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老司城:深山里的小王朝

陈先枢   《文萃报》   2023-09-27 11:01:54

文/陈先枢

2015年7月5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捆绑的“中国土司遗产”,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8个世界遗产。

土司制度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羁縻就是笼络牵制的意思,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府、州,任命当地土著首领为世袭的刺史、知州。到元代正式改为土司。土司又称土官,由中央王朝任命,意在“以土官治土民”,世袭仍是其主要特征。

▲ 永顺老司城金銮殿遗址 陈先枢摄

繁华老司城,古代湘西北政治中心

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永顺县灵溪镇太平山南麓,是古溪州彭氏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是土司时期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后梁开平四年(910),楚王封彭瑊为溪州刺史,辖永顺、保靖、龙山等县,始建溪州彭氏土司政权。鼎盛时期辖20余州,涉及湘、鄂、川、黔、渝、滇等省市边区。呈现出“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繁华景象。

老司城自明洪武二年(1369)设置“永顺军民安抚使司”起,到清雍正八年(1730)“改土归流”止,它一直是永顺土司的小都城。老司城街区曾建有东、西、南、北四门,城区分内罗城、外罗城。城内街道有正街、左街、右街、河街、紫金街、鱼吐堑、五屯街等,故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之誉。土司衙署名金銮殿,今衙署虽废,但土司古城遗迹犹存。城北荒郊,有土司衙署遗迹,当地人称之为土王祠。衙署遗迹的左侧,有彭氏宗祠,系明万历十九年(1591)永顺宣慰使彭元锦所建。衙署遗址下侧的两个青砖拱洞,一为“凉洞”,一为“热洞”,相传是当年土司夏冬休憩之所。自衙署遗址沿灵溪河东下,有条1公里长的老街,直达祖师殿。祖师殿始建于后晋天福二年(937),明代又经重修,殿宇雄伟古朴,正殿宽大,木枋衔接处均无斧凿痕迹,结构别具一格,与皇经台、玉皇阁连成一片,甚为壮观。

▲ 永顺老司城祖师殿 陈先枢摄

溪州立盟约,取得合法政治地位

老司城之所以成为湘西北的政治中心,起源于五代马楚国时期的一段历史。在一千年前,自辰州至酉水一带,均为“五溪蛮”之地。五溪是指沅水的五条支流,即雄溪、横溪、辰溪、酉溪、武溪。老司城就位于五溪的中间地带,在当时是土家族部落酋长吴著冲居住和统治之地。“吴著冲”为土家语,意为“狩猎之王”。在彭氏建筑老司城之前,灵溪河流域是吴著冲的居住地。民间相传吴著冲住在老司城下游4公里的龙潭城,附近科洞、哈尼宫等寨名,都是吴著冲战将的名字。五代马楚国国王马殷与部将彭瑊曾密谋铲除吴著冲。

彭瑊原为江西吉州刺史。梁开平四年(910),割据政权吴国遣水军都指挥使敖骈围吉州刺史彭瑊于赤石(今江西大余县东北),马殷“遣兵击骈以救瑊”,彭氏遂投靠马楚,被任命为辰州刺史。溪州之地当时为土著老蛮头吴著冲、惹巴冲等统治。彭瑊曾打败过吴著冲。吴著冲逃往猛洞、洛塔山等地。彭瑊又派漫水司(今湖北来凤县)土官之子向柏林攻吴著冲,吴著冲困毙于洛塔山洞。后彭瑊又火并了惹巴冲,占有其地。彭瑊被正式任命为溪州刺史。

为占其地,彭瑊曾派儿子彭士然前去行刺吴著冲。民间故事把这段历史演绎得有声有色。彭士然混迹于商人和戏班中,从王村一直游荡到龙潭城,还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和风俗。某日恰逢吴著冲在大戏台上举行抛绣球招女婿的集会,武艺高强的彭士然混在台下的人群中。当绣球抛下,彭士然纵身一跃,紧紧抱住了绣球。吴著冲之女见彭士然英俊健硕,也一见钟情。两人结为夫妻,妻子在丈夫的花言巧语下,很快倒向彭氏一边。二人合谋逼吴著冲退隐,彭士然之父彭瑊顺利入主老司城。

五溪之地,一方面山水险恶,舟车不能通;一方面俗无文法,约束系于酋长。马楚国割据湖南后,急于征服五溪蛮,只能实行羁縻政策,即以怀柔为主,军事征服为辅。马楚政权对五溪地区的控制经历了缓和——对抗——缓和三部曲。

