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帆影》分享会话长沙彩瓷的历史与魅力

    2023-08-28 11:38:2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28日讯(记者 黄煌 1998年,一艘名为“黑石号”沉船在印尼被打捞出水,人们从船上的67000多件文物中,发现了56500余件长沙窑烧出来的彩瓷。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以此为线索,作家纪红建站在历史的第一现场,以寻访之旅记写《彩瓷帆影》一书,揭秘长沙彩瓷的魅力,重拾读者心中的长沙窑。

8月27日下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长沙市图书馆、湖南大学中国全民阅读研究中心“终身阅读者”项目主办的《彩瓷帆影》图书分享会“国宝‘归来’:1200年前火遍全球的长沙窑”举行。现场嘉宾及读者齐聚一堂,共话长沙彩瓷的历史与魅力。

《彩瓷帆影》 一次重新认识彩瓷的文化之旅

你知道吗?1200年前的长沙窑火遍全球,沿“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国外,它有唐代盛行的诗歌,它也有异域风情的文化元素。

2018年,来自湖南博物院的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登上央视文化历史节目《国家宝藏》的舞台,甫一露面,它的诗情画意便让观众折服,有人说它可以和《唐诗三百首》来媲美。

然而,长久以来,长沙窑的历史和价值却不为人所知。直到1998年,“黑石号”沉船在印尼被打捞出水,发现了56500余件长沙窑烧出来的彩瓷。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原来,长沙彩瓷曾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担任着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

知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纪红建是长沙市望城人,他的家乡与长沙窑的唐代古窑址区只有一河之隔。谈及为什么创作《彩瓷帆影》,纪红建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始终关注他所选择的创作题材的时代价值。“虽然长沙彩瓷的辉煌距今已有千年之远,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底蕴具有超越时间的力量,在多元文化并存、海外贸易兴盛的唐朝,长沙彩瓷是名副其实的先进制造业,是一个时代的骄傲。”

其次,纪红建与长沙彩瓷有共同的故乡,他表示,从小就听着父辈关于长沙窑的故事长大。然而,直到2017年,他才能够以作家的身份,真正进入和理解长沙彩瓷。怀着一种彩瓷“娘家人”的心情,他开始了艰辛而投入的写作。而在写作的过程中,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长沙窑是怎样的一座文化宝藏。

随着了解的深入,纪红建越来越感受到,长沙窑辉煌历史背后的汗水与苦难。千年之后研究、守护长沙窑的一代代学者、专家也令纪红建动容,他们甘守寂寞,为长沙彩瓷的传承发展前赴后继,做出了巨大的奉献。“长沙彩瓷有多么的辉煌,就有多么的苦难。”真实的历史总会是胜利的喜悦与牺牲的悲壮并存,这也正是它感人至深的魅力所在。

穿越千年   长沙彩瓷 千年后 重焕光彩

因为与主流审美不同,长沙窑烧制的彩瓷起初大都面向海外市场。但随着时间发展,原本用于外销瓷器的彩绘技术与中国的诗歌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形式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精神,让曾经不起眼的长沙彩瓷因它独特的设计而载入史册,在千余年后被视若奇珍。

在对谈环节,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湖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建毛谈到,长沙彩瓷在中国瓷器史上是十分独特的存在。在中国古代,特别元代以前,瓷器审美的主流是看重瓷器的釉色,釉色以玉为美,瓷器的色泽越接近玉石便越受推崇。而长沙彩瓷却以彩色另辟蹊径,在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中划出一道靓丽的色彩,与青瓷、白瓷形成“南青北白长沙彩”三足鼎立之势。

目前,长沙彩瓷已经得到了许多陶瓷专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在收藏界亦小有名气。长沙铜官窑博物馆馆长瞿伟介绍,由于社会各界对长沙彩瓷的关注和保护,直至今日,在长沙湘江之畔的彩陶源村,人们烧制彩瓷的窑火仍未熄灭,在这里仍然能看到釉下彩绘、模印贴花的工艺传承,甚至有机会亲身参与模拟长沙彩瓷的整个制作流程。

湖南省收藏协会副会长、长沙窑研究会副秘书长林安表示:“长沙窑在世界制瓷史上率先进入彩瓷时代,从此瓷器上出现了彩色”,而当长沙彩瓷沿湘江、长江,进入东海、南海、印度洋,去到波斯湾沿岸国家,最终进入红海来到埃及,在这条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中,长沙彩瓷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