潭寺地域甚广。清咸丰年间,湘抚置买泐潭寺部分地基,筑十忠寺,祀与太平军作战有功的将领塔齐布、江忠源、罗泽南、胡林翼、李续宾、王錱、萧启江、江忠义、张运兰等10人,又在祠左建求忠书院,为湘军将领子弟读书之所。清朝末年,长沙、善化两县兴办教育,又看中了这片地盘。首先在寺中办起了长善中学堂,佛像屡遭学生毁坏。民国元年(1912)改办长沙高等小学校,学生又毁佛像,为附近兵士所闻,将学校捣毁一空。从此以后,泐潭寺逐渐衰芜,先为省立第一中学租得。一中退租之后,成为长沙师范校址。民国时期的岳云中学、兑泽中学也曾建在古泐潭寺故地。

民国时,池废,街道沿用其名。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荷花池街道,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四、紫金园和万春池

明代长沙王府内园林众多。在这众多园林之中,以紫金园、万春池规模最为宏大。昔日紫金园东起今黄兴北路,西至藩城堤,南达仓后街,北抵吉祥巷,为明藩府最大的花园,园中心垒有紫金台,台东为紫荆山,台西为万春池,水光山影,相得益彰。紫金园又名紫荆园,今开福区“紫荆街”之街名即由此而名。

紫荆山又名三洞山,由太湖石堆砌而成,位置在今万代广场及以北,这是长沙园林史上有书可考、首次出现的人造园林假山群。清同治《长沙县志》云:“明吉藩堆石成山,名紫金山,嵌空磊砢,石径逶迤”。可以想见,当年的石山是如何的高大峻峭,玲珑剔透,迂回盘曲的石径贯穿其间,攀援而上,湘浦归帆,麓屏叠翠,尽收眼底。20世纪50年代在大众游艺场,明藩假山尚存大片遗迹。

紫荆街

万春池在青年电影院(即燎原电影院)及其附近一带。据清陶丙寿《三蕉馀话》载:“万春池,吉王凿,即今大四方塘”。“大四方塘”后衍化为街名,即今日的“一路吉祥”。万春池的东南向有吉王府的另一花园,花园内建有长廊形建筑,可以走马,故名“走马楼”。走马楼通往万春池有一条小巷,巷口用砖砌一拱门,门上题“龙骥腾骧”四字,极可能为当时通往王府后宫的“永巷”。万春池水面宽阔,池泛涟漪,浮光掠金,池北有梳妆台,池南有更衣亭。

明吉简王朱见浚(1456—1527),明英宗朱祁镇第七子。英宗被软禁南宫时生。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封吉王,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藩长沙。

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率大西军攻进城来,放火烧了吉王府,而后洪承畴经略湖南,下令彻底拆毁明藩府。从此紫金园林池无主,一任荒废。《三蕉馀话》记载了清初万春池的荒芜景象:“棘刺攫帽,长过人头。紫荆三五株,为宫树由孽。假山半角,颓卧地上。小竹数丛,点缀石侧。幽花济露,泣不胜情。”清初诗人骆化麟作《长沙故宫》诗,叹曰:

燕子何须问画梁,故宫瓦尽散鸳鸯。

万春池上花俱没,三洞山头石自僵。

永巷无人吹玉笛,断墙有鬼泣香囊。

几多歌舞承恩宠,输与人间作戏场。

以后,这一带渐渐成为了人口稠集的街市,并建总佛寺于塘后。至民国初,仅余荒塘半亩。1926年塘被填平,在上面建起了“长沙基督教青年会”。

五、松桂园

明王府园林还有松桂园。开福区西起三公里,东止建湘中路的一条街道,名松桂园,今已拆建为营盘路的一段。

松桂园老街旧影

松桂园原名丛桂园,系明谷城王所建的园林。史载,园内经常车水马龙,酒香花媚,歌舞喧哗,醉眼横白,是典型的王府花园。明礼部侍郎庄天合《偕郡大夫饮丛桂园》诗云:

赏心无限好,最是草元亭。

处处堪浮白,行行更踏青。

竹垂风自袅,柳暗日初暝。

竟夕兰膏续,清淡入窈冥。

六、北庄

北庄是明兵部右侍郎王伟天顺元年(1457)罢官归长后,在长沙县北郊桐树山(今秀峰山至鹅羊山一带)所筑的颐养游憩之所。

王伟在《北庄清隐八景诗序》中记载了北庄的位置和景致,序曰:“北庄去长沙百十里许,在桐树山中,静室山人之隐居也。山自平江发脉,至此起十二峰峦,左右拱在峨眉峰下。山阴二里许,巍然特立,以捍水口,曰鹅羊山,即道家所谓七十二福地之一。偃月峰下有泉,冬月不竭,掬饮之心神洒然。山外有湖,平温可爱。远景如岳麓秀峰 ,湘江清流,水陆洲如龟浮水面,涝塘人烟丛萃,树色微茫。登临瞩望,皆在目间。”

从序中可知北庄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霞凝乡距鹅羊山一公里的桐树山,道家福地,名不虚传。王伟晚年过着如此“心神洒然”的生活,目睹家乡的锦绣山河,足以填补心中的郁忿之情。王伟将北庄及周围景色拟为“北庄八景”,每景作诗一首,如:

