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为何要写《罗刹海市》

    2023-08-18 09:24:39

(刊载于《文萃报》2023年8月18日05版)

沉寂多年的歌手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引起了大家关注。《罗刹海市》歌词取材于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同名故事。那么,蒲松龄的《罗刹海市》讲的是什么,蒲松龄又为什么要写《罗刹海市》呢?

《罗刹海市》讲了什么 

读过《聊斋志异》的读者应该对《罗刹海市》印象深刻,它是该书中篇幅最长,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作品。

“《罗刹海市》讲述了美男子马骥漂流到罗刹国,后又到龙宫的故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罗刹国以丑为美,以貌取士;美男子马骥在罗刹国被视为异类,只有在抹着锅灰扮作‘张飞’之后才勉强做了一个小官。而到龙宫之后,那里的审美才算正常,龙王求他为婿。罗刹国美丑颠倒、是非颠倒的状态是这篇小说着力嘲讽的对象。”

张颐武教授表示,《罗刹海市》的出圈表现出社会对于一些风格不同、具备独特思考角度的作品有强烈的兴趣。关于它的议论其实也是人们对于社会的思考。

《罗刹海市》的创造背景

蒲松龄创作《罗刹海市》,有两个背景。一个是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蒲家庄(今山东淄川)人,终年76岁。蒲松龄小时候家境比较宽裕,蒲氏四兄弟中数蒲松龄最为聪颖,且勤于攻读,并得到时任山东学政、清初文坛大家施闰章的赏识。19岁时,蒲松龄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诸生间”,可以说是少年得志,未来一片光明。

然而,蒲松龄万万没有想到,他此后的人生急转直下。先是诸嫂不贤,家事不宁,蒲父被迫给四兄弟分家。这次分家很不公平,他只分到少量粮食、二十亩薄田与几间破旧老屋,而蒲松龄夫妻却默然不争。后是他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直到72岁才成为贡生。

因生活所迫,蒲松龄一边参加科举考试,一边设帐教学来养家糊口。

在《罗刹海市》,蒲松龄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他以马骥假扮黑“张飞”换取罗刹国王恩宠,来讽刺现实世界中政治的黑暗,人们为了追名逐利往往不择手段,以至于迷失自我。

第二个是文学创作的背景。《罗刹海市》的创作遵循了一种叫“海岛妇人”的故事模型。这一模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记载了一个“海上罗刹女国”的佛教故事。

这个“海上罗刹女国”的故事在后世被反复演绎,人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奇思妙想糅合进去,演变成一个又一个“海岛妇人”类型的海岛探险故事。此后小说如《西游记》《镜花缘》都延续了这一故事类型。

(据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等)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王明辉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