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9-01 21:50:59
魏颖
岳麓山是红色的。红色岳麓山,红的不仅仅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爱晚亭,也不仅仅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伟人豪情,更是革命热血与爱国热忱的象征。
一
近代以降,众多的辛亥革命先驱和抗战英烈陆续埋葬于岳麓山的密林深处或小径之中,据相关部门统计,岳麓山安葬了近300名革命烈士,其中辛亥革命英烈有70多位。“一座岳麓山,半部辛亥革命史”,说的就是岳麓山上长眠的辛亥革命英烈,在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中起着不同凡响的作用。考察岳麓山的辛亥英烈墓,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辛亥革命时期一幅幅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历史画卷,感受先辈们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
穿过人流如织的爱晚亭,在岳麓山管理处办公楼后方山坡上,有一处安静的,外观较简陋的公墓,墓围由花岗岩石砌成,现存22冢,分三排并列安葬,这就是“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公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率先响应,光复长沙,并派出湘军北上援鄂,参加汉阳保卫战,许多湘军将士在这场保卫战中壮烈牺牲。1912年,国民政府将在汉阳牺牲的湘军烈士遗骸运归故土,公葬于岳麓山。斑斑点点的阳光散落在墓碑上,我们凝视着一个又一个墓碑,上面镌刻着罗清云、贺汉云、冯润臣、王贵卿、左永兴、杨义胜等一个又一个英烈的名字,似乎可以听到一百多年前从汉阳传来的激烈的枪炮声,还有将士们不畏牺牲、冲锋陷阵的呐喊,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沿岳麓山的登高路行至半山腰,可见一个六方形凉亭,名翊武亭,此亭一方面供游客歇脚、休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纪念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的蒋翊武先生。沿翊武亭往上走,至麓山寺正门下约20米处,就是蒋翊武墓,1916年9月,蒋翊武先生的灵骸自桂林迁葬于此。墓区为一空旷平地,占地约400平方米,墓冢居中,上建有花岗岩雕琢而成的双椭圆形顶碑塔,中央嵌有汉白玉墓碑,楷书“蒋公翊武之墓”六字。蒋翊武(1884-1913),字伯夔,湖南澧县人,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开国元勋”。1911年1月,蒋翊武在湖北新军中组织革命团体文学社并担任社长,不久与湖北另一个革命团体的领导骨干在武昌胭脂巷举行联席会议,组建武装起义总指挥部。蒋翊武被推举为革命军临时总指挥,带领革命志士浴血奋战,取得了武昌首义的成功。蒋翊武后来担任湖北军政府的军事顾问,并担任总司令,1913年他回到湖南策动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失败后来到广西继续策动讨伐袁世凯,不幸在全州被捕,同年9月9日在桂林英勇就义,年仅29岁。
岳麓山公葬英烈的先河则始于陈天华、姚宏业。陈天华(1875-1905),湖南新化人,1903年赴日本留学,1904年同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创办华兴会,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参加组建同盟会,先后著有《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宣传革命思想。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1905年12月,陈天华留下《绝命书》,在东京大森湾悲愤蹈海殉国;姚宏业(1886-1906),湖南益阳人,同盟会会员,1905年赴日留学,陈天华殉国后,留日学生纷纷归国,姚宏业也在其列。姚宏业回国后在上海创办公学,因经费不足难以为继,多方求助无果后,姚宏业决定效法陈天华以警示国人,于1906年5月投黄浦江,以身殉志。同盟会湖南分会禹之谟等人,发动并组织长沙人民数千人,于1906年5月23日将陈天华、姚宏业二位义士共茔分冢,公葬于岳麓山麓山寺左后方的山腰上。
距离陈天华、姚宏业合葬墓不远,白鹤泉左后方的山坡上,是蔡锷将军的墓地。1917年4月12日,蔡锷以国葬之礼安葬于此。国葬当日,各居民店铺、住宅一律下半旗;各居民停止嫁娶;各戏院停止演戏;各酒馆停止宴会;各妓院禁止弦歌;中华民国正、副大总统,参议院等都派出代表送葬;北京及各省省城均设位致祭……史称“民国之有国葬,实自松坡始”。蔡锷(1882-1916),字松坡,出生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耳闻目睹了戊戌变法失败,毅然选择了革命。蔡锷的主要历史功绩有: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云南重九反清武装起义,结束了清政府在云南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辛亥革命云南军都督府;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期,在云南毅然率先举旗,亲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发动和领导了反袁护国战争。护国军声威大振,应者云集,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长期激烈、紧张的生活摧垮了蔡锷的身体,蔡锷拖着病体,顽强地走在武装讨袁的最前线。终因病重医治无效,在日本福冈大学医院不幸病逝,享年34岁。蔡锷墓占地面积1620平方米,墓冢以花岗石砌成,上为花岗石四棱形墓碑,碑正面嵌铜板,上刻“蔡公松坡之墓”。墓前有香炉、香案,墓周嵌汉白玉石24块,镌刻有当时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热河、察哈尔等省军政首脑撰写的铭文和挽联。在蔡锷墓基座下方五十米左右,麓山寺一侧建有蔡锷墓庐,其内为“蔡松坡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陈列室中央有蔡锷将军的齐胸塑像,配以孙中山先生的挽联做背景:“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将蔡锷比作东汉时期投笔从戎的班超和立下赫赫战功的伏波将军马援,以称颂这位大大推进中国历史进程,功业千秋的国士。
