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第一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9-10 20:27:51

蒋集政

得知现在岳麓山大科城工作的老同事罗予武出身于浏阳市沙市镇“博士村”——秧田村,就一直想前往参观考察,终于在2023年9月的第一个周日成行,同在岳麓区大科城工作的永州同乡屈志峰听闻后欣然同行。

从长沙河西出发至秧田村约一个小时车程。车至秧田,一座高大门楼映入眼帘,上书“秧田村/全国幸福社区示范村”,立柱楹联:“鹤立鸡群冠赤县,源开流远润秧田”,秧田之旅由此拉开序幕。沙市镇党委书记黄琦、秧田村党总支书记邓加长等陪同参观,浏阳市株树桥水库管理局的罗练正回乡度假,也前来作陪。漫步秧田的山水田园、村落街道,无比欣慰,不胜感慨——

千年古村 成就 灿烂历史

秧田村坐落捞刀河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发源于石柱峰北麓周洛的捞刀河一路穿山走涧,自龙伏而入沙市,像一条玉带呈U形环绕村而过。河岸上有逶迤起伏的十座小山丘,其中九座像九头狮子,一座稍高的像一头大象,被誉为“九狮一象拜花台”。一道河湾让秧田成为风水宝地,土地肥沃。秧田之名,源于适宜播种育秧的秧田。千百年来,秧田村以种植水稻为主要作物。

秧田村地处捞刀河中游,可通达湘江,古代在秧田设有货运码头。同时,古代秧田位于平江至长沙的官马道上,捞刀河上建桥后更方便两岸人员来往和商贸繁荣,是陆路交通的重要中转站。

来到耕读文化馆,邓加长为我们讲述秧田的过往与历史——

秧田建村已近1100年历史。据《罗氏族谱》载,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罗氏始祖瑜宗公自江西丰城柏林携眷迁徙浏阳北乡树林塅,将手杖插入该地,来年神奇地生根发芽,确信为吉地,便于此安家,成为最早落户秧田的氏族。后兄弟分居,瑜宗公择址上塅新居堑墈屋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目前秧田村5400余人口中,罗姓约占59%,为村中第一大姓氏。

秧田村有罗、屈、邓、王、陈、李、肖、何、黄等原住姓氏19个,李氏始祖望春公与罗氏始祖同期迁居,其他氏族于1128年后聚居此地。至今,屈姓人口约占全村总人口23%,为第二大姓氏,浏阳市政府副市长屈湘水就出身秧田屈氏。予武的母亲就出身本村屈氏,据说是当年秧田最美丽的女子,名噪周边十里八乡。养儿多如母,难怪予武如此英俊风流。我跟屈志峰打趣,或许秧田屈氏与他家祁阳屈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志峰笑答,五百年前一家人。

而在长年累月的发展中,秧田留下的一个个古建筑、古井、古渡、古桥、古庙、古戏台、古街、古巷等古迹旧址,就像一串串珍珠镶嵌在湘东大地上,成为秧田厚重历史文化的缩影与见证。

秧田人自古就有自力更生、改造自然的精神和勇气。后唐时期,平江至长沙的官马道途径秧田,在捞刀河设有渡口,过往行人靠名为佛延的老人摆渡过河,逢发洪水,马车不能渡过,来往极为不便。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罗氏八世祖罗十万出资修建一座跨捞刀河的石墩木桥,两岸村民和过往行人不再为过河担忧。为纪念佛延老人摆渡的艰辛,此桥命名为佛延桥。

佛延桥于明万历年间被洪水冲毁后,约于明万历十七年(1590年),在佛延桥原址修建起一座长90米、高5米、桥面宽1.2米、用80余块青石板铺成的九墩石桥,称为青石桥。清嘉庆年间,青石桥又被洪水冲毁,秧田人再筹资重建,至1994年再被洪水冲垮,仅留几个桥墩和几块青石板。伫立捞刀河岸,看着河水中早已风蚀斑驳的桥墩,仿佛依稀看见当年青石桥上人行车往的影子,听着汩汩流动的水声,似乎听到当年青石桥上的人语马嘶,更能感受秧田先辈们予己先予人、接力乐施善的精神情怀。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引河水灌溉农田,在捞刀河中修建石壁坝。明洪武三年(1371年),为解决农耕缺水困难,罗见五举全族之力建成跨旁壁江、全长15米、宽1.2米的渡槽,再修建水渠约300米通至渡槽口,自此,秧田农田开始自流灌溉。老渡槽至今保存完好,继续福庇秧田人民。