鹅羊福地

湖南福地说鹅羊,叠嶂层峦接大荒。

云气四时连岳麓,山形千古捍潇湘。

径危苔藓沾衣润,树老松花满地香。

日暮严城催鼓角,平沙惊起雁行行。

鹅羊福地

桐树名山

梧桐曾种遍山隈,桐死梧枯凤不来。

十二峰峦飞翠绕,几千年地待时开。

拟于幽处营书屋,还傍清流筑钓台。

卜此便为终老计,名场利府已心灰。

清泉醒心

一泓泉水碧涵天,白罅流来不计年。

圆净正疑丹凤眼,清香还讶老龙涎。

静观炎暑浑消去,掬饮精神顿洒然。

嗟我久为尘土客,相依终日竟忘还。

岳麓晴峰

云开岳麓翠屏张,点点峰峦接混茫。

远瞰洞庭雄七泽,高标翼轸俯三湘。

弯环不让峨眉秀,曲折还同乌道长。

千古桐山相望处,好为云雨救年荒。

湘江澄练

梧桐山下是潇湘,曲折南来绕北庄。

万顷波光澄素练,一天星彩浸微芒。

势穷今古人何在,流尽年华恨更长。

老我已为疏散客,纶竿时复钓沧浪。

水陆铺毡

天生洲渚似铺毡,界破湘江在两边。

蟠地铁根应不朽,倚空楼阁尚依然。

谁开清镜雄千古,回隔红尘息万缘。

俨若印星浮水面,桐山一望势钩连。

成化五年(1469),王伟病逝,宪宗赐葬于长沙县捞刀河畔的秀峰山,即今开福区捞刀河镇戴家河村秀峰公园。据望城县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资料,该墓成化七年建御祭文碑,碑祁阳石质,高220厘米,宽80厘米。碑首正面两侧饰蟠龙纹,脊背两侧饰云纹,正中刻“御祭文碑”,阴文篆书,碑身刻楷书碑文;字迹清晰。有龟背石座,雕琢精细,有较高艺术价值。一座安卧在捞刀河畔500多年的名人墓葬,惜毁于公元2001年的某建设工程。

七、榕树园

在长沙新开门(今兴汉门)内,即今开福区蔡锷北路一带。榕树园为明礼部侍郎庄天合私家园林,其父庄如岱始建。据明李腾芳撰《庄如岱墓表》载:“园城东备亭沼之胜,箨巾布袍来往于柳烟竹露红叶碧带之中,望之若仙也。”该园以水景取胜,池面亭阁倒映,水中鱼儿戏藻,恰似蓬瀛仙境,庄天合作有《园中杂咏十六首》,首首离不开水,其一云:

水树披襟处,中流日夜清。

客来杯里度,鱼乐镜中行。

桥影支灵鹊,波光荡石鲸。

一尊聊复尔,不必问蓬瀛。

庄天合又自署小隐堂联云:

地偏不信容冠盖;

俗俭真堪顿腐儒。

庄天合,字德全。长沙人。明万历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侍讲筵,晋宫僚.以端谨受知于太子。曾为南畿乡试主考官,又分校会试卷,所拔擢者如左光斗等,皆有名于时。后官至少詹事,卒赠礼部侍郎,葬长沙南郊石人村。今石人村留存石翁仲即为庄天合墓遗物,其所在地今建成社区公园。原湘春门正街(今北正街) 入口处立有宗伯师臣坊,石质,明天启四年(1624)为纪念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庄天合所立,坊题曰:“泰山梁木,四方名卿,硕彦迁客,骚人舟车所至,登临凭吊者留题户壁常满。”

八、又一村

又一村今为街名,清代为湖南抚署花园之名。开福区今青少年宫系清湖南抚署花园又一村的所在地,青少宫北侧马路仍名“又一村”。此地明代为吉藩四将军府。署前坪因驻有先锋卫队,后人习称为“先锋厅”。清顺治十四年(1657)洪承畴经略湖南时驻此地,并建集思堂。署之东有真武宫,明吉藩建。宫前有“护国佑民”坊。

康熙三年(1664)偏沅巡抚移驻长沙,此处遂改为抚署衙门。经历届巡抚陆续修建,园林渐成规模。康熙年间巡抚周召南建求莫楼,乾隆八年(1743),巡抚蒋溥扩建园林,取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取名“又一村”,乾隆帝为“赐蒋溥巡抚湖南”题写御笔,其御碑今犹在,惜部分字迹已风化。御碑通高175厘米、宽97厘米,青石质,题头刻“赐蒋溥巡抚湖南”。碑文刻40字:

简畀罗英俊,资时切治安。

江湖襟带地,风俗易移难。

谷贱筹农苦,棉轻虑岁寒。

承流敷渥泽,应似洞庭宽。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十六年(1751)、道光十一年(1831),巡抚开泰、范时绶、吴荣光先后修建了双清亭、丰乐亭和澄湘亭等,又一村成为宏大的官署园林。三亭位于又一村东南角,呈倒品字形布局,依山势而筑,居中的丰乐亭最大,丰乐亭后退两侧的高台上立着较小的双清亭和澄湘亭,三亭以小道、台阶相勾连,四周遍植郁郁葱葱的香樟,形成一小型园林美景。今存三亭为民国时重建。

又一村古亭

这一小型园林美景,范时绶将其命名为东圃。乾隆进士、岳麓书院讲席旷敏本作有《东圃记》,记曰:“署之东有圃,圃有亭、有阜、有台、有竹树。中丞范公公退之馀,邀宾从觞咏其中。亭曰丰乐,祝有年也。是公所拳拳而圃,所由辟也。阜枕亭之北,陟其上,清湘横于前,岳麓近在眉睫间。东邻棘院,北接琳宫绀宇,繄星沙全郡,迆逦而蜿蜒。周遭稻畦村舍,隐隐远碧中,春秋佳日,微雨新晴,花香鸟语,乃应不逊桃源。”