沿蔡锷墓往上走,在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有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拾级而上,可见“黄公克强之墓”的塔形碑柱。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如一柄气势非凡的宝剑直插云霄,墓表四周有石基柱围护栏杆,地面铺以花岗岩。这里就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和领袖,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墓地。黄兴(1874-1916),字克强,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早年求学日本,从1904年在长沙创建华兴会,策划长沙起义,到1915年策动护国讨袁战争,黄兴多次身临险境,命悬一线。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黄兴亲自率敢死队百余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同清军展开激战。这次起义革命志士伤亡惨重,事后收殓殉难者遗体,有72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兴在激战中击毙清军多人,右手负伤,断两指,侥幸死里逃生至香港。黄兴为了反帝反封,救国救民,英勇奋斗了一生,但时运不济,终因操劳过度而病入膏肓,于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享年42岁。次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二
“青山有幸埋忠骨”,因为有了诸多英烈忠魂,岳麓山成为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胜地。岳麓山的红,也不仅因为在这里安葬了许多为国家民族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是一座英雄的山,而且因为这座山还曾是第三次长沙会战的临时指挥所所在地。
三次长沙会战是二战期间中国正面战场上的重要战役,发生在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以落后的武器装备,三战三捷,打败了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日本侵略者。至今,在岳麓山东清风峡爱晚亭背山涧旁保留有一个面积30平方米的防空洞,为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遗址。在这片热土上,长沙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配合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运用“天炉战法”,给了穷兵黩武的日本侵略军当头一棒。长沙老百姓不仅踊跃给前线将士捐粮食、捐衣物,还忍痛放水淹没自己辛辛苦苦耕种的良田,挖断道路,破坏桥梁,让日军进入长沙以后无粮可食,无路可走,这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霸蛮精神——只要长沙还有一个人、一口气,就决不允许日寇在中国土地上猖狂!
长沙会战直接将日军拖垮在中国战区,为其他地区的抗日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被中外媒体誉为“东方莫斯科保卫战”,它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有个城市叫“长沙”。在岳麓山响鼓岭,有一处纪念此次会战的抗战遗址——长沙会战碑。此碑记叙了1939年9月陆军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勇抗日的悲壮事迹,并建六角护碑亭予以保护。
云麓宫为岳麓山的制高点,在云麓宫前坪的麻石围栏上,保留了令人敬仰的抗战遗迹——抗战阵亡将士名录,上面刻有5000多位抗日阵亡将士的名字,他们都是在长沙会战中英勇献身的烈士。抚摸麻石围栏上经过日晒雨淋,已经斑驳不清的烈士们的名字,仿佛可以看到当年这里曾发生过“一寸土地一寸鲜血”的激烈战斗,烈士们用年轻的热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他们的英灵一直在守望这片美丽的土地。
在云麓宫前坪俯瞰湘江,眺望岳麓山下的长沙城,高楼鳞次栉比,充满祥和之气。遥想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国势衰微而英雄辈出,硝烟滚滚而民气愤发,再环顾左右,来岳麓山的游客络绎不绝,欢声笑语萦绕耳畔,不由抚今追昔,感怀正是烈士们当年不计得失,不畏牺牲,“敢教日月换新天”,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和我们今天幸福安宁的生活。身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岳麓山下的我们,更应传承革命先辈的精神意志,砥砺前行,让岳麓山的红,红得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作者简介:魏颖,女,湖南长沙人,博士,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