始建于明代的经堂庵,是国家“一级宗教庙宇保护单位”,永属名胜古殿。据《屈氏族谱》载: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屈九峰因崇儒信佛,出家修行,学成后为首修建庙宇,取名经堂庵,香火延续至今。1966年受破除封建迷信冲击,庙宇被毁,于2001年修复。如今殿堂内外诗联满堂,壁画栩栩如生,佛道书章叠叠,成为浏阳北乡重要儒释宗教活动场所。

秧田大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38年),进士罗卓伦因家庭人口增多,老屋不够居住,遂在老屋前再建新屋。新屋为砖木结构,三栋两厅三横厅九天井,大小房间百余间。新屋东边建有木仓8间,下设马栏、猪圈,一条巷子供养马及车辆出入,名马栏巷;西边建有舂米碾米房2间、木仓6间,连同牛栏、羊圈10余间,一条巷子供牛羊和挑担出入,名牛栏巷。新屋前连原三栋老屋,东靠棉花园屋场,西接西院屋场,后连岭上老屋,连檐搭栋,雕梁画栋,把整个秧田连成一大片,故取名秧田大屋。新屋大厅因整厅地面铺满石头,又叫石头厅或官厅,1958年人民公社办食堂时,石头厅可供200桌人就餐,可见其宏大。秧田大屋因风雨侵蚀和年久失修,于2015年被拆除,如今仅留下一面老青砖墙遗址似在唤起人们的记忆。

好在位于秧田大屋中心的老槽门仍在。老槽门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秧田大屋红白喜事必经槽门,是秧田罗氏家族出进之福门。清末时期,秧田罗升定等人追随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变法,遭人告发,老槽门被拆毁,数年后重建。随着时代变迁,老槽门几经修葺,一直保留至今,成为秧田人的标志建筑和精神坐标……

耕读传家 成就人才辈出

秧田人自古便注重耕读传家,晴耕雨读、日耕夜读。耕读文化馆大门楹联:“勤耕富众,重读兴邦”,道出耕读的精髓。邓加长更是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秧田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故事与传承——

罗氏始祖瑜宗公便是耕读传家的典范。罗瑜宗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饱读诗书,迁居秧田后率领子孙辛劳耕种,勤文习武,后来成为地方有名的富裕大户,40岁时任永州令。得知曾为我家乡永州令,让我倍感亲切。

“地瘦勤耕种,家贫苦读书”,是秧田耕读传家的真实写照。秧田第一位进士罗卓伦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可家里连灯油也买不起。一个夏夜,他看见飞舞的萤火虫一闪一亮的荧光,心想要是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说不定能顶得上一盏油灯。于是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用很薄很薄的白布缝制的一个小口袋里照着看书,果然能看清楚书上的字。这就是秧田人耳熟能详的罗卓伦“囊萤作烛”的故事。

秧田特别崇文重教。老槽门匾额下红色木柱上的楹联“神奇门第维新鉴古彰显祖先历史,大美秧田强族崇文精培后辈人才”,诉说着秧田“崇文”的不懈追求。罗氏家训被挂在老槽门醒目位置,其中有“敬师长,信朋友,力耕种,勤诵读”。古时启蒙教育基本上是私塾,私塾老师由各宗族聘请。清末,秧田村境内就有三所私塾,即希贤(在秧田)、聚贤(在树林)、育贤(在毛田),乍一听,像是亲密的“三兄弟”。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造就秧田地杰人灵、人才辈出。自明嘉靖十年(1532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秧田共有75人登科及第,其中进士2人、举人5人、太学生11人、秀才57人,秧田因而被誉为“进士故里”。