马楚割据政权与湘西豪酋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当割据政权与湘西豪酋之间利益基本一致时,境内就比较安定,反之则矛盾激化而引起对抗。彭瑊因被吴国兵围攻而归楚,被马楚任命为溪州刺史。彭氏必须依靠马楚政权才能在五溪地区立足。因此彭氏与马楚利益是一致的,少有矛盾冲突。彭瑊被马殷任命为溪州刺史后,对马楚政权言听计从。同时,马楚对彭氏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和彭瑊之兄彭玕结为儿女亲家,即马殷仿效汉唐和亲之举,让其子马希范娶彭玕之女为妻,以增强马楚政权与属地之间的团结。

溪州刺史彭瑊于后梁开平四年(910),殁于征战吴国敖骈之役,其子彭士然接替溪州刺史。彭士然掌权后,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彭士然势力壮大,已控制了溪州“蛮族”中的田姓、覃姓、龚姓、向姓、朱姓等五姓,又掌握了20州的地盘。彭士然拥有世袭的上、中、下溪州外,还以下溪州刺史的名义,兼另外十七个州的“都誓主”,享有子孙世袭的特权。这样便促使了彭士然进一步扩张的野心。彭士然以马楚政权的团保、军人进入溪州地区“劫掠詃盗,逃走户人”为借口,于天福四年(939)发动了对马楚的战争。彭士然亲率蛮军万余,东进攻打辰、澧两州。楚王马希范以静江军指挥使刘勍、决胜指挥使廖匡齐领5000兵讨之。彭士然大败。次年,刘勍再次围彭士然营寨,趁风放火烧山,彭士然被迫再退于锦、奖大山中。

然而,马希范仍命彭士然为溪州剌史,并仿效先祖马援南征交趾的故事,于会溪坪铸立“溪州铜柱”,勒誓状于其上,以作分疆的标记,使彭士然的政治地位合法化。《溪州铜柱记》记载:“溪州彭士然,世传郡印,家总州兵,布惠立威,识恩知劝,故能历三四代,长千万夫。”至此,五溪“蛮”族承认接受马楚政权的管辖,纳入马楚政权的版图,按时晋奉土产方物,以示归顺。这是封建王朝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较为宽松统治政策的结果。彭士然在结束政治生涯后,将所辖领域分封其子。由长子彭师裕接管北区,后为永顺土司之祖;由次子彭师蒿接管南区,后为保靖土司之祖。

有了这份盟约,溪州的土家族人民和周围的汉族人民,就成了友好的邻居。溪州铜柱至今保存完整,因会溪坪修筑水库,移至王村保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溪州铜柱拓片(局部)

抗击倭寇,改土归流

湘西土家族现在还有“赶年”的习俗,就是“往前赶一天过年”。这个习俗的起源,与明朝时老司城的一件史事有关。明朝嘉靖年间,日本海盗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到处烧杀抢掠,史称“倭寇之乱”。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冬天,明朝皇帝下令,调派永顺土司彭翼南带领土家族士兵去东南地区作战。命令下达的这一天,正赶上土家族的新年前夕。土司彭翼南犯难了,如果呆在家里过完年再出发,就会贻误军情;要是不让部下的士兵过年,立即出征,又有点不近人情。其时,有位土家族老人向他提出“赶年”的建议,就是让大家提前一天过年,然后立即出发。彭翼南接受了这个建议,“赶年”过后,他带着土家族士兵,和汉族士兵一起,在战场上奋力冲杀,大败倭寇,被当时人们称为“东南战功第一”。从那以后,“赶年”的风俗,就在湘西土家族人民中延续下来了。

“赶年”的风俗,体现了湘西土家族人民赤诚的爱国情怀。正是由于土家族人民热爱乡土,也热爱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与历代的中原朝廷和谐相处。

一个江西来的彭氏家族,竟然在湘西崇山峻岭中建立了一个延续了800余年的小王朝,这与彭氏土司政权施行“德政”不无关系。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所建的德政碑,至今屹立无损。德政碑上有“天性仁厚”“去猛存宽”“节用以恤民膏”等语。从明初以来,与土家族杂处的苗民多次闹事反抗,朝廷曾用武力镇压。以后一直派老司城土司镇守苗疆。到清康熙年间,土司彭泓海坐镇镇竿、五寨等苗寨,他仁厚爱民,以理服人,团结苗族头人,让苗族头人自置自治,深得苗族人民的拥护。

彭泓海退位后,溪州土家、苗、汉各族人民一致要求给彭泓海建立德政碑。石碑背面落有五十八旗三百八十峒头人的姓名,其中有七寨苗,其头人就是苗族。传说,康熙皇帝亲阅奏章,并在奏章上御批“可启”二字。德政碑既成了彭氏土司德政仁政的记录,又成了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团结的象征。

▲ 今永顺老司城民居 陈先枢摄

清雍正六年(1728)雍正皇帝下令“改土归流”,最后一任土司彭肇槐主动献土,向中央和平移交政权。改土归流就是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至此,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元、明、清9个朝代,历时818年,世袭28代,共35位刺史或土司的彭氏土司政权宣告结束。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