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高求忠:击楫中流志更坚——读范诚《杨岳斌传》

  湖南文联   2023-08-21 15:19:21

文丨高求忠

最开始知道杨岳斌,还是在历史小说《曾国藩》中,小说开头,曾国藩回家奔丧,在岳阳楼偶遇杨岳斌,曾国藩觉得对方是个人才,就指点杨岳斌去投军。后来曾国藩取得大捷,攻下南京,为防功高震主,准备主动裁军。杨岳斌劝曾国藩英雄不可自剪羽翼,书中这样写道:杨岳斌对曾国藩说,“老中堂,当年若不是你老的指点,我哪有今天,我的一切都是你老栽培的结果。”杨岳斌书读得不多,是个性情厚实的人。曾国藩这些年来对自己的信赖、器重,他一直深深地感激。他统领外江水师,与太平军殊死拼搏,与其说是尽忠王事,不如说是对曾国藩个人的感恩。而这一点,曾国藩早在水师创建之初便已看出端倪,所以历次战役中对杨岳斌保举都从优,也因此而有他的今天。

历史小说一般是七分真三分假,小说中既有真实史料,也有虚构成分,作为湘军得力干将,杨岳斌在小说中屡次出场,他有没有在岳阳楼偶遇曾国藩,不得而知,但追随曾国藩却是不争的事实。湘军将领,善于水战,忠厚待人,过去我对杨岳斌的了解也就是这些了,直到这一次,读完《杨岳斌传》,我才看到了一个立体多面有血有肉的杨岳斌,并更多地了解了他背后的故事,以及那一段历史,仿佛来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在别人的故事里旅行,品味、经历另一种人生。

杨岳斌(1822—1890),原名杨载福,字厚庵,湖南吉首市人(后入善化籍)。清末湘军重要将领,湘军水师的创办者和统帅者之一,累官至湖北提督、福建陆师和水师提督。后任陕甘总督,为左宗棠的前任。清光绪十年(1884),法军入侵台湾,杨岳斌以62岁高龄,受命率军奋勇出征,横渡台湾海峡,护卫国土,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有人说,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还有一句话,无湘不成军。晚清潘祖荫说:“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湖湘文库》里有杨岳斌集,足见杨岳斌的分量。范诚为了写此书,四处收集关于杨岳斌生平的资料,查阅当时的历史文献,精心考证与筛选,去伪存真,力求准确还原杨岳斌的人生轨迹。本书采用线性叙事,根据时间顺序展开,分传记、年谱和附录几个部分,总共20多万字。作者将人物置身于大历史的视角,叙事客观真实,文笔质朴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据作者介绍,他读了杨岳斌的诗后,对这个人物产生了兴趣,之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实地走访,查阅资料,还去过杨岳斌的老宅,寻找杨岳斌及其父的墓地,采集一手资料,在书中,随处可见作者对历史背景和人文地理的仔细考证与论述。例如,在《陕甘总督》这一章中,作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任命擅长水战的杨岳斌去进行陆战,本来就不合适,当时各种条件都很不利,杨岳斌还是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后来左宗棠亦是首先攻剿灵州),初到陕甘,杨岳斌的方略是缜密细致和合理的,在当时各地起义、兵变,非常被动的局面下,他能够及时地根据形势调整陆上战术,对于一个不熟悉陆战的水师将帅来说,难能可贵。而且杨岳斌首先就筹集粮饷,可是由于当时大势所趋和清政府各级部门的懈怠,以及后来兵变的发生,使杨岳斌的方略未能奏效,也为其在陕甘的无为之讥埋下了种子。

读完此书,杨岳斌的爱国爱民和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法战争爆发后,62岁的杨岳斌以退休之身,不顾家愁,勇赴国难,强渡台湾,为抗法护台竭尽全力。这一点上,他与另一个湖南人左宗棠抬着棺材进新疆异曲同工,为国人敬仰。他晚年回到故乡,在乾州开设义仓,拯救灾民,经常用自己的俸禄和家庭积蓄救济乡民。每逢灾年灾月,都开仓施粥,让乡民渡过难关。

太平军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因为受自己人排挤暗害,走投无路,只得投降清廷。韦俊是一名猛将,有勇有谋,他思来想去,湘军将领中,杨岳斌是一个人物,不仅打战厉害,而且行事公平正派,讲义气,有担当,值得信赖,于是想方设法与杨岳斌联系,传达想投降的意愿。虽然韦俊表现出了诚意,但是太平天国从未有如此高级别的大员投降,最开始杨岳斌还不太敢相信,上司曾国藩对韦俊成见很深,表示千万要慎重。后杨岳斌与曾国藩多次书信往来,曾国藩都非常不相信韦俊,倒是杨岳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始终在斡旋,反复为韦俊说好话,争取曾国藩和皇帝的信任。最后,在杨岳斌的信任和感召下,韦俊投诚杨岳斌,并立下大功。

作者分析,韦俊选对人了,杨岳斌公道正派,就事论事,不因为韦俊以前对湘军的多次挫败而记仇,也不因曾国藩的意见而左右摇摆,且在韦俊投降后一直支持他,使得韦俊更加感恩戴德,尽心尽力,最后得以善终。(小说《曾国藩》中,曾国藩要裁军,杀人立威,杀鸡给猴看,终于杀了韦俊)。的确,曾国藩知人善任是出名的,都说他很会看人识人,杨岳斌能够这样不偏不倚大公无私,确实不简单。

字里行间,不难见到范诚对杨岳斌的敬意和欣赏,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在写作《杨岳斌传》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挖掘,深入了解、研究,深深地为他的事迹所感染,对他表示由衷的敬佩”。书中引用了不少杨岳斌的诗,有的豪迈大气、壮怀激烈,有的朴实自然,打动人心,如岳州之战胜利后,他与彭玉麟相约游湖,写下了《偕彭雪琴洞庭泛月》:“良宵同泛景无边,八百平湖浪接天。兰桨划开湘浦月,蒲帆冲破楚江烟。枕戈南望心弥壮,击楫中流志更坚。迅扫妖氛清海宇,征袍抛却好归田。”这一年,杨岳斌32岁。光绪11年,杨岳斌63岁,他离开台湾,准备安度晚年,来到湘西峒河上,他写道“青年提剑走西东,百战余生万念空。今日归来何所有?半船明月半帆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杨岳斌的心路历程和情怀。

读完此书,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无畏、多谋善断、忠诚爱国、亲民爱民、文化修养不错的湘军名将,杨岳斌的文韬武略、待人处世、大义情怀,都在作品中得以表现。作者用通俗的传记方式,用埋首故纸堆的严谨,用扎实的文字功底,全方位再现了杨岳斌英勇而传奇的一生。

范诚先生曾被笔者戏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他见多识广,博览群书,特别会讲故事,口头表达与书面行文皆充满灵性,绘声绘色。《杨岳斌传》不但让读者了解到杨岳斌的个人历史,更有地方文化与历史的考证与叙述,此书详略结合、脉络清晰、观点公允、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平实易读,可做历史普及读物,也可茶余饭后消遣,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它填补了湘军人物谱系的空白,为湖南地方史添上了精彩篇章。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