乾隆三十六年(1771),又一村曾一度荒芜,时任巡抚梁国治“葺而新之”,湘潭举人张世浣作《又一村赋》,张世浣的笔下官署园林俨然成了世外桃源。赋曰:“已而竹径生凉,群花弄影。数枝清浅,乌啼蝶梦之时;几树横斜,云破月来之境。形迷玉砌,风来而野坞生香;影混晶帘,露滴而疏篱欲冷。更或徘徊朱栏,徙倚红桥。翠浪频翻,涧底之锦鳞欲跃;碧波乍喷,蒲边之朱鬛难描……”

可见,早期又一村的营造,蒋溥、范时绶、梁国治三人功劳最大。蒋溥,江苏常熟人,乾隆进士,乾隆八年至十年任湖南巡抚。范时绶,汉军镶黄旗人,乾隆十六年至十九年任湖南巡抚。梁国治,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进士,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任湖南巡抚。

在这些巡抚的营造下,湖南抚署形成了“八景”。乾隆举人孙铤作有《湖南抚军节署八咏,分体得七律八首》:

又一村

中台宿望出维垣,别墅旁开又一村。

地领重湖瞻簜节,星依两辖驻旌门。

久从泥饮夸田父,亲见营农放弩番。

葚熟麦黄风景遍,坐令野色上篱根。

丰乐亭

丰登纪岁得嘉誉,亭倚香茅十笏余。

五日大酺宽酒禁,百年休养见仓储。

人家秋报黄陵庙,地脉泉分太乙居。

高论定知从摆落,园林胜事乐何如。

问雨亭

挂梁龙骨响初停,问雨关心到草亭。

屡见甘霖随大沛,况闻请室减轻刑。

葑田拓地通江夏,漕运连樯下洞庭。

应念扶风曾志喜,太空造物两冥冥。

艺育山房

国事经营借老谋,山房树艺复深求。

长沙风物存篱把,洲渚生涯念橘头。

两税不行唐节度,破分兼采宋诸州。

犹闻户口勤宵旰,议佐煌煌诏列侯。

介寿堂

湖湘千里带岩疆,宾从初筵散鹤觞。

书纪馆臣编盛典,贡来蛮长附华堂。

峰高南岳祠坛近,角起苍龙列宿张。

远胜元和潭部事,铭词介福勒巫阳。

学灌轩

学灌闲情自葆真,小轩休暇岸纶巾。

定应汉上机心息,常拟胶西治道醇。

苦笋岂缘思蜀菜,秋风宁复忆吴莼。

会须东府调元日,宰相堂餐计万缗。

平台

平台栏楯掠烟霏,幕府清霜有澹威。

江绕戈船浮古戍,日斜铜柱照边旗。

尽知溪峒风谣杂,自喜茶盐奏札稀。

记取洛中寻地室,高庵还试蜀公非。

叠石

飨军堂后极峥嵘,叠石能令一炮惊。

桂水潺湲烦给事,中山雪浪识端明。

闲支琴尾商颜出,微涨尊窊岛屿生。

归雁亭诗谁寄和,他时回首滑台情。

咸同年间,又一村建有望湘台,又开设有“忠义录”书局,成为文人聚会之所。同治元年(1862),正主讲长沙城南书院的大书法家何绍基作有《廿六日开忠义录书局于又一村,村中有望湘台,联珠合璧,八月瑞事》一诗,诗云:

秋花环绕望湘台,又一村中志局开。

耆宿竞濡鸿笔俟,风云齐护古魂来。

钦闻上瑞联珠璧,会见祥光照棘槐。

老钝欣逢中兴日,一编青史佐闲杯。

1910年4月长沙发生抢米风潮,14日愤怒的饥民聚集抚署门前,锯断抚署前旗杆,将衙门大厅一举烧毁。1911年10月22日,长沙起义新军在焦达峰、陈作新的指挥下,攻下巡抚衙门,前坪旗杆上的龙旗,换上了象征革命的“汉”字大旗。民初政局动荡,园林渐趋荒废。清朝遗老、经学大师王闿运《晚步又一村》感叹道:

夕照微阴似欲霜,井梧池柳极凄凉。

莫言城里秋寒晚,一夜西风万木黄。

民国后,又一村先后为都督府、督军署和省长公署驻地。1930年屋宇毁于一场战火。之后,基址辟为国术俱乐部。1931年改建为民众俱乐部,省主席何键亲任部长,实际负责的则是总干事竺永毕和秘书向恺然等。当时名记者严怪愚作有《又一村民众俱乐部速写》一文,据该文记载,俱乐部分为跑马场、儿童图书馆、射箭场、健身庭、高尔夫球场、照相馆、大礼堂、电影院、川菜馆、民众浴室、理发室等12部,“每当夏秋之际,华灯初上时,全市的民众,小孩子们、老人们、青年们、中年们,男人挟了女人,女人吊了男人,一队队、一簇簇,络绎不绝跑到这里来舒舒空气,喝喝茶,打打高尔夫,射射箭,吃吃川菜,总是日以万计”。射箭、打高尔夫球之类对封闭惯了的长沙来说是颇具时尚的。射一箭只要一分钱,花4角钱可玩一次高尔夫球,消费不算高。1938年2月郭沫若在长沙时还特邀田汉去逛过射箭场,留下一段佳话。

“文夕”大火后,民众俱乐部歇业。抗日战争胜利后辟为中山公园。长沙和平解放初期,中山公园曾是入城解放军的驻宿地。20世纪60年代后,中山公园移交共青团长沙市委管理,改为青少年宫至今。

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清巡抚署原址,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2007年,又一村三古亭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重建的青少年宫落成开放。

