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8-17 16:06:01
肖望兵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在当今世界局势风云诡谲、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深刻把握和大力弘扬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蕴含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蕴含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基因,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崇尚“和平”,一直倡导以“协和万邦”为邦交原则,致力于通过协调发展达到和平的理想境界和完美秩序。中国人民崇尚和谐,推崇“礼之用,和为贵”“先人而后己”的宽和处世之道。中华文明崇尚和谐,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以和为贵;道家推崇道法自然、无为无争;墨家强调兼爱相利、非攻尚同。时至今日,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保持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实践路径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它所强调的“和”并非没有个性、没有独立性,而是“和为贵”价值取向的生动体现,是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在差异性中寻求共同性,以便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和谐统一。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中华民族一直践行的理念。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文明对话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600多年前,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先后对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生动体现和有力证明,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形成了鲜明对比。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呼吁践行多边主义,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始终坚持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等手段解决国际纷争,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和各国共同发展。
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再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一直在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价值追求
面对“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到促成沙特和伊朗两国恢复外交、为解决乌克兰危机积极斡旋,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和”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研究、传承、发扬其中所包含的“和平”的精神内核,能为社会提供稳定发展之基,为世界提供智慧力量之源。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坚定不移地热爱和平、追求和平,但近代以来却饱受战乱和屈辱之苦,这让和平显得更为可贵。在今天,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和”文化,不仅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也可为人类和平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一以贯之推动世界经济共享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共享发展是建设美好世界的重要路径。”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背景下,中国在积极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其他各国共同发展。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共同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助力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贸易搭建新平台,为增进民生福祉作出新贡献,充分展示了一个大国的担当和责任。
久久为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国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唯有共创美好未来才是出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国不懈努力的共同愿景。中国不搞对抗和零和博弈,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坚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维护世界和平。
在中华文明中,和平性是一种深刻、广泛而持久的文化特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崛起,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引。
(作者系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责编:杨兴东
一审:杨兴东
二审:奉清清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