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训促技术升级 百对企村联建脱困——湖南:乡村振兴有了青春活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7 17:02:25

5岁开始习舞,17岁进入甘肃省歌舞剧院,2013年进入湖南理工学院学习,湖南岳阳青年张丞俊如的人生似乎与农业并无联系。

在养小龙虾之前,张丞俊如一直活跃在舞台上、镁光灯下。

“我读书的岳阳地处洞庭湖平原,有不少农户在小规模养殖小龙虾。”张丞俊如说,由于欠缺专业技术,大多数农户只能做低端低价的生产商。

2016年,张丞俊如和朋友瞄准了这一创业机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利用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安排就业,带动农户一起增收致富。

“刚开始,大家还只敢将土地承包给公司,赚点土地租金和打零工的钱。”张丞俊如说:“很多养殖散户因抗风险能力弱而赔本,我们在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上也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

岳阳团组织将张丞俊如作为华容县唯一一名代表推荐参加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专业培训。在专业导师的帮助下,张丞俊如的公司逐渐走上正轨。学成归来,她主动将学到的知识与村民分享、传播。

梅田湖镇西来村村民苏银香和操军镇胜利村村民傅维贵都是受益者。他们向记者表示,在这个做事利索的姑娘这里能学到东西,加入合作社确实赚了钱。“甚至收入不比城里人少!”

如今张丞俊如的公司成长为覆盖当地300多个合作社、5000余名农户,且养殖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全链条产业公司。

张丞俊如是湖南共青团扶持创业、振兴乡村的代表之一。

在“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盛夏七月,一年之中最繁忙的“双抢”时节,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的田间地头,首届湖南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朱霞,正穿梭于金黄的稻田中抢收抢种。

自称为“地道乡里姑娘”的朱霞,2017年在团组织的带领下,辞职回乡种粮,成为一名新农人。当年2月,为了做好机插水稻育秧,县农业农村局和团县委及时组织开展水稻机械化插(抛)秧技术培训,并提供点对点技术帮扶,为新农人解决了大问题。

之后,朱霞成功带领合作社农户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她所在的台九村双季稻播种面积,从5年前的200多亩,扩种到今年的2200多亩,亩均产量突破1100公斤。在其事迹引导下,附近3个乡镇青年耕耘近万亩农田。

“奉献让我扎根乡村实现价值。回到了农村,看似是我服务了三农,可实际上却是三农成就了我。”朱霞说,她利用闲置老房子,在假期开办“七彩假期”儿童课堂,将留守的50余名儿童周末全部集中起来免费辅导;自己也加入了湖南共青团80、90、00青年讲师团,让更多的孩子明白种粮的艰辛,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团湖南省委负责人表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为更好助力“青农人”技术升级,湖南共青团成立了乡村振兴青年人才研究院,在人才培育、理论研究、项目合作、政策宣讲等方面提供助力。研究院成立以来,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充分整合省直机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基层党委、政府等资源,积极联动相关部门和高校开展各类人才培训,其中省本级开展了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训、乡村治理骨干培训等各类培训班9期,覆盖1000余人;全省各级团组织累计开展农业技术、乡村治理等专题培训448场,覆盖29144人。一大批像张丞俊如、朱霞这样的“青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水、生力军。

团湖南省委书记李志超介绍,近年来,湖南共青团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建设,深入开展“百企联百村”工作,组织团属社团会员企业与全省105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联村共建,累计投入项目资金4659.3万元,通过领办企业、建立农民合作社、畅通产品上下行渠道等方式,发展村集体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争取社会公益资金240余万元,组织21家高校的120支公益团队赴15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120个村开展公益服务或产业调研,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为乡村发展引入青年人才,引导和带动更多青年返家乡建设新农村,青年人才日渐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林智 孙文龙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洪克非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编:胡旻

一审:胡旻

二审:喻志科

三审:熊佳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