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玺凡 秦钰雯 宋太桓 湖南日报 2023-09-06 16:04:51
文字/视频 科教新报记者 曾玺凡 湖南日报记者 秦钰雯 宋太桓 通讯员 黄亦龙 孙合涛
【名片】
伍爱华,女,汉族,1976年11月生,中共党员,邵阳市洞口县水东镇中心小学教师。扎根乡村教育25年,她用爱心点亮乡村孩子的心灯,被学生称为“妈妈老师”,教学成绩一直名列镇、县前茅。曾获“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优秀乡村教师”等称号。2023年,获评“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
【故事】
洞口县水东镇中心小学教学楼的一楼,是伍爱华的办公室。这里既是办公场所也是寝室,7平方米的空间内摆着两桌、三椅、一床,仅在来校初期换过一次办公室,她“宅”在这方天地已有20余年。
“教书、育人、带娃、生活……我人生中美好的事都在这里发生。”岁月匆匆,伍爱华因三尺讲台而绚丽。
农校“学霸”深夜学拼音
一个从益阳农校园艺专业毕业的非师范生,是如何成为“洞口县课堂教学骨干教师”,并获得全县首届“教坛新秀”“优秀班主任”称号的?
“从小学到中专,我可一直是个学霸呢,每次考试都能得前三名。”伍爱华苦笑道,当年作为农校“学霸”走上三尺讲台,以往的成绩就没了用武之地。
1998年,伍爱华被分配到水东镇中心小学,看到一同入校的师范生杨韶华教学游刃有余、课堂气氛活跃,伍爱华很是羡慕。尽管专业不对口,但有韧劲肯努力的她决心朝着优秀教师奋发。
“我从未见过这么拼的年轻人,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学习怎么上好课。”提起当年后进发力的伍爱华,老教师王友清印象很深,笑称深夜12时都能听见她在宿舍念拼音。
第二天要教的课文,如果做不到每个词语、句子都发音准确,伍爱华便会千百遍地读写,直至烂熟于心。住楼上楼下的老师都说,这个“农校学霸”的收音机里从不放音乐,全是课文朗读。
遇到课时多的工作日,没办法去旁听其他老师教学,伍爱华就趁着下课间隙观摩他们还未擦掉的板书,以习得好思路、好字迹。
那是手机拍照还未普及的二十一世纪初,伍爱华纯靠肉眼记下了全校13位教师的板书,并以谦卑勤奋的学习态度,迅速成为同龄教师中的佼佼者。
“她是真正的先做学生再做老师,把从教之路走得稳稳当当。”老校长杨国楚感慨道。
《下水作文》“唤醒”潜能生
早在2008年,伍爱华便开始跟着名师教学光碟学做课件,学校里新建成的多媒体教室,她是第一个使用者。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坐在教室后排的王福涛被《海上日出》幻灯片里的配图深深吸引。儿时的他从未见过大海,更未看过海上日出,从那天起,考上大学去看海成了他最大的愿望。
除了多媒体教学,伍爱华的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与记者交谈间,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叠封面泛黄的作文本,轻轻翻看几页,回忆从字里行间涌出。
“我爱写作,觉得写作不难,既然有些学生无从下笔,那我就和他们一起写同题作文。”每逢作文课,伍爱华都会在完成备课后提笔习作,日积月累,她将200余篇作品装订成册,唤作《下水作文》。
两年前,学生王周江四年级时从庄联村教学点转到中心校就读,学习基础差,每次写作文都不肯动笔。
“终于到终点了,大伙一蹦三尺高,高喊‘耶!我们赢了!’”某堂作文课上,伍爱华将自己关于课间游戏的习作念出,台下的王周江听得入神,玩耍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自那以后,这个不愿提笔的聪明孩子能写上几句话了,再就是开始组织语言成段,后来一整篇文章也是信手拈来。
一声“妈妈”诉诸临别信
今年6月,一个大男孩突然到访伍爱华的办公室,一待就是一整天。他叫张云(化名),刚刚结束中考,小学时伍爱华把他当成儿子一样呵护,而今他也顺利考入洞口四中,用努力默默回应着恩师。
“他从小父母离异,母爱对他来说是份陌生的感情。”伍爱华总牵挂着这个孩子,下雨天被雨淋湿了,伍爱华就会把儿子的衣服鞋子给他换上;别的同学都在操场上玩耍打闹,张云独自坐在座位上发呆时,伍爱华也会出现在他身旁,轻抚他的头说说趣事。
某次游戏,张云不小心摔伤,右腿划了道口子止不住淌血。伍爱华得知后,冲进教室背起他就往镇上的诊所奔去。医生缝针时,张云痛得浑身发颤,意识模糊地叫着妈妈。“我回应着他,安抚着他,紧抱着他,那一刻已把他当成亲生骨肉。”伍爱华回忆道。
“妈妈,这是我鼓起勇气第一次这样叫你,谢谢你。”小学毕业会考结束后,张云将一封书信折好压在伍爱华的茶杯底下,因为有位“妈妈老师”的爱护,他没有放弃逆风成长。
道不完的恩情,随着一届届学子的毕业,悄悄沉淀在一封封临别信里,越垒越高。伍爱华说,孩子们记得她的教诲、她的付出,就是她这辈子最骄傲的事。
责编:李传新
一审:余蓉
二审:胡宇芬
三审:刘文韬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