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凯频 新湖南客户端 2023-10-06 10:28:30
文/田凯频
我乡下老家以前不种洋芋。现在也不种。不是不种,是原本就没有这种东西。方圆几十里,旱粮长在地里的有玉米,麦子,荞子,稀少有小米,高粱,生在土里的只有白薯和红薯。
但是我们种过一年洋芋。
1972年大旱,㢃上和山上的稻田全部干裂,几乎颗粒无收,只有垅田和井水田有些收获,整个稻谷收成不到四成。正常年份,我们队里就缺粮,这回没到过年,队里的大谷仓除了留着的种子,差不多空了。我家米桶也快见了底。远等不到第二年黄月①,大多的人家都得断粮。这种年成极少,生产队采取一些补救,早早将完全枯焦不能抽穗的稻田翻犁,换种一季苦荞,秋收后扩大冬种,田里地里都种冬小麦和甜荞。父亲提前对自留地做了划算,地里挖完苕全种小麦,园里扯了辣子树,顾不上油菜,全种了萝卜白菜。粮食最当紧,萝卜白菜可以填肚子。经过食堂化“瓜菜代”那三年,大人们的肚子都有经验。
寒露过后的某天,一台大型拖拉机停在去桂花电站的公路上,下来一个公社干部,也许是个什么领导,先找到大队支书傩兴爷,召集各个生产队长,嘀嘀咕咕比划了一阵。然后各队安排几个劳力,从拖拉机上卸下十几袋胀鼓鼓的麻袋。这麻袋我见过,交公粮时装谷子的,一面印着“中粮”两个大字。生产队抬回几袋。队长碑林伯拆开麻袋,轻轻倒出一堆一颗颗圆溜溜,山药不是山药,芋头不是芋头的东西。“公社领导说,这是洋芋,田里地里都可以种,只需上底肥,不用浇水,产量高,开春马上下种。六月里就可以挖收,打谷子前可以作为粮食应急。”想到肚子,大家情愿相信。
离春天还早,要经过寒冬,担心冻坏,碑林伯把洋芋分散放进几家人的地窖里。
那年冬天特别的冷,冰冻了40多天,山坡上的马尾松被冰凌压断不少。牛也不敢放养,关在栏里喂草,没有抽穗的青叶稻草,牛似乎越加欢喜。林子里时常传来“喳啦”“喳啦”树干断裂的声音。过了年,肚子与肠子的矛盾越加激烈,大家心里时常记挂着这几袋洋芋,巴望着冬天早点过去。
春天总算来了。碑林伯自然没有忘记洋芋的事,号令大家取出洋芋,安排下种。地窖里温暖潮湿,洋芋已经生出很多白白嫩嫩的胚芽。都是第一次干这活,妇女们照碑林伯的指点,依着胚芽的分布,把洋芋切成若干小块。男人们将各家的草木灰交来,翻地,掏沟,打凼,把块块洋芋按胚芽朝上摆放好,撒一把草木灰,盖上一层薄薄的碎土,便种好了,工夫不算麻烦。
洋芋苗很快冒出土,不断茁壮,抽茎也很快,叶子像野蔷薇,有些肉质,生长茂密,整个地里一片绿油。开花时节,满地白白的,远些看,像绿色的毯子散落朵朵棉花。近了看,洋芋花呈五瓣,像水仙花,开放张扬,中间雌蕊花柱的周围,粘着黄色的花丝花粉。早晨或者是雨天,露珠,雨滴,一颗颗贴附在花瓣和花蕊上,像长在贝壳里的珍珠,晶莹剔透。晴天里,自然少不了蜜蜂和蝴蝶,寻着空中飘散的花香,飞来飞去,争抢着停在花朵上吸蜜。
刨洋芋的时候,已收过麦子,过了黄月,也过了通新②。和当初公社领导讲的一样,洋芋和红薯一样高产,一棵洋芋连根刨出,都结了七八颗洋芋,大大小小,圆圆光光的,去土也比红薯容易。洋芋很快分发到各家,我家分得几箩筐,堆在堂屋角。麦面也吃得差不多了,还算得上应急。婆图新鲜,当成红薯,晚上就蒸了一锅。我们吃第一口时,感觉与看洋芋绿油的叶和好看的花大不一样,口感不好,虽然和红薯一样细腻,有股臭不臭腥不腥的难闻的味道,而且有点儿涩,不适写在各自的脸上。婆首先说这东西不好吃,接着父亲、姐姐、弟弟都说味道不好,不如红薯。
关于洋芋的味道马上成为生产队集体出工时的热门话题,说法几乎一样。凡是粮食都不能浪费,家里照例当顿③做,当顿吃。婆说,她半辈子里荞粑麦粑包谷高粱野果苦菜都能对付,唯独这东西她奈何不得。于是,她变着戏法做,蒸,煮,煎,烧,但除了多一点油盐辣味,感觉没多大变化。又切成小粒掺和在米饭里,连饭也变了味。全家人憋着气吃,捏着鼻子咽,吃得脑壳打旋旋,以致看见洋芋就生厌,反胃。
让人想不到的是,煮熟捣烂喂猪,大猪小猪一概抵制,然后拒食。
第二年,洋芋在我们生产队及周围附近就断了种。从此,洋芋的味道与挨饿的感觉熔合在一起,刻印在我们的记忆里。
长大出了远门,知道洋芋又叫土豆,马铃薯,与水稻、小麦、玉米、高粱一起是全球五大农作物。不管叫什么,那种味道和感觉还是那样令人生厌,又那样刻骨铭心。