九、雪蕉亭

雪蕉亭为清初学者廖元度所筑园林,故址大致在今湘春路口至通泰街口一带。亭北枕大江,渔樯鸥鸟,传声递影,实为城廓之佳憩也。另筑有息机园,位于今芙蓉区落星田北侧。

廖元度,字大隐,长沙人,生于康熙年间。平生喜游山水,即兴赋诗。吴三桂之乱期间,长沙遭受兵火。廖住房被毁,寄居佛寺八年。晚年在长、善两县交界处“树阴十亩,竹覆五楹”,筑息机园,杜门不出。廖大隐从此一心从事著述,最有成就者为《楚风补》《楚风纪》。

廖好友黄遇隆有《游长沙蕉园》诗云:

考槃何处是,蕉影上窗棂。

微雨催花紫,团云入叶青。

藏书香自古,客满户长扃。

怀素如相访,江村一草亭。

廖另一好友刘友光作有《雪蕉亭记》,记中曰:“雪蕉亭者,长沙廖子大隐,取其家之旧墟,诛茅断竹,构以读书延客也。亭何以雪蕉名?未有亭时,烟灌茂草,缘延狼藉。大隐从大雪中梳栉瓦砾,种蕉数十本,计绿到天而亭亦成,意与右丞僵卧图不谋而合。亭在郡北,古所称北津城。郦道元云“登临寓目,廛郭之佳憩”,即其地也。亭北枕大江,渔歌樯乌,传声递影,度越女墙,时犯林檐。岳麓、道林,伯昆肩随,往来晴雨中。荒唐大树,细碎香草,亭之南檐则尽收之。亭之西阡陌纵横,可种彭泽之秫,亦可种中郎之豆。又有伯氏屋在西头,鸡鸣犬吠,喧呼杂引,每一相忆,屐步便通,觉王绩渡河犹为烦累。曲沼前临,鲂鳢不肥,水至清也。长沙鱼麦之乡,人无无鱼之叹,亦不足为食客歌也。园圃筑后,雨甲烟苗,韭葵烂漫,有客到门而盘飧殊媚。丁未(按:康熙六年)秋杪,迄戊申夏初,予以上薄留滞,与大隐追随最久。大隐愍余蹇顿,春则传柑招以听鹂,夏则沈瓜呼以语冰,秋则□鹑煎鲫招南方未归之魂,雪则除门构火咏左思招隐之词。予亦谑浪,忘忧相与述勋绩则吊番君征西之墓,陈忠节则下王琳、李芾之泪,晰义理则决南轩、元晦之藩,扬厉风雅则寻杜、沈之遗,沈、李、欧之残碑。男无巾袴,女无鞋□,风俗之讹,传闻失实,与大隐证之。山有染紫之霜,潭有深红之露,景物殊绝,淹没难穷,与大隐惜之。”

刘友光,字杜三,别号鱼计,湖南攸县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崇祯末入翰林院,入清授沙河知县。学问淹博,诗文有声于时,书法尤绝。著有《南国杂述》《香山草堂诗十种》等。

十、蜕园

开福区原北正街、今黄兴北路西侧泰安里周南中学校园,在周南中学未开办之前,是其创办者朱剑凡先生之父的私家园林,名蜕园。朱剑凡原名周家纯,系湘军将领、甘肃提督周达武之子。1905年朱剑凡将这片祖传园林辟为校舍。

再往前追溯,清咸丰年间保靖人、浙江巡抚胡兴仁致仕后寓居长沙,就刘蜕读书故地构园,时招文士饮宴。未几胡死,辰沅道杨翰曾访其地,见蛛丝满户,马粪平阶,柳卧枯池,藤穿坏坞,蝉声鸦声与堂上呼呶声相应。慨叹久之,赋诗八章。其一云:

蜕叟闲园在,唐贤旧迹存。

山公今易主,北海比开尊。

野鸟惊游侣,鸳柯识旧村。

酒边意飞动,往事尚堪论?

《一统志》云:“刘蜕故居在县城西北湘江边。”相传这里就是唐代“破天荒进士”刘蜕的宅院所在地,故周达武沿用其名蜕园。

刘蜕,字复愚,自号文泉子,唐宣宗大中四年(850)中进士。在此以前50年间,现今湖南地区虽每年解送举人赴进士试,却从未有人及第录取,故称刘蜕“破天荒进士”。当时的荆南节度使崔铉特地送给刘蜕钱17万贯,名“破天荒钱”。刘蜕在答谢信中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意思是说,五十年来人们不争气,所以无人中进士;但就这方圆一千里的地面,还称不上是“天”,称“破天荒”不大合适吧。

清光绪年间,周达武将蜕园买下,加以精心的修治和扩建,几年时间,就建成为一处面积达80多亩的园林胜地。周达武每逢回乡,居住于此,招引名人文士饮宴赏景,怡然自得。湘江诗社社员经常雅集于蜕园吟诗作赋,辑有《湘社集》。光绪举人、湘江诗社社员姚肇椿有《蝶恋花·和易五蜕园池上看雨》,词曰:

密密疏疏难尽数,池上轻烟,遮断池边路。隔岸风来吹不往,房栊寂寞惟闻雨。 有恨无言愁万缕,压柳攒花,散作丝丝雾。又听寒鸦啼日暮,空亭悄立伤神处。

周达武去世后,他的儿子周家纯(后改名朱剑凡)在此办起了近代长沙城内第一所女子学堂,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周南中学。

蜕园大木桥旧影

起始的蜕园是何模样,无从可考。但《长沙老照片丛书》收录了清末周氏蜕园“思源桥”和“大木桥”等照片。老照片上的蜕园亭阁回环,池塘萦绕,假山嶙峋,异木争妍,奇花斗艳,间有乔木高耸,绿竹荫浓,风景十分绮丽。谭嗣同《长沙蜕园》诗云:

水晶楼阁倚寒玉,竹翠抽空远天绿。

湘波湿影芙蓉魂,千年败草萋平麓。

扁舟卧听瘦龙吼,幽花潜向诗鬼哭。

昔日繁华馀柳枝,水底倒挂黄金丝。

戊戌维新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陈三立曾居周氏蜕园。陈三立,同光体赣派代表人物(见本书第六章《西园北里历史步道名人录》)。

陈家于同治十一年(1872)从江西老家迁长沙,居长沙局关祠闲园,直至光绪六年(1880)迁河南武陟。光绪八年(1882)返回长沙,直至十七年(1891)离去,大部分时间居长沙泰安里蜕园,陈三立有《春日游蜕园歌》曰:

名园当春花欲繁,鸣鸠喈喈来唤门。

门外游人自相知,清歌烂漫携孤尊。

东风飞翻袂初舞,云吹一丝絮粘缕。

桃李杨枝映细睛,小立栏干扑香雨。

绿波盈盈腾雾隔,西去轩亭倒深碧。

万竹森沉浸昼寒,烟影天痕淡将夕。

夕照摇摇欲上衣,还移双桨趁鸳飞。

鸳鸯自飞风自起,剪尽愁痕一池水。

何处凌波更渺然,萍丝荇带镇相牵。

侧帽微吟映霄汉,空教世外看神仙。

参差石径苔泥没,洞壑玲珑印瑶月。

取次红墙一线通,歌舞楼台忆恍惚。

倦眼依然湘上山,主人恋官去不还。

东陵瓜熟风光老,寂寞良辰空闭关。

陈三立之子陈寅恪出生于蜕园。陈寅恪是中国史学界一代宗师(见本书第六章《西园北里历史步道名人录》)。其诗作常流露出“家国沅湘总泪流”的感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逃难去桂林,途中于1942年6月经过其出生之地,刚过“文夕”大火的长沙还是一片废墟,心中的郁结一触即发,作《夜读简斋集潭州诸诗感赋》,诗云:

我行都在简斋诗,今古相望转自疑。

只谓潭州烧小劫,岂知扬獠舞多姿。

还家梦破恹恹病,去国魂销故故迟。

谁挽建炎新世局,昏灯掩卷不胜悲。

“简斋”系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号。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侵宋,陈与义由陈留南下去桂林避难,至湖湘,也在潭州住了一段时期。历史就是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以致陈寅恪读陈与义在潭州所作诸诗时,又勾起了他“还家梦破”“去国魂销”的眷恋家国之情。

十一、浩园

浩园是曾文正祠内的园林。曾文正祠为祭祀晚清名臣曾国藩的祠堂,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遗址在今中山路省少儿图书馆和田家炳实验中学一带。殿堂有一进、二进,殿堂后为占地甚大的园林——浩园。

浩园听雨轩旧影

曾国藩于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1872年3月12日)去世,谥文正,次年清廷上谕在长沙建曾国藩专祠。湖南当局随即择址大兴土木。光绪元年(1875)祠园落成,建筑布局采用以中轴线为主、东西有序的对称手法,据湘抚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记载:“曾祠度地小吴门内,纵七十八丈,横四十八丈,中建崇祠凡四重,上下亭各一,为门三,门首牌楼一,东西序称是。又西为思贤讲舍。计舍、室、庭、营、厢、簃、庖、湢共一百七十有八间。” 

于此可见曾祠规模之宏大。清光绪湘乡举人、官至安徽和州知州的曾希作有《长沙谒曾文正公祠》,诗云:

衡湘历历公犹在,江汉滔滔去不还。

槛外春流分碧玉,石头斜日见青山。

十年须发干戈里,一代君臣管葛间。

太息汾阳兵罢后,津门遗憾水潺潺。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长沙府湘乡县荷塘都(今属双峰县)人。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年),奉命帮办团练,后改编为湘军。咸丰四年正月(1854年2月),发布《讨粤匪檄》,开始领兵进攻太平军,出湘作战。10月攻下武汉,加兵部侍郎衔。咸丰八年(1858年)攻占九江。咸丰十年(1860年)8月,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后奉命统辖苏、皖、赣、浙四省军务,巡抚,提督以下悉归节制。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7月),破天京(今南京),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同治五年(1865年)3月奉命镇压捻军。期间与李鸿章协力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揭开了洋务运动历史。同治六年(1867年)授大学士,次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八年调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二月(1872年3月)病逝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光绪七年(1881)郭嵩焘借曾祠西隅,辟为讲舍,额曰“思贤”。20世纪初,长沙时兴新式学堂,思贤讲舍停办,此时郭氏亦辞世,而曾国藩祠也渐趋门庭冷落。日本国汉学家宇野哲人1906年游历中国,于10月31日抵达长沙,专程拜谒了曾祠,作有《曾文正公祠》一文,文曰:“入庙门,见刻有“俎豆馨香”四字。庙庭常锁不开,此曰偶遇修理,故得进而观之。庭中有王文韶所作庙记,详述其功绩。惟公之功绩文章赫赫在人耳目,称之为清朝第一人者,绝无过言之处。王文韶之所言‘三代以还,乃有斯人,伊吕诸葛,庶几等伦’亦绝非溢美之辞。庙后园中,临池有亭榭回廊,柳树青青,倒映水中。”

文中所述“庙后园”即浩园。浩园为清末长沙城中最大的园林之一,王文韶《敕建曾文正公祠碑》载:浩园 “有池,广袤十数亩。为桥一、楼一、亭五、台二。池畔垒石为山,杂莳花木,翼以回廊,缭以崇垣,垣周二百六十丈”。