新中国成立后,秧田更是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发扬光大。据《沙市镇志》载:1952年,原“永清乡中心国民学校”(高小)搬迁至秧田罗望金堂屋场,定名为浏阳县第54完全小学。延续至今,村境内办有中山完全小学、秧田完全小学,均达到省合格学校标准。就是这不起眼的小学校,成为秧田大学生的起点、博士生的摇篮。至今,秧田村陆续走出700多名大学生,其中硕士176名、博士28名,成为全国闻名的“博士村”。

1937年出生的罗宣干是秧田村的第一位博士,他在村学堂读书时坐过的课桌椅,以《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取名“日新桌”,一直保留至今。罗宣干先后在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求学,后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1935年出生的秧田女杨林是秧田村走出的第一位教授。1959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先后南开大学、太原科学院燃料化学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学工作,1984年调任武汉大学教授。

在秧田村两处非常醒目的建筑上分别建有“博士墙”和“教授墙”,“博士墙”上有28位博士的简介及标语:“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勤耕重教,耕读传承”;博士中有兄弟博士罗洪涛、罗洪浪,两兄弟分别于1996年、2003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教授墙”上有11位教授的简介及标语:“传承耕读基因,孕育时代英才”;“教授墙”右下角是扬州职业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系主任、博士、副教授罗朝霞的简介,我不禁想起多年的夙愿——“烟花三月下扬州”,陪同参观的罗练自豪地告诉我,罗朝霞是他亲姐姐。

淳厚的耕读文化养成秧田人知书达礼、感恩报本的人生理念,他们功成名就、发家致富后回报桑梓、奖掖后学——远有富甲一方的罗十万出资修建跨捞刀河石墩木桥,罗见五拒收知县为母治病酬金改求为农耕缺水解难架设麻石枧渡槽;近有民国时期凡考上大学者族上给予奖励全包学费开支,罗宣干设立教育基金用以资助家族后辈赴美读书;现有村里成立奖助学基金每年对考上的本科学生、优秀教师、贫困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乡贤李昌开成立教育教学奖励基金为学校师生伙食费买单,罗意展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捐助110余万元,黄蔚德捐助100万元成立敬老爱亲个人奖励基金等。

在张秋香老人无偿提供给村里开办“农家书屋”的老宅“三志堂”前,我深深为秋香老人的情操和精神所感动。出生于1929年的秋香老人没有上过学堂,依靠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农民夜校扫盲识字,却执着让6个子女读书成才,三儿子罗碧波成为秧田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位大学生,随后5个子女相继考入大中专学校学习。书屋门前博雅湖畔建有“碧缘亭”,亭柱上“风风雨雨往往来来看看山山水水,老老少少说说笑笑侃侃岁岁年年”的楹联,让人感受到秧田人笑对生活酸甜苦辣的豁达与从容,这或许就是耕读传家的真谛。

秧田的耕读传家何以能这般人才辈出?邓加长半开玩笑地说,主要是秧田村有一口老龙井。这口建于元末年间的老龙井,原为解决村民饮水困难,因掘井时出现两块形似龙头的石头,撬开石头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村民认为“天佑民,龙泉也”,遂取名“龙井”,现为湖南36名井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秧田人认为龙井水有增智开慧作用,每逢中考、高考,村民便带着孩子到龙井舀水喝,祈盼孩子金榜题名。闻言,便有些遗憾没有带念大学的儿子前来——喝一勺老龙井水,沾一点灵气,看能否成为我村里第一个博士……

乡村振兴成就幸福秧田

新中国成立后,秧田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大力兴修水利交通、发展农业生产。1958年积极参加沙市红旗水库(现赤马湖水库)修建,库水流经秧田改善了农田灌溉。1967年冬修建捞刀河拦河大坝堵水发电打米,装水泵抽水灌溉禾田,成为浏阳北乡发电入户照明首村。1970年修建秧田、树林至中南进入永社公路第一条村级公路。1994年青石桥被洪水冲毁后,全村筹资80万元修建秧田大桥。这些,为幸福秧田建设打下了基础。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秧田更是大力弘扬耕读文化传承,围绕农业要发展、农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的目标,在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幸福屋场、实现乡村振兴中,不断创造新业绩,实现新跨越,2018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幸福社区建设示范村”。