学生食堂里常有青椒炒土豆丝,土豆炖红烧肉,见到洋芋立马联想那年的天旱和难过的日子。乡下来的学生大多没有选择的余地,也没有挑剔的资格,看在青椒和红烧肉的份上将就着吃。吃的多了,慢慢觉得洋芋里除了厌腻,似乎还有感情的成分,毕竟在那艰难的岁月,这东西填饱过肚子。
书上说,土豆是天然的美容佳品,有很好的呵护肌肤、保养容颜的功效,尽管如此,我还是不会主动喜欢这东西。
我不理解,土豆怎么就能成为英国、葡萄牙、德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主粮,还是莱坞女星奥黛丽· 赫本最为喜好的食品。也不理解,土豆烧牛肉怎么与光辉灿烂的共产主义连在一起。
后来一想,饮食有习惯。四方食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国生柑橘,北疆长苹果。一方物产,一方性格,与很多地方的人不吃辣椒一样。北方大学生在湖南广东,早晨便买好了中餐晚餐的馒头。湖南人去北方旅行,大多要带上几瓶油辣椒。
有营养,又能美容,就是味道差一点,也没有其他坏处,这样想着,慢慢开始尝试着吃些拔丝土豆,红烧土豆,土豆炖牛肉,炖排骨。当初挨饿的感觉和记忆渐渐淡化。
2013年12月,与几个朋友去龙山登大灵山,车沿着大安至万宝村的村道慢慢爬升。大灵山是湘西“屋脊”,主峰万宝峰海拔1700多米,山上积着雪,岩崖下挂着粗粗的冰凌柱。车子开到公路的尽头,来到湘西最高的山村车沟里,停在一户农家的院子。农户家里有一对老夫妇,对山外来的我们很热情,很客气。大爷请我们进屋,留我们烤火。大娘给我们泡茶,知道我们要爬万宝峰,介绍万宝峰的状况和路线。
爬山前,我请求两个老人家给我们一行做一顿柴火饭菜,不讲究,家里有什么吃什么,不要太刻意,两老快乐的接应了。四个小时后,我们下山来。两个老人已在堂屋摆好一大桌饭菜,一锅庖汤肉,一锅干锅羊肉,一锅养殖的竹鼠,煮了一钵子豆腐,临时又用手磨制了一盆菜豆腐,还有自家种的蔬菜和腌制的酸菜,其中有一盘土豆片,另外专为我们用鼎罐煮了包谷饭,捧出一坛自泡的冰糖天麻酒。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等着我们入席。
大爷说,刚杀过两头年猪,又准备得一些年货,现成的,不费事,要在平时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我立马后悔先前说的“有什么吃什么”,这不,老人家把过年的年货都拿来招待我们了!
席间,大伯介绍他种的洋芋,是高山洋芋,全施的家肥,味道与山下洋芋不同。我尝了,果真好吃,味道特别,完全不是以前的印象。
酒过三巡,我问老人家贵姓,他说姓田。我说我也姓田,算是回到家了。问他属相,他说1937年的牛。我说我父亲也是1937年的,同庚。问他几月出生,他说农历六月。我说我父亲也是六月。又问他哪天生日,他说十六。我说我父亲廿一。太巧了!他大我父亲5天。我说:大伯,我们伯侄俩真是有缘分。您若不嫌弃,从今天起,我就认您作大伯,亲大伯。在场的人一片呼拥,敬酒劝菜。可口的饭菜,浓香的美酒,快乐的一天。
那天的洋芋格外好吃,完全改变了我对洋芋的印象。
第二年10月国庆长假,我带屋里人和儿子专门再去万宝村走亲,认过大伯和伯娘。临别离开时,伯母给我们带回一袋洋芋,与其他洋芋不同的洋芋。
后来我每次去大伯家,吃饭都点上洋芋,然后带些回家,从此吃出了味道,也吃出了情感。
今年6月,伯娘委托孙儿紫华又捎来一大箱带着泥土的洋芋,让我心里暖暖的,甜甜的。家里隔两天蒸上七八颗,当作正餐。也做成酸辣土豆丝、拔丝土豆,和着烧红烧肉,红烧排骨,炖牛肉。又选些回乡下老家,还分些给好朋友,告诉父亲和朋友,强调这不是一般的土豆,是80多岁老人在海拔1400多米的大灵山上种植的土豆,来得很远,很难得,味道很好。
送人必定是捡好东西。一点不假,味道确实很好。
2023年10月4日于乾城
注释:
①黄月:每年春夏青黄不接缺粮少吃的时候。
②通新:每年吃到新产的谷物。
③当顿:当正餐
(图片提供:田紫华)
责编:李孟河
一审:莫成
二审:李寒露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