浩园也是清末省城名流的雅集之所。光绪六年(1880)春,以病辞归的郭嵩焘即与刘坤一、彭玉麟、朱昌琳、李次青、李仲云、张力臣、邓弥之等11人会觞于浩园,每人作画一幅,刊于祠壁,以志湖湘韵事。彭玉麟据石作古梅,高达八尺,题诗云 “莫言老干坚如铁,曾历千霜万雪来。”郭嵩焘作有《浩园雅集图记》,记曰:“穿石步池上,循水榭,凭栏展坐,纵论天下得失”,“俯清池,桥亭水竹,映带左右,怡然有邱壑之思。”并作有《九日登浩园高阁》二首,其一曰:

行天日月古来忙,小驻高楼憩影旁。

胜日园游探曲折,衰年力健斗清狂。

秋移物色归华发,老掬心肝付锦囊。

君自豪吟吾自懒,未容鸥鹭逐鹓皇。

次年,王闿运作《游浩园》诗云:

精庐静寒镫,始见法坐广。

高会振玄音,暮节欣馀赏。

光绪三十二年(1906),日本汉学家宇野哲人游历浩园时摄下了当时祠园的照片,使今人仍能窥见当年浩园,“亭榭回廊,柳树青青”的胜景。

陈三立《曾公孙广钧饮集浩园作》曰:

潇湘滟滟春城夕,几日看花梦相隔。

帘外东风吹细寒,西园烂漫招吟客。

华筵轩馆敞清峻,佩影琼琚映瑶壁。

压槛桃枝低亚红,倒池杨柳轻摇碧。

草长蜂游祗自媚,拂拭栏干更相惜。

黑云苍皇送飞雨,照眼江山失咫只。

主人解颐工说诗,咳唾珠玉纷葳蕤。

翰林博士尽惆怅,大呼脱帽倾流离。

酒酣潦倒百忧集,瀛海飞轮羽书急。

已惊哥舒弃关陇,又见王恢伏马邑。

圣主焦劳促视师,城郭呜呜夜吹笛。

将率功名委草莽,江海楼船压强敌。

只今时事已成冤,相逢花发且开尊。

高歌上马各归去,送客流莺啼到门。

1911年长沙光复,原有祠屋和讲舍多鞠为马厩。1912年曾祠改建为烈士祠,1918年恢复曾祠,烈士祠迁北门外关帝庙。1919年曾国藩后裔曾葆荪、曾约农姐弟在此创办艺芳女校,即今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1926年省农协机关曾驻校内。1914年,曾祠的另一隅思贤讲舍则被浏阳刘人熙利用,创为船山学社。1921年又改为湖南自修大学。曾祠及船山学社建筑大部分在1938年“文夕”大火中烧毁,仅剩下学社一片残垣。1954年重修,作为湖南自修大学旧址保留至今。

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曾祠原址,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十二、左文襄祠后花园

左文襄祠是祭祀晚清名臣左宗棠的祠堂,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遗址在今开福区北正街和湘春路工人文化宫一带。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于1908年至1909年间,来湖南长沙考察中国南方建筑时摄下了左文襄祠。

左文襄祠旧影

左宗棠,湘军统领之一(见本书第六章《西园北里历史步道名人录》)。光绪十年(1884年)任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指挥抗击法国侵略的战争,次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在福州前线病逝。清廷谥号文襄,命在湖南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祠堂。这座祠堂,就是湖南巡抚奉命在长沙建立的专祠。

曾随左西征,后来任台湾兵备道的刘璈题左文襄祠联曰:

尽瘁佐中兴,丞相祠传青史远;

受知成往事,孤衷泪洒黑云寒。

据左宗棠嗣婿亲梁赐龙回忆,左宗棠祠堂建在长沙城北西园,坐西朝东,大门在今群力里,面对北正街,进门为祠堂主体建筑,大殿内立一木塑彩绘象,身着官服,甚是威严。祠堂后为花园,有池塘、石山、石舫等。柏石曼所摄的照片是祠堂内的天井,居中为御碑亭,后面当为祠堂的大殿,两侧是环廊、角亭,结构颇是严整。左祠正殿的外形,以往虽有回忆文章予以描述,但未曾见到过照片,直至2012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现其照片,才始见它的真容。照片是1904年长沙明德学堂寄用左文襄祠为校舍时,黄克强及全体师生在正殿前的合影。大殿为琉璃瓦大坡屋顶,梁檩高大,正面开3张大拱门,甚为雄伟。曾祠和左祠,后来都被毁于1938年长沙大火,片瓦无存,仅左宗棠祠留下了原花园内假石山的残部和几件石桌、石凳(现存长沙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以及一方“左太傅祠”碑石(现存长沙市博物馆)。

今存左宗棠祠后花园内假石山

十三、柚村

柚村为清道光年间汤鹏利用一座“废园”所修建的一座园林,位于长沙城北,详址待考。

文学家杨彝珍与汤鹏友善,应约写了一篇《柚村记》,记录了这座园林的情致与风韵。记曰:“长沙城北隅有废园焉,其大可数十亩,居氓艺豆菽其中,四周有垣,其高过修人有半。内有井,芳冽可饮,有塘径数百步,雨潦至,其流涓涓然。汤子(即汤鹏)即出厚值货焉,日以余力增治之。于塘之北,种柚十余本,冬时黄实累然,因名曰柚村。又杂植桂、梅、桃、李、石榴、芙蓉、海棠各数本。折而左,聚怪石为小阜隆然。上植纤竹数百挺,覆亭其内,曰苍茛亭。循亭而南,以篱障隙地,外艺蔬焉。旁有阁,曰晚菘阁。跨塘为桥,上踞以亭。亭之下,右别为南塘,水深及膂,蓄鱼百许头,曰布影藻荇。间宾至,可叉得之……有楼翼然,曰归云楼。天高气清,白云流影,舒与夷犹,低拂檐际。飘尔忽冥,仍返高素,若与人意相远。汤子顾而怡之,将谢荣欸遂幽栖,浩浩乎肆于永归。”

