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何处寻渔父——访桃源宋教仁故居

蔡武   《文萃报》   2023-09-08 11:26:02

文、图/蔡武

2021年11月初的一天,我和朋友驱车赶往桃源县宋教仁故居,以感受这场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革命以及教仁先生的博大思想和襟怀。

车入桃源县境内不久,便在路边看到一块大石碑做的指路牌“距宋教仁故居8.7km”。桃源境内果然风景与别处不同,层层叠翠,处处桃林,时有溪水淌过身边,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难怪宋教仁给自己取的别号就是渔父,他是想做一个在这桃花源里优哉游哉的渔父,还是想做一个创造桃花源般新世界的志士呢?我想无疑是后者吧。因为他在12岁时,听到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不禁痛哭流涕,哭罢,即索来纸笔,挥毫写下“要当慷慨煮黄海,手挽倭头入汉关”的诗句,更发誓“文不借笔,武不借刀”,要学得一身本事,将来振兴中华。这样的少年,怎会囿于区区一个桃花源里呢!

车距故居300米远只能停下,因这段路是条村路,有些弯曲,有些泥泞,如同教仁先生的人生之路一般。教仁先生于清光绪八年即1882年4月5日出生于桃源县上乡上坊村,即现在桃源县浔阳街道教仁村香冲组。现在家乡以他光辉的名字命名,凭此,村民们应该就能骄傲一辈子吧。

村口有棵大树,冠如华盖,遮天蔽日,村民们说这是一棵古树,至少有200年。那它一定见过当年的宋教仁,看见他如何急切地从这里奔向长沙、奔向武昌、奔向南京、奔向北京、奔向日本,直至倒在了上海。

故居坐西北朝东南坐落在一片丘陵之间,屋后小山连绵不绝,山上多种植竹子,散发出阵阵清香,闻之让人清醒。整座建筑从外望去,并不高大,黑瓦黑木墙,短出檐,微出角,几乎无任何多余的装饰,线条硬朗,让人想起教仁先生那张沧桑而俊朗的脸。故居为纯木结构四合院,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16间,正门上方“宋教仁故居”带有颜体味道的厚重题额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何鲁丽所书。

进得故居,你会发现,整座院子呈正方形,四合围成,这里的房间走廊都是相通的,起承转合,走在这条有些空旷的长长走廊上,似乎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四合而围的空地上铺满青石,空地四角各生长着一株铁树。古人有“千年铁树开花”一说,而教仁先生干的事却是两千年未有之大事业。

教仁先生出生于世代书香农家,他12岁丧父,母亲独自抚养他,教仁自小便懂得生活的艰辛,也养成了知书达理勤奋好学怜悯众生的品德。

进得正堂,迎面是一个湖南乡村常见的神龛,不同的是,神龛牌位上供奉的不是常见的“天地君亲师”牌位,而是“天地国亲师”,一字之差,格局大不同。

1902年秋,渴望获得新学知识的宋教仁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当时学校分文武两种)。1903年7月,从东京回国的黄兴来到武昌两湖书院演讲,宣传反清革命。宋教仁前往听演讲,当下折服,立即与黄兴结识,并成为一辈子的莫逆。

1904年2月15日,华兴会在长沙明德学堂校董龙璋西园北里寓所召开正式成立大会。黄兴被推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被推为副会长。华兴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 从此,宋教仁正式走上了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道路。他的人生境界也从此打开。

华兴会决定于当年11月16日在长沙发动起义,因那天是慈禧七十大寿之日。宋教仁被任命为常德一路负责人。不料起义事泄,宋教仁逃亡至上海,并于12月5日,从上海东渡日本,12月13日到达东京,开始了他在日本整整6年的留学生涯。在日本他先后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和早稻田大学。从1906年1月至1907年1月,他辛勤译述不下60万字,其中包括《日本宪法》《英国制度要览》《俄国制度要览》《美国制度要览概要》等政法著作11种,从而为他日后绘制中国宪政蓝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在同时期革命党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日留学期间,他还翻译了《共产党宣言》末段,表明宋教仁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同样希望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解决中国问题的营养。

“莫使真心堕尘雾,要将热血洗乾坤”。这曾是宋教仁卧室窗前的一副楹联,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1905年6月,他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后成为同盟会机关刊物;7月首次与孙中山先生见面,参加同盟会筹备会,被推为章程起草员;8月20日,参加同盟会成立大会,被推举为司法部检事长;1907年1月,代理同盟会庶务干事,主持同盟会日常事务。

1910年秋天,宋教仁提出著名的“长江革命”战略思想,指出“武昌为湖北重镇,位居全国之中,交通四达,同志易聚,地理人事都相宜”,明确将起义地点定在武昌,因为那里有大量可以运动策反的同情支持革命的新军。他并于同年12月回国,1911年7月在湖州会馆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当选为总务干事,相继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省建立秘密分会机关,联合会党、活动新军,将革命中心日益从广州转向武昌。

“长江革命”的思想,是历史的实践和总结,符合中国经济重心、文化重心、人才重心、开放重心南移的历史趋势,是教仁先生一生革命思考的结晶,为武昌首义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最初准备。我们敢说,没有宋教仁,辛亥革命不会那么早爆发,即使爆发,也不会得到各省热烈响应。章太炎曾说:“还入中原,引江上之势,而合武汉之群党,未半岁遂以起事,则宋教仁是也”,是恰如其分的。

故居内宋教仁卧室、书房内的家具均为红色,让人想起教仁先生流的血。

由于宋教仁敏锐的政治性,他对袁世凯始终抱有戒心,且他一贯主张推行政治现代化,并于1912年8月,将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合并改组成国民党,被选为理事,后被孙中山委任为代理理事长。他力倡政党责任内阁,以限制袁世凯的野心和权力,成为了袁世凯的眼中钉。

1913年3月20日,夜间10点多钟,在上海北车站,黄兴、廖仲恺、于右任等人为赴京的宋教仁送行。在检票口附近,他被人连开三枪,其中一弹从腰间斜入腹部,是致命伤,且子弹为毒弹。

仅仅一颗子弹,就击碎了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的理想之梦,宋教仁先生虽然只有31岁的短促生命,却如流星般划破神州大地的黑暗天空,成为后世人们仰望的先烈。

宋教仁先生殉难后,孙中山先生作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虽然枪杀宋教仁的枪手武士英及直接指使者洪述祖均先后被处死,与此案有关的应桂馨与赵秉钧也于一年后横死,但幕后的真凶始终成谜,黄兴先生的挽联可谓是一语道出玄机:“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是袁世凯”。

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宋教仁故居出来,看到一旁立着的教仁先生的头像雕塑,他坚毅而深沉的目光凝视远方,似仍在探索、思考;他硕大的头颅被雕在一整块巨石上,和大地连在一起,谁也无法搬动。

责编:肖婷婷

一审:肖婷婷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