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3-10-10 16:56:29
文/尹小华
常瑞芳的诗集《梅花落》(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分为泅渡、鲜色、花蕊、放逐、虚拟、熏香、烟雨、半亩、荏苒九辑,两百余首。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深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思。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年代文学的纯净与昂扬,品到一股源自本心的精气神,犹如一束光照亮世界。
一
常瑞芳现就职于湖南省艺术研究院,是一位具有诗意情怀的剧作家,也是一位把戏剧意境很好地融入到诗歌创作的优秀诗人。她自幼喜欢诗歌,受唐诗宋词唯美绝句的影响,在激情澎湃的清风明月里,背诵过泰戈尔、普希金等许多著名诗人的近现代体诗。
诗集《梅花落》出版后,在长沙举行了首发式暨研讨会,著名作家和诗人联袂推荐,称赞“从她的诗句中定能分享一份人生丰富的美。”但常瑞芳对自己的定位很低,称自己并不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只是一个诗歌爱好者而已。给人以平易近人、谦和礼让的印象。“我知道甚至是最丑陋的,人群所有的缺点在最隐秘的地方和最卑微的地方发光。”常瑞芳对人性看得很透彻,由表及里,深入骨髓。她的童年是在一个四合院中度过的,成人的言行举止和处事方式,对少年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实生活与诗人超常的顿悟和直觉力相碰撞,使常瑞芳过早地感受到了人间的冷暖、苦乐和伤悲,也使她的诗透过事物表层,传递对世界、人生与生活的深层认知。
《童年的四合院》诗中写道:“我的前半生都在一种惊悚中茫然无措/四合院里众生老少皆离地三尺,包括/三姨妈在夏夜满天繁星的苍穹下/一把蒲扇一张竹床上讲述的鬼怪/直到一条街拆了重建,众生各奔东西/如果我可以选择童年,那一声尖叫后/突然变得十分寂静的清晨,我仍赖在床上/或者旧报纸折叠的纸飞机没有跌落在街口/一群狼孩子的小石头瓦片枯枝没有砸向低头的女人/祈祷时光用丢手绢的歌谣替代那个河流。”
四合院里,三姨妈们时常口无遮拦,口水也殃及到那个柔弱的女人,狼孩子们又向女人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常瑞芳聚焦人间世相一角,却培植了思想观念的浸润和为人处事的暗示力,令人产生严肃的思索和对人生价值与生存意义的探索。
在常瑞芳的诗中,语意的自由流淌令语言获得了随意增生的活力,也让语言在现实交锋时具备了一种肆意冲撞的能力。
如《海边》:“我不适合追潮,尽管/利欲站在最高处,海滩可拾贝/在人头攒动的海边或闹市街头/我同样害怕重逢,害怕着/遇见那个缠身的孤独/还是胆怯的小我,一种/微妙的阉割伙同全部的观感/在浪涌的海边滑向天际。”这些诗的语言虽然在“小我”的微观层面上波动,但经过有意识的组合,令诗歌获得了一种看是松沓实则浑然一体的结构感,从中获得对人生的自我教育。
二
风格是诗人笔下不自觉流露出来的一种产物,与诗人的气质、思想背景、童年经历、生命体验、价值取向、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以及凝视世界的多维视觉密不可分。常瑞芳是一位平静的人,外在安静地为人处事,内在淡观世事。在诗歌的创作中,她是一个对时间河流的消逝说出隐喻的亲历者和观察者。对过往的回顾与希冀,使她的诗具有一种凝神的特征。她将对未知的思绪隐藏在沉静的叙述中,并不因对未来的不可预测而使诗歌风格变得紊乱。
如《风筝》:“多少美丽的蝶/从身体里幻化出来/飘浮在天空,一线游丝的翱翔/风筝,你若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交由别人掌握/放飞,决定你的高度。”
这首诗是常瑞芳从家乡漂泊到长沙之初创作的,那时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毕竟是一次命运的迁徙,但她没有迷惘和不知所措,显出笃定的神情和内敛的心态,力求深刻又不张扬地表达主体的情愫。看起来是“纯净”的风格,实际上体现出诗人对现代个体经验与诗歌意境之间的把控能力。
勃洛克在纪念普希金时有言,普希金是以轻松、愉快的方式肩负起悲剧的事业。对常瑞芳来说,文本层面尤其是形式上的放松,无法遮掩她诗中所隐含的悲剧意味。
如《在旧薄的时光里祭奠》一诗中,我们看到:“多年前,那一季的某个断层/飞翔的天使折断了翅膀/一个家庭失去了重心的支撑/父亲的绝尘对每个人都是伤痛……/一路泥泞,不堪的回忆/哪里是可以重生的希望/思念再缜密,也无法挽回一个人的离逝/多么寂寥的清风,野草丛生土丘……/愿逝者安息,只在这里延续传承清明,放逐思念。”