汤鹏(1801—1844),字海秋。长沙府益阳县人。清道光进士。历官礼部主事。道光十九年(1839)在监察御史任内,一月三上奏章,弹劾不避权贵,直声震朝廷。值鸦片战争失败,上疏论召募、练勇、修船、造炮、缉奸、设险等12事,主张坚决抵抗外国侵略。因过量吞服大黄而毙命。著有《浮邱子》等。

十四、朱家花园

朱家花园又称馀园,旧址在长沙市开福区德雅路丝茅冲一带。今国防科技大学干休所等单位所在地都是当时馀园的一部分。馀园系清咸丰十年(1860)长沙巨商朱昌琳为休养馀年而建,故名“馀园”。整个园址占地400余亩,园内兰堂、宜春馆、一笠亭、去寮亭、延眺轩、众绿轩等亭台楼阁,回环错列。池塘环绕、假山嶙峋、奇花斗采,乔木高参,风景宜人。亭台内悬挂联匾均出自郑板桥、何绍基、左宗棠、王文治、黄自元、曾熙、谭延闿等名家手笔。游憩其间,心旷神怡。朱昌琳曾用48株罗汉松扎成7层大园景,并置多种名花异卉,供人游览。何绍基《题朱家花园》联云:

亭台四时乐;

山水一家春。

左宗棠题联云:

绕岸白云常自在;

依亭黄鹤有时来。

朱昌琳(1822—1912), 字雨田,长沙县人,祖籍安徽,明太祖朱元璋后裔,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曾伯祖父。功授候补道、赠内阁学士,曾任阜南官钱局总办。以经营谷米起家,后开设乾顺泰盐号、朱乾益升茶庄,转贩盐茶,设立钱庄,投资近代工矿业,成为长沙首富。他乐善好施,耗巨资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修义渡,捐资修路、疏浚新河,并多次捐赠大批粮食、布匹赈济山西、陕西等省灾民,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1936年出版的《长沙市指南》把朱家花园列为长沙园林之首。书中说:“斯园虽系私有,然已完全开放,任人自由游览,园丁备有茶水,茶资听给,有小贩贩卖糖点,取买亦便”。

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朱家花园原址附近,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立碑纪念。

朱家花园故址碑

十五、听橘园

听橘园今为街巷名,位于今开福区原营盘街南侧。听橘园本为晩清周寿昌、周礼昌兄弟私家宅园。周寿昌自述曰:予少时居(长沙)城北之敝庐,曰听橘园,实蔬圃也,圃后有池,广数亩,楼三盈据其上,楼窗面岳麓,朝霞夕月,吐纳万丈。民国时园毁,所在街巷以园为名。1999年,听橘园巷所在地因修建展览馆路(今名营盘路)而被拆除。

听橘园老街旧影

周寿昌在为《悔全堂诗集》所作的序中说:“予少居城北之敝庐,曰“听橘园”者,实蔬圃也。圃后有池,广数亩。楼三楹,据其上,蔽池十之四。左右藏书籍,中拓丈余,为予与弟筱楼读书所。楼窗面岳麓,朝霞夕月,吐纳万状。读书之暇,辄肆吟眺。得诗,互相质。亦时持竿,钓于池。客来则掇蔬烹鱼以为供。谈艺外,不许及时事,违者罚,尽醉乃去。”

周寿昌(约1814—1884),字应甫,一字荇农,晚号自庵。清长沙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在任以敢言著称。光绪六年(1880)以足疾辞官,居听橘园从事著述,有《前汉书校补注》五十六卷传世。

周寿昌写有《听橘园秋居》二首: 

云林拓秋圃,结构称山家。

远水潜通涧,孤藤老着花。

园官劳馈菜,邻叟约分瓜。

野趣惬幽赏,行辞长者车。

亦有匡时策,犹惭入世才。

故人几鹓鹭,生事尚蒿莱。

瓠子传秋涨,昆池动劫灰。

园居且萧瑟,闻此一徘徊。

十六、絜园

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梓园巷六号,原院内有一块汉白玉横匾,额曰“絜庐”,疑为清末布政使衔道员张自牧的宅园——“絜园”。《絜园展禊图记》称“入园引回廊,两梧矗立”,“左右修竹飕飕”,颇具园林之胜。但絜庐是否就是絜园,尚待文献资料的佐证。民国时絜庐改造为二层楼四合院公馆,院内有一保存完好的戏台,当地居民称其为“民国旅社”。今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自牧(1832—1886),字笠臣,清湘阴县人。以生员筹贵州饷有功,授候选道,加布政使衔。为官时备极奢侈,后以事去官,寓居长沙。张自牧受郭嵩焘影响,颇具洋务思想,著有《瀛海论略》《蠡测卮言》等书。《瀛海论略》一书,指出泰西格致之学“覃精研思,考求真实,皆卓然可观”,主张中国“采用其所长,于制器利用皆有所益”。

今日絜庐

张自牧与郭嵩焘友好,郭作有《絜园展禊图记》。展禊与会者有张自牧、郭嵩焘、罗汝怀、吴敏树、李元度、郭崑焘等十一人,以《兰亭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十一字为韵,人赋一诗。记中曰:“同治十有一年壬申三月二十三日,重集絜园,为展禊之会。于时宿雨初霁,睛云霭空,时露妍日,园花嫣然,倚风微笑。相与饮酒乐甚,已而喟曰:永和距今二千年,相视犹昨日事,以羲之之文也。”

