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鸿涛 湖南日报 2023-09-20 09:15:25
靖州2021—2022年连续两年评为全省耕地“零违法”地区,获评“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守好耕地保护红线 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雷鸿涛
通讯员 李大升 何 嫘
金秋时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岩脚侗寨收割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平日里村庄的宁静。农机技术员娴熟地驾驶着收割机,在金黄的稻田里来回作业,颗粒归仓。
近年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胸怀耕地保护“国之大者”,采取“长牙齿”硬措施,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牢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2021—2022年连续两年评为全省耕地“零违法”地区,获评“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守好耕地保护红线
坳上镇,是远近闻名的“杨梅小镇”。
今年春天,该镇的网格田长在巡田时发现,有村民想将杨梅树苗移种到耕地来。“我们在日常巡田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进行了制止。”坳上镇镇长陈冬林说。
构建“四级”田长体系,全县共设立田长829个。其中县级田长2个、县级副田长17个、乡级田长34个、乡级副田长46个、村级田长126个、网格田长604个。
在此基础上,靖州将划定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细化到田间地块,确保地有人种、田有人管、责有人担。
同时,该县注重落实“长牙齿”硬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太阳坪乡贯堡渡村村民李某占用耕地14.55亩、占用永久基本农田12.27亩种植中药材半枫荷。“今年5月,我们联合乡镇综合执法大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说法释理后,当事人同意立行立改。”县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监督股股长李凯说。
今年全面启用APP巡田,靖州及时发现和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6起,“非粮化”行为11起,涉及耕地面积72.6亩。
同时,靖州出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举报有奖”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坚决做到“逢占必补、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要求。
科技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
——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走进渠阳镇横江村,映入眼帘的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该村将耕地“非粮化”问题地块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范围,实施综合整治和“小丘改大丘”工程,综合机械化作业率从74%提升至100%,亩均成本降低300元以上。
横江村以村集体为流转主体,推动规模经营,大力推广“稻油”高效种植模式,“冬闲田”利用率从60%提升至100%,亩均增收达1500元以上。
综合施策,由“专项治”变“综合治”。靖州以打造新时代农业产业化“靖州现象”为契机,按照“主体自筹、金融助力、财政奖补+贴息”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平台公司三方参与统筹恢复耕地、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集中打造4个现代农业示范片,预计可恢复耕地1600亩以上。
科技赋能,由“地上看”变“天上看”。该县坚持科技赋能、智慧管田,开展靖州数字云项目全域视联网建设。建成铁塔高位站点251个,可同时监控农田、违建、森防,逐步实现卫星遥感“天上看”、视频监控“实时盯”、镇村及网格田长“地头查”,做到线上线下山水林田湖“云保护”。
2022年,靖州是怀化市唯一、全省17个耕地进出平衡工作先行县之一,实现耕地进大于出,全县耕地净流入1.01万亩。2023年计划恢复耕地0.9万亩,是下达任务的112.5%。
(原载于9月20日湖南日报7版)
责编:雷鸿涛
一审:雷鸿涛
二审:肖畅
三审:廖声田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