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大海底下有泥土——湘籍台湾陶艺大师张继陶的艺术与人生

袁铁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8-09 19:46:27

大海底下有泥土

——湘籍台湾陶艺大师张继陶的艺术与人生

文/袁铁坚

2019年7月的一个周末,骄阳似火,被誉为“火炉”的长沙热浪袭人,街上的行人似乎不多,但位于谧静的长沙烈士公园附近的湖南省博物馆却并不清静,这里一直是湖南旅游的一个热点,因为马王堆文物及西汉女尸的展览,也因为这个省级博物馆品位不低,经年不断花样翻新的各种展出都吸引了一大批文物爱好者和普通游客,盛夏期间,空调凉爽、格调高雅的“省博”便成了不少长沙人和外地游客的打卡地,人流攒动,熙熙攘攘,成为一道风景。

这个夏季的展览告示,让热爱“省博”的粉丝们有了别样的发现,这个以展示中国古代文物为特色的博物馆,似乎相当罕见地推出了一个现代陶艺展,而且是个展,这位陶艺大师来自台湾,其作品在大陆展出不多,并不为公众所熟识。

但参观者发现,这个名为“归真”的现代陶艺展与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古典文化气息的“省博”并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原因在于这些陶艺作品虽然新颖独特,具有现代艺术的张力,但其图案器型都蕴含着极为丰富内敛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温暖亲和,沁人心脾,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位来自台湾的耄耋老人,其祖籍是湖南长沙,他的青少年时光就是在长沙南郊的乡下渡过的,他是地地道道的长沙人。

他的名字叫张继陶!

张继陶的名字在台湾的陶艺界却是如雷贯耳,众人皆知。

他曾师从台湾现代陶艺大师林葆家,作品风格深受林葆家“艺术生活化”的观念影响,是其艺术理念的衣钵传人。

他从上世纪80年代始,便是台湾乃至于海外的各种大小不等影响各异的陶艺联展及个展的中坚人物和招牌形象,至今声誉不减。

他是台湾当代陶艺教学的先行者和业界翘楚,曾先后任教于台湾颇有名望的“实践家专”和中山科研院陶艺社,长达20余年,弟子无数。

他是台湾陶艺界“钧釉”、“美人醉釉”创作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以传统瓶罐形制为主,表现形体与釉彩的美感,被业界评述“沉著古雅,尽敛怒张,不仅气息淳厚,芳逾众芬,且格外清秀,意度精严,在大传统中经营,别有一种创新的气象”。

他是台湾陶艺产业的见证人、引领者与形象代言人,曾担任台中文化中心美展评审、高雄美术馆典藏委员、台湾工艺奖评审、台湾工艺研发中心典藏评审以及台湾陶艺协会理事长等职。

其作品曾采用于各种海报、明信片、日历及报刊杂志封面,并发行于英、法、德、及西班牙等国外文专刊。

他获奖无数,曾获台湾“陶艺贡献奖”、“美术教育贡献奖”,被评选为台湾经典陶艺作者,曾获台湾工艺美术界最高级别的“工艺成就奖”(2015年,第九届)。他所创作的《力争上游》、《红翡绿翠》、《牧》等作品,获得台湾艺术教育馆等多家博物馆与文化中心典藏。

台湾无疑是其陶艺生涯的发轫地和成就地,但这位饱经人生沧桑的老人还是多次坦言,其实,他的文化的根还是在中国大陆,他的艺术的种子萌发于湖湘大地。

台湾与大陆,是如何成为张继陶人生的两端,让他一手牵着台北,一手牵着长沙?