秧田村农业种植除水稻外,主要有烟叶、蔬菜、油茶。据悉,秧田村70%的土地流转到农民合作社与种田能手手中,基本普及农业机械化耕作。在秧田村烤烟基地,我们看见烟田里烟苗长势喜人,一片郁郁葱葱,预示今年定是一个好收成。在一个连片的蔬菜大棚前,邓加长介绍,秧田村大棚蔬菜以早上市、反季节为谋略,成为农民津津乐道的珍贵订单农业。

秧田村油茶种植更是得到国家、省、市各级的重视和肯定。2008年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视察秧田村油茶林基地;2017年省、市组织部门在秧田村联合举行“田间课堂”“网络直播课堂”,“中国油茶之父”管天球教授现场为农民授课。看着山头早已挂果的油茶林,呈现一片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中餐安排在乡贤罗意展家,与耕读文化馆隔一片荷池相望。已过了荷花盛开时节,有的荷叶开始枯萎,却是莲蓬成熟的时候,一支支莲蓬像一只只斜立着的绿色小喇叭,或露或藏于荷叶中,甚是撩人,仿佛在呼唤着人们前来采摘。有的莲蓬显然被采摘了,只剩下了莲蓬杆。在近观“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的同时,感叹“莲蓬摘下留空柄,把向船前探水深”。

罗意展宅第取名“意园”,四合院结构,绿草茵茵的花园紧邻荷池,为“意园”增添了一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同行的爱人说,一看这“意园”就觉得有文化气息,不是“土豪金”。屋内茶室墙上挂着一幅《山居图》,“雨润良田诗梦醒,人居陋室竹影清”的对联更觉雅致。

我禁不住赞扬“意园”。罗意展则谦虚地说,比起罗晟家的“豫章第”等村里许多人家还差得远。于是想起在耕读文化馆看过的“豫章第”介绍。“豫章第”也是一座四合院,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将乔木园艺、中式小品、水景、漏窗等元素穿插其中,精美的雕花门窗、朴拙的拴马柱、美轮美奂的花砖以及那些样式古典的家具等,尽现江南庭院之美。

我们先后参观街心花园、捞刀河广场、毛田幸福家园、秧田幸福屋场。街心花园由村民罗洪平于2015年捐献约360平方米的菜地建设而成,如今成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捞刀河广场又名秧田农民休闲活动中心,建于捞刀河原龙舟码头,为村民和乡贤集资捐建。毛田幸福家园于2018年建成,成为集田园观光、蔬果采摘、休闲垂钓、特色民宿、山水绿道等于一体的美好家园。秧田幸福屋场以修复修缮古井、古屋、古祠、古庙、古巷、古道项目为契机,将得天独厚的耕读文化、自然山水风光融入屋场建设,不仅建有农民文体馆、博士村劳动与实践教育基地、秧田农庄等设施,更让老槽门、老龙井、老渡槽、老庙宇古朴的乡愁、乡韵、乡音萦绕在秧田人的记忆中……

耕读文化馆共有六个展厅,分别为“山川形胜,筚路蓝缕”“勤耕不辍,仓廪充盈”“崇文尚教,诗礼传家”“莘莘学子,社禝英才”“耕耘天下,回馈乡邻”“展望未来,最美乡村”。站在第六展厅《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村庄规划(2017—2030)》前,沙市镇党委书记黄琦向我们展望秧田村的发展前景:以“勤耕重读,耕读传家”为主要特色,以现状山水格局为基础,充分挖掘耕读文化、博士文化、体育文化特色,按照“产业提升+产业融合”的总体思路,将秧田建设成为集聚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全国知名博士村。听着黄琦的介绍,仿佛看见一幅美丽幸福的乡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好雨知时节。在秧田村参观考察期间,绵绵秋雨时断时续,送来阵阵清凉。天公有意,秧田有情。离别秧田时心里琢磨,秧田不仅是浏阳的秧田、长沙的秧田,也是湖南的秧田、中国的秧田。秧田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缩影。不敢妄言秧田村是中国耕读第一村,但至少是长沙乃至湖南耕读第一村。祈愿秧田村为长沙、为湖南、为中国培育更多优秀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蒋集政,长沙市政府机关干部,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