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道州

蔡武   《文萃报》   2023-09-08 11:04:42

文、图/蔡武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以划龙舟、吃粽子等形式来纪念2300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但很少有人知道,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的诞辰。我总以为,这不是巧合,周夫子一定就是屈原投胎重生。如果说楚之屈原为文学鼻祖,代表了湖湘文化的“文统”,那么宋之周敦颐则为理学开山,代表了湖湘文化的“学统”。两宋以前,湖南本土没有诞生过具有全国性学术影响的人物。湖湘学术为世人所重,无疑是自周敦颐始,这位出生于道县的书生是真正“湘字第一号”的大儒。

带着对周敦颐的无限崇敬,2016年的10月,我踏上了道州这块神奇的土地。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五月初五日,周敦颐出生于道州营道县营乐里楼田堡,即今天道县楼田村。楼田村位于道县县城八公里处的道山东麓。楼田村左为龙山盘踞,右为豸岭蜿蜒,后立道山翠障,前有沃野无垠,犹如一座太师椅摆在天地间。

村前有一高大牌坊,上有“濂溪故里”四个虬然大字,立柱上刻有一副对联“豸岭龙山苍翠钟灵古来常绕云霞气;圣泉濂水清澄碧澈今日犹流翰墨香。”

      入村,迎面是道山如屏,屏下古林修竹,扶疏交斜。中有澄澈见底的濂溪流过,弯如罗带,绕山缠岭,汩汩东流。周敦颐祖上世代居于濂溪之畔,周敦颐出生在此,并在这里一直生活到15岁。

沿傍溪古道而行,路面时有青苔,平添许多寂寞的古意。对面晃晃悠悠走来一头水牛,顿时使整座小山村都慢下来。而后面跟着的那个小牧童令我想起周敦颐的诗“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楼田村地形宛如一个盆地,周敦颐故居及周氏古建筑群就坐落在盆地中央。周敦颐故居始建于北宋,元、明、清各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建于明代,为典型的明代湘南建筑样式,白墙黑瓦,高柱深梁,飞檐万千,一派端庄内敛,与理学鼻祖深沉的内涵相呼应。

故居门楣上有当代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额的“周敦颐故居”牌匾,入内,迎面就是一巨大的天井,从天井内可望见屋后的道山,及山上白云划过那千年的古林。绕过天井,来到正堂,两旁意趣雅致的明式圈椅调和着有些沉闷的气氛,堂上那块硕大的“文献世家”的横匾,讲述着房屋主人不平凡的人生与往事。

周敦颐出身望族,为汝南周氏之后,是中国古代六大贵族之首。道州的这支周氏更是书香世家。其祖、父辈就出了八位进士。周敦颐之父周辅成是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官至贺州桂岭(今广西贺县)令。由于父亲在外做官,周敦颐从小就和母亲生活在楼田,母亲的温柔、贤淑,故乡秀美的山水,在他幼小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除了按母亲的要求熟读经书史典,就是游山玩水。也许是上天要对日后的圣人进行考验,命运对他变了一张脸。周敦颐11岁那年,他不到18岁的姐姐因病去世。两个月后,8岁的弟弟也因病夭折。15岁那年,父亲死于广西任上,母亲带着他从道州千里迢迢赶到京城开封,投奔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郑向见外甥言谈不俗,志向宏伟,估计日后大有出息,于是爱其如子,严加督促,令其通读百家,学识大有长进。

周敦颐二十岁那年,郑向得到了一次叙例封荫子侄的机会,于是奏请朝廷将周敦颐补上去,得到了一个主管祭物的衙门小吏职位,为仕途铺下了第一块基石。不久,郑向去世,次年七月,母亲郑氏去世。周敦颐守丧三年,二十四岁时孝满起服,开始以江西、湖南为中心的州县官生活,直至55岁弃官归隐,结庐于庐山莲花峰下一条清幽的小溪傍。他之所以选择庐山,是因为他出任分宁县(今江西修水县)主簿时,闲暇游庐山,发现这条小溪与道县故里的那条濂溪十分相似,所以也将它命名为濂溪。

周敦颐退隐到庐山脚下,办起了濂溪书院,他一边休憩,一边讲学,两个得意门生程颢、程颐也随之在此继续求学,成为理学的传人和开拓者,后世的朱熹则为周敦颐六传弟子。二程在周敦颐的引导下,创造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洛学”,而“洛学”正是湖湘学派思想的主要来源。湖湘学派的主要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均是二程弟子。

庐山是周敦颐十分喜爱的地方。他曾作诗云:“庐山我久爱,置田山之阴。田间有清水,清沁出山心。”可惜,这种陶然自乐的归隐生活过了不到两年,他就病逝于濂溪书院,葬于九江栗树岭。

故居内最吸引我的是那一尊周敦颐的雕像。头戴儒者帽,身穿儒服,双手打拱放至胸前,目光坚毅而深邃,潇洒的长髯飘于胸前,像看穿了万古宇宙的智者,要为人们拨开迷雾;又像仍在苦苦思索的行者,还有很多话要说。

周敦颐一边做官,一边思索,终成一代大儒。因种种原因,他一生只留下了不到7000字的文字,包括诗文与哲学著作,但字字珠玑,让人顶礼膜拜。他的《太极图说》只区区249字,《通书》只2832字,但其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最重要内容,二程及朱熹等人只是对这些概念进行阐释和补充,《宋史·道学传》以周子为孔、孟以来第三位圣人,这个地位具有唯一性,是绝无仅有,不可替代的。正如刘魁《谒濂溪先生祠》诗云:“孔孟以来推此老,程朱之上更何人。”朱熹也曾撰濂溪先生像赞:“千年道学兴吾宋,万世宗师首此翁。”

步出故居,便来到了那千亩荷花前。虽然十月了,荷花已残败,但那连天荷叶无穷碧的撼人气魄仍令人惊心!那一枝枝不屈的荷梗如一根根硬骨头,让我肃然起敬!站立于这波涌前来的残荷前,我们每个人心头都会吟诵起周敦颐那流传千古的《爱莲说》。周敦颐写的是莲花,也是写的自己。他的为人与为官都似这莲花般纯洁。黄庭坚说:“茂叔(周敦颐的字)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短于取名,而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这评价不可谓不高。周敦颐曾写过一首题为《宿山房》的诗:“久厌尘坌乐静元,俸微犹乏买山钱。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可见多么缺钱。这里的荷花我总感觉与别处的荷花不同,她们临水自照,不争春夏,有秋天的淡远悠长。这里的荷花不仅清洗了我们的眼,更清洗了我们的心!

沿溪而行,便来到了圣脉泉边。相传这里是濂溪的源头,石壁之上,有两方巨大的明代石刻“圣脉”“寻源”。岳麓书院的文庙里有一副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副对联自豪地写出了周敦颐及湖湘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濂溪一脉,今天,我找到了脉的源头。

清澈见底的溪水里,似全是周敦颐的影子。这样清洁的溪水,能洗净世间一切的污秽吧。

濂溪,只是一条从道山上流淌而下的小溪,然而,它却是湖南精神、湖湘文化的源头活水,它日夜流淌,永远滋养着这一方水土与人民。

责编:肖婷婷

一审:肖婷婷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来源:《文萃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