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8-24 09:25:35
杨志华
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亦可称为一部农耕文明史,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不灭载体和活力之源。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的目标。作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梅山武术是当今中国传统武术流派中历史最为悠久、对古传武术功法技击保留得最为完整的优秀武术拳种流派之一,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传承发展梅山武术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既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讲好梅山武术历史故事,培育乡村文化认同感。神话传说包含着对特定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表达,可以了解梅山武术的起源、发展以及与神话人物或神灵的联系;历史典籍是了解梅山武术的重要资源,可以获得关于梅山武术发展历程、流派传承、重要人物和事件等方面的蛛丝马迹;口述史也是获取梅山武术知识的重要途径,可以充实梅山武术的技术体系和文化内涵。可全面搜集和整理神话传说、历史文本以及口述史资料,深入理解梅山武术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通过对神话传说、历史典籍和口述史的收集整理,不断丰富和完善梅山武术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深入理解梅山武术的理论基础、技术特点和文化价值,揭示梅山武术生活化的本质,培育乡村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重塑梅山武术话语,有效推进乡村治理。重塑梅山武术谱系的“话语”,主要是指梳理梅山武术不同时期的“主导思想”,从历史的年轮里理解梅山武术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如“开梅前”梅山教的宗教思想,“开梅后”的儒家思想以及少林和武当的技击理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塑梅山武术的话语体系,应该立足于“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价值”的视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系列重要论述,发掘梅山武术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治理元素,结合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强化梅山武术的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助力乡村治理。
确立梅山武术的规训,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梅山武术的规训思想可以通过分析梅山地区处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传承进行意义阐释,如梅山地区在自治形态下“蛮”的特质和“王化”后融摄了儒家思想而形成的“血性”精神,充分体现了梅山武术规训思想的演变,对于梅山地区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辩证看待“血性”精神在乡村法治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引导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统筹推进梅山武术在地性传承发展的社会组织结构、传承人制度、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演变,发掘梅山武术在村落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作用,促进乡风文明,提升居民体质健康水平。
构建梅山武术的知识体系,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当前,梅山武术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强化梅山武术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才能真正实现其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加强梅山武术传承人、协会、武校、村落、研究院和地方行政部门的密切联系,共建梅山武术基于乡村教育的体系、地位。传承人掌握梅山武术教学能力和村落活动组织的实践经验,他们基于村落和学校开展梅山武术的传播传承活动,直接促进乡村学生的乡土文化认同和功法技术的掌握;高校在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整合学术资源,推动梅山武术文化的开发与研究,促进技术发展和教育传承;地方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政策支持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梅山武术的乡村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作为一种在地性的、生活化的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村落共同体实施、家族传承、乡村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乡村教育可以有效构建梅山武术的知识体系,实现梅山武术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落地实施,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8YBX010)研究成果】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奉清清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