出生于1931年的张继陶,祖上曾是官宦之家,曾祖父曾是清廷命官,但到了父辈一代,已成了耕读传家的农户,以种田为业,兼及一些小买卖和手工艺作坊,不过,在当时长沙南郊的井湾子一带,也算是殷实富足之家,家中有七个兄弟姊妹,人丁兴旺。

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从私塾到洋学堂,可说是中西文化的启蒙兼备。他的发小,曾任工行湖南分行行长的汤开明就回忆说,张继陶从小聪敏过人,读书时过目不忘,尤其是古典文学及书法的根基打得十分扎实。同时,因为其伯父是乡下颇有名气的雕刻木匠,他从小就喜欢跟随伯父四处玩耍,也时不时临时客串一点雕刻的活计,或许,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因此而埋下了最初的艺术萌芽。

1949年初,正值兵荒马乱之际,尚不满18岁的张继陶已无法安心读书,便打算出外谋生。因舅舅在武汉的汉阳兵工厂做事,武汉又是大城市,工作机会多,他便首选去武汉投奔舅舅。结果,他人到武汉时,因时局巨变,此时的汉阳兵工厂已是人去楼空,舅舅也不知去向。无奈,他只好回转长沙,可万万没想到,南下的火车竟然没停长沙,最后在衡阳停了下来。已经几天都没有正常吃过饭睡过觉的他,此时又累又饿,又不知往哪里走才是正途。恰逢国民党青年军在衡阳征兵,为了有一口饭吃,他便鬼使神差地应征报名了,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几经辗转,从湖南,到广西,然后海南,最后落脚于台湾高雄凤山,其间还在金门前线服役过,张继陶在国民党军队一干就是20余年,直到1971年退伍。此后,他真正的台湾生活开始了,因为他从小学过英文,英文基础扎实,在军中还做过驻台美军的翻译,他退伍转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外贸,先做电子产品,然后转行做陶瓷工艺品,从此与陶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继陶曾自嘲说父亲给他取这个名就是命中要他一生与陶瓷为伍,与泥土为伴,要在陶瓷和泥土里打滾一番。其实,父亲取继陶之名的本意是师法陶渊明回归田园尊崇自然,本与陶艺无关,但似乎是天意使然,此“陶”非彼“陶”,张继陶命中的“陶”居然非陶艺方能成就。

或许是命中注定,也或许是艺术天赋,他便一头扎进了陶艺的学习和研究中,并沉溺于其中,他的心思越来越不在生意上了,最后实在难以为继,他就索性关掉了贸易公司,专注于陶艺创作。

献身于艺术从来就不是一个坦途,张继陶后来回忆说,幸亏他娶了一个贤惠的山地姑娘为妻,否则,他的陶艺生涯很难坚持下去。

他是40岁从军中退役后才结婚生子的,妻子是土著,虽没有多少文化,却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没有让张继陶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

但最终年少他许多的妻子因积劳成疾还是先他而去,遗下三个子女,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从此,这位专注于创作的艺术家不得不陷于生活的泥沼,既当爸又当妈,因为怀有对亡妻深深的愧疚和爱,他没有再婚,始终独自一人,生活的冏境可想而知。好在,他的陶艺创作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经济上也在跌跌撞撞中得到了改善。

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张继陶坦言,骨子里还是有湖南人的那种“霸蛮劲”,“不撞南墙不回头”,“不成功便成仁”。

张继陶在台湾的生活,无论是从军还是居家,无论在高雄,在金门,还是在新竹,在台北,都似乎与海有缘,因为台湾本身就是一个海岛,住在哪里其实离海边都不远。

海边便成了他常去的地方,痛苦时,爱恋时,沉思时,狂欢时……似乎,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印刻在海滩上的那一串串脚印上,人生的喜乐哀愁都激荡在海面上那一朵朵浪花上。

他说,到海边,更多的时刻是乡愁,是对父母、亲人、家乡的思念,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折磨,常常让他泪流满面。

毕竟18岁就离家出走,一别就是40经年,离家时父母健在,回家时荒冢一堆,“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这首古诗表述的愁腸百结可说写尽了张继陶对故土的思念。