这种填满的方式,内在地维持着诗人对故人的怀念,而当怀念侵入到现实里,生活和记忆的版图重合了,不由加深了哀婉般的幻觉。如“活着的隐忍感觉都一样/传统的祭奠,在春天/活着就是生的延续/满腹经纶在这神秘的世界里呈现……”这种手法串联起对父亲一生的回忆,寄托了深沉的哀思,进而呈现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有一颗柔软与温暖的心。
三
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世间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世界的感受力等,都是常瑞芳获取灵感的来源。也许是具体的人和大地星空,也许是一棵树、一条河、一个商店、一个村庄、一座城市等等。当然也可能是一件事、一个逝者和具有抽象意义的历史、时间、生活、精神和灵魂。鲍勃·迪伦有言,“有些人能够在雨中感受到诗意,而其他人只有被雨淋湿。”
常瑞芳就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具有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总能发现常人难以察觉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与人性之美,有怀念、有感慨、有记忆、有同情和一些悲悯,从中寻找诗题,把听到的、看到的、感悟到的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了一位时代的记录者,然后将对生活的感受升华为诗篇,成为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优美乐章。有时她一个人站在街边,思绪策马奔腾,在凝望中会萌生诗意,《你不见风在那里推窗》组诗九章就是这样形成的。诗人将那里的街道、邮局、外文书店、夜总会、蝴蝶大厦、服装城、晚报报社、单行道,以及风中的我,这些来自生活中鲜活的意象,用诗的语言描摹出来:
“我驮着落叶,在这条街上行走/越过画了红圆圈的墙与铝皮围栅/假装风淡云轻,不触及彼此/一只蚂蚁的告别仪式/白色衣裙在风中旌旗猎猎/时间这个不老的筛子/把我也遗落尘土了吧……单行道,你向左,我向右/我的城到你的城究竟有多长。”诗人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一旦触及心灵,就会思绪万千,策马飞驰。
如《虚幻之后》:“一滴露珠融进树叶,你就是/参天大树了吗/积雪裹紧了土地上的站牌/不如夹雪徐行,尽管没有飞雁在头上/但四月的紫荆花在箫声中摇曳/五月向六月迈进,你注定/走进秋天丰硕的果园。”诗歌不仅是一种文体,也可能是一种能量、一种气质,无论以什么样的形态表现出来,都能体现出绚丽多姿的光芒,使读者从诗歌中获取脚踏实地、向善向上向前的正能量。
再如,《一个人的沙漠》:“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驿站/需要从生活的调色盘里/搭配出新的色彩愉悦自己/再从各自的巢穴出发/有着超越荷尔蒙的力量/抵达随心所欲的自由,如若/躲避不了生活的全部/那就包裹好自己的内心……/孤独是常有的事/同是孤独却有各不相同。”
常瑞芳的诗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心灵、亲切自然,就像与人与物喁喁私语,仿佛走在熟悉的夜路上,不需要任何路标和放歌壮胆。这样的诗歌,让读者与作者在生命的交流中体味到诗性与活性,体察到生命的庄严与唯美。
四
随着年岁的增长,随着诗人观察世界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感受、阅读感受的开阔,常瑞芳的诗也在发生变化。她近年来的诗寓意更加深远、情感更加丰富,而感觉、经验和想象等诸多方面则更加深邃——《梅花落》:“其实对某些景象我早已司空见惯/视野之内填满飞扬跋扈的战马/里面的天空是骄傲的拐杖/甚至每一条行走的道路上都锣鼓喧天/竖着大写的回避。给一点和风就泛滥的青睐/人性的考量一波又一波撞击眼球/从惊悚尖叫到哑然失笑,一声叹息……地上的落叶是群魔乱舞,我们都忘了/风的自由没有边际,人心也荒芜。”
还有,《在一朵云下躲雨》一首,单看题目就富有诗意:“我在一朵云下躲雨,任凭/夏雨滂沱我的身体,衣服是不是很伤心/我就这般在雨中远眺游走的云……敲起/一面是羊皮一面是牛皮的鼓/姹紫嫣红于岁月的河流里飞扬/不再在风雨交汇处毫不掩饰地悲戚……在一朵云下你与我相遇/历经风雨的心该是坦阔无私。”诗人尽量让画面说话,情感一直在克制,但结尾又让人出乎意料,意味深长。
常瑞芳的诗篇带着泥土、带着风雨、带着温情、冒着热气的躬身体验,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似乎听到了人与人、人与物、心与心的交流。这些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在茫茫人海中得遇更多知音,一起遇见风雨、遇见彩虹、遇见最好的我们自己。作品犹如幽暗地层的一束束亮光,给身边的人和自己带来了温暖和希望。让人不由生发出激情和豪迈:哪怕在暗路跋涉,也想分给别人一束光。
责编:邓正可
一审:邓正可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