十七、赐闲园

“赐闲园”系谭延闿的一处私家宅园,位于开福区左局街,因毗邻老街巷赐闲湖,谭将其名为赐闲园。据《湖广通志》载:“明湖广督学颜鲸,退居长沙城北,吉藩赐以园地,名赐闲湖。建有亭台桥榭,清时已废,残留小湖亦称四方塘。”留下“赐闲湖”之街名。清光绪二年(1876),贡院曾在此填塘修建号舍,今不存。

1929年中山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赐闲湖咏风亭前合影

谭延闿“赐闲园”主体建筑早毁,今存清代留存的古围墙,长约100米,高3米,下部墙基用长条形花岗石垒砌,上部为“六一尺”青砖灌斗墙,至今保存完整。谭延闿的另一处公馆在开福区茅亭子,早不存。

民国初期,南社诗人经常在赐闲园雅集。南社诗人刘师陶作有《南社长沙赐闲园甲子重九雅集分韵诗得霞字》诗。诗曰:

胜地纷停长者车,开樽闲与醉流霞。

新霜堕圃菊初蕊,斜照穿林枫作花。

执手情深谈契阔,藏钩韵险写尖叉。

酒阑一把茱萸看,自倚阑干感岁华。

谭延闿(1880—1930),字组庵,号畏三,长沙府茶陵州人。光绪十八年(1892)入长沙府学,二十三年为优贡生。会试、朝考均以第一名入选。当其父谭钟麟任两广总督时,他常在身边出谋划策,与谭嗣同、陈三立被时人称为“三公子”。返湘后,任中路师范学堂监督。光绪三十二年 (1906)清廷下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立宪派人士以极大的热情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立宪运动。谭延闿长期活动在长沙,广泛结交湖南上层官绅和商界人士,其显赫的家世和炫目的科甲光环,以及八面玲珑的待人处事之道,使他成为湖南立宪派的领袖。1907年,谭延闿、刘人熙、龙璋等30多人在长沙联名递呈《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恳请清廷速开民选议院,召开国会。1908年12月,湖南巡抚岑春蓂在长沙设立谘议局筹办处,谭延闿等人为会办,负责筹办谘议局一切事宜。1909年10月在长沙召开省谘议局预备会议,谭延闿选为议长。1911年10月长沙光复,谭延闿任参议院议长,兼民政部部长。

从1912—1920年不到10年的时间内,谭延闿在湖南三起三落,先后3次担任湖南都督(督军),成为民初湖南政坛首屈一指1928年1月,被推为国民政府主席。同年10月,改任行政院院长。

谭延闿爱好书法,师法颜真卿,变体学钱南园,其作品颇为收藏家所重。其弟谭泽闿也是省城著名书法家。谭延闿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定的菜谱“组庵鱼翅”、“组庵豆腐”在湘菜中颇负盛名。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卒于脑溢血症,终年51岁。次年9月国葬于南京。

十八、西园

西园今为街巷名,原系清末民初明德学堂董事龙璋及其弟龙绂瑞的私家府第,系其父、清刑部右侍郎龙湛霖之遗产,位于今开福区湘春路南侧。西园前为三进宅第,后为大花园。今存西园、西园北里街名。西园东起北正街,西至西园北里;西园北里南起西园,北至湘春路。西园的历史一直可追溯至晚唐,相传西园以唐相裴休在此建西楼而得名,明邹统鲁《长沙郡中西楼》诗云:

览胜凭高岭,乘危俯大川。

泉声悬夜雨,石气散朝烟。

好日游人屐,长风估客船。

故人诗句满,流水应朱弦。

龙氏筑府第时沿用了西园之名。龙璋后人龙毓琬(龙绂瑞之女)留下了这张西园的照片,并撰文道:“西园给人总的印象是宏敞气派。它共有四道厚木的大门。第一、二道门之间,有个很长的甬道,甬道边有水塘、花树。第二、三道门之间有一小甬道,由此进入轿厅。轿厅很大,有八扇楠木屏门,通过屏门到第四道大门、才进入正屋。轿厅两侧有东花厅、西花厅。西花厅前面有个很大的葡萄架,一到夏天,叶子遮天蔽日,绿阴如洗。六月后走廊上即垂着竹帘,帘后摆着一盆盆的茉莉花、鱼子兰,走过其中,只觉香风阵阵,凉爽宜人。西花厅一边,面对池塘有一座水榭、曲折的走廊很像苏州的留园,月明之夜,坐在长廊上看月映水中,很有情趣。”

西园后花园

1903年11月初,黄兴、陈天华、张继、宋教仁等一批留日归国学生及谭人凤、周震鳞等人,先在保甲局巷(坡子街北侧)彭渊恂家聚会,决定组织华兴会。1904年2月25日,即清光绪十九年除夕,华兴会在西园龙氏住宅(即经正学堂校址)召开成立大会,有30余人参加。黄兴被推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与会者还有陈天华、张继、谭人凤、周震鳞、章士钊等人。1904年10月,华兴会谋划的长沙会党武装起义事泄失败,黄兴曾躲避于龙宅。黄兴在龙璋、龙绂瑞的帮助下,逃脱了清廷的追捕,出走上海。 

1986年,华兴会成立会旧址被湖南省交通勘测设计院征用。2006年,市政府在华兴会旧址一侧,以“长沙著名历史文化遗址”嵌碑纪念。

摘自杨锡贵编纂《开福山水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

责编:罗嘉凌

一审:罗嘉凌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