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三千社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9-11 14:29:29

骆志平

人上了年岁,喜欢念旧,总把往事当陈酿,隔不了多久,就要把它搬出来,倒出几滴尝一尝。老宅子也一样,总盼着有人过来聊聊天。“广兴老行”是建觉先生祖上留下的家业,宅子下料足,保养做得好。100多年过去,除了檐梁上的灰尘厚了点,再也没有动过大手脚。站在老街上,腰不弯,背不驼,依然像个清末的后生。

老宅子不会说话,心思可不少,经常踮起脚,把外拓的檐角,伸向热闹处,生怕老邻坊家办“场伙”,又“来失”了自己。和朋友一起,去过这里几次,每次,我都会捏捏这、摸摸那。老宅子见过太多的世面,知道人心不古,寂寞难免,既然来了客人,又喜欢把自己当古董,就打起精神、开开心心会会客。

前些日子,在老街溜达时,看到“广兴老行”的字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靖港”的印刷字,我愣了一下神,为什么要在靖港的老旧壁上,写上这样两个字,难道不写,就不再是靖港?为此,我问了一下建觉先生,他说是自己拿着刷子涂的漆,想换个名号玩一玩。

我和建觉先生是老友,顺着话锋,我调侃了两句:“这玩法,你爷爷看了,肯定不高兴呀,这等于是砸了自己老屋的牌子,老邻坊看了也会有小议论,好不容易一个老字号,怎么就弄没了”?建觉先生没生气,马上接口说:“这个讲出了道理,那我把厅堂墙上‘广兴老行’几个字再请出来,放到墙面上”。我听了一乐,毕竟,街上这样的老房子太少,墙壁上的每一点小印记,都值得岁月去品藏。

文化人的性格,有点犟。早些年,为了争个理,建觉先生还经常拍拍桌子。自从娶了漂亮老婆后,脾气性格好多了。为了给“广兴老行”换上一个时髦名字,他喊了一帮扯粟壳的人过来,东拼西凑,最后,还是从佛法中,撷取“一念三千”四个字,再加一个社字。就有了现在的新门牌。老作家彭见明先生提笔挥墨,字体俏皮,像喝醉了酒,洋味老味新味都有,老人家穿洋褂子,下面套了一双老木屐,古旧新潮似网红。

百岁老人改了名字,对于老街来讲,不是一件寻常事。现在,又要改回去,当然也有点难为情。今天聊起这件事,嘻嘻哈哈中,建觉先生说:“这是老宅的心思,不愿冷清,想和老街一起,做点文化,依此一念,至于具体做啥用,我也不知道,全凭想象,但必须开心好玩靠谱”。如此说法,随缘随性,无可厚非。

其实,建觉先生的想法,也是古镇翻来覆去,正在干的活,只不过还没玩上路,有点费力不讨好。然而,迈出的步子越来越有型,扬动的眉宇越来越开阔,特别是河街做得好,乌篷船一晃悠,灵性就满街溜。

老宅子两进三合院,前高后低,前面部分为两层,青墙青瓦的明清风格。后面小院为单层,红砖大瓦,一看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若是家中人少,又不聚在一块,会有一种捉迷藏的感觉。幸亏,杨府出了一个学建筑的建觉先生,骨子里藏着一点扬显家声的执念,加上事业上玩得火,生活中,好尝点鲜,身后小娃子好几个,钻来钻去,不显冷清。平时,家中来的朋友也不少,撑得住这份古老和体面。

今天来这里,有点过教师节的味道,建觉先生约了一趴人,在老宅雅集,话题为“乡愁与建筑”,来者有卢健松、查翔、王蔚、何冀兵等建筑文化圈里的新锐,还有不少一起吆喝的学生。看得出,建觉先生人缘不错,其身上的书卷气,并没有因为离开三尺讲台,而有所显淡。相反,脸上的乡愁,拉着文化的风檐,嵌入到了古宅的眉宇。这与他文脉相承的家史有关,也是其人生厚植后,岁月皈依的福报。

年轻时,建觉先生鼻梁上就架起了眼镜,白白净净的书生。不过,那时腰板更直,高高瘦瘦,走在路上很抢眼,无数穿旗袍的女子见了,都把他当成了民国的男神。为此,他也苦恼过,没人喜欢和喜欢的人多了,一个样,都难受。

“乡愁与建筑”这话题不小,“水木火金土”,一样都不缺,这些年,房子建得多,但真正裹得住烟火,留得住乡愁的很少。才情和岁月,皱纹和山道,缠缠绕绕,编织的都是故乡明月情。和建觉先生一起,聊过不少这样的话题,古人的手法,没有急性子。榫卯檐廊,楼台亭榭,配上鼓瑟吹笙,青烟古巷,唐诗宋律,没有一首不是从遥远的山道,牵着魂牵梦萦的故乡走过来。

平常的日子,普通的人,逃避不了岁月的辛酸。为穷人造房子,为市井披华盖,需要有境界。能触及灵魂的作品,不一定要极尽豪奢。相反,“一念三千”,佛姓的解读才可拉低慈悲的起点,用最少的占有,取得最多的空灵,没有乡愁作支撑,那些原始的记忆和活法,很难走向舒适自然、更为高级的极简,卢健松的设计作品,能获国际大奖,靠情怀、执念、倔强和坚守。

现代,功利的陷阱很多,别开浮尘,找回生命的原色,艺术的土壤也一样。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打得开艺术的边界,查翔先生的话语来得有点远,但没有诙谐的激情,就不可能拥有破圈的才情,也玩不出流量带来的喜感。艺术家何冀兵对此深有感怀。

王蔚用肢解城市的手法,将岁月的谜团复原成老城的模样。互联网的异质叙事,结合影像和数字,重构丢失的记忆,仿佛一下就找到了乡愁回归的路径,也理清了城市走向未来的肌理,看似与具象的建筑有些距离,但有了数字记忆的支撑,城市的灵魂走不丢。

跨界高手刘畅宜,用建筑表达民俗生活的美好,注入的不仅是乡愁,更不乏植入生活的逻辑,美学空间、生活流线和大众口感,每一样,都是走向成功的秘籍。还有几位艺术家,从城市精神溯源的切口,勾勒了不少乡愁与建筑的画面,解读了乡愁与文化、与艺术、与建筑、与人物、与业态、与互联网的亲疏。打动人心的不仅有语言,那些从生命中,捡拾而来的点滴乡愁,温馨扑怀。

一念三千社,名不虚传。祖法厚重,道法自然,如此《风雅颂》,不用唐诗作韵脚,也能擦亮老街青石巷,邀来明月作嫁裳。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