张继陶在台湾的最后定居处是在新北市一个名为三峡的小镇的山坡上,自建了一个集工作与生活于一体的山庄,名曰“继陶居”,这是一个颇有深意的选择,一是这里紧邻台湾的陶瓷集散地莺歌,便于陶艺的交流与展示;二是这里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有一种世外桃源似的悠闲;三是名叫“三峡”,与大陆的著名风景名胜重名,寄托了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张继陶其实成名很晚,可谓大器晚成,他真正搏得盛名,其作品在台湾陶艺市场一器难求,是在84岁的耋耄之年,2015年他获得台湾最高荣誉的“工艺成就奖”,自此,他的声誉从陶艺界延伸到台湾社会,“一举成名天下闻”。

许多朋友都没有料到,张继陶成名后不是着眼于经济上鲤鱼翻身,而是急切地策划将他的陶艺成就介绍展示到中国大陆,他首选的是湖南省博物馆,因为一是该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更为重要的,这是家乡首屈一指的博物馆,深藏于张继陶心底的那种情怀,其实是“衣锦还乡”的期盼。古人云:“富贵而不能还乡,尤如锦衣夜行”,就张继陶而言,他的“锦衣富贵”不是家财万贯的钱财,众人仰目的地位,而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陶艺,他知道自己来日不多,想在有生之年,有一次“衣锦还乡”似的陶艺故乡行。

从2015年到2019年,张继陶汲汲于心的带有一种使命感的心事便于筹办在中国大陆的陶艺个展,具体而言便是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个人陶艺回顾展。

为此,他通过一些熟人关系联系上

“省博”负责人,并通过台湾陆委会邀请“省博”相关专家专程来台考察和了解情况,赠送了一批陶艺精品给“省博”典藏,最后终于达成了办展的合作协议。

但“省博”举办类似的艺术个展,还是有一些常规须突破,一是张继陶的陶艺风格还是偏重于现代,这与“省博”的布展特色和定位似有冲突;二是此前的类似于张继陶这样的当代艺术家,通常都是联展的方式,个展极为罕见,而联展显然不是先生所愿。

因此,“省博”为此事要层层报批,加上该馆的展览业务本身就十分繁重,任何展览都有一个排期的安排,事情便被拖了下来,展览日期始终无法确定。

这让张继陶非常焦急,成了他一块心病,凡见大陆来的朋友,他都托付帮忙,笔者就是他的嘱托者之一,他一再地嘱付,一定要让他在有生之年看到他的个展在大陆举办,他甚至觉得是否捐赠的藏品太少,让“省博”有了一些别样的想法,于是,他托话说,如果可能,他愿意捐献更多的精品,其急迫的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张继陶的陶艺作品此时在台湾已是一器难求,其创作的精品更是价格不菲,若投放市场,肯定有更多的经济收益。为此,其儿女们还对先生的“一意孤行”颇有微词,只是顾及孝道而不便阻止。

但张继陶在乎的岂止是这些阿堵之物,在他心中沉甸甸的是那种浓得化不开驱不散的乡情,是灵魂的安身立命之处,是深藏于大海深处的那种泥土对大地的依恋和不分不离。

最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尤其是李建毛、张效雄等一批湖南文化名流的斡旋努力,2019年7月,名为“归真”的张继陶陶艺个展在长沙“省博”隆重开幕,当天,湖南省内的一批文化名流、亲朋好友及众多游客观众齐聚一堂,到现场亲身感受这位游子浓浓的乡情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场面蔚为壮观。

而此时,张继陶只能躺卧在新北市三峡的“继陶居”,聆听着长沙亲友打来的电话并陶醉于那种盛况的想像中,这位重病缠身的88岁高龄的老人,已经无法远行了,他唯一可做的,就是让这次饱含他一生心血和寄托的艺术个展能带去他对故乡故土的一片深情。

因为,他深知,作为一个家族支系的血脉,他和他的后代已深深扎根于台湾的这片土地,因为他深爱的妻子葬在这里,他的儿孙们生活定居在这里,并将在这里延绵繁衍,即令他本人也必将永远地留在这里。但他的灵魂,他的根还是在大海的另一边,他要回家!

是的,他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这就是他终其一生呕心沥血的陶艺终于在他生命可以感知的当下完成了一次“衣锦还乡”之旅。

2021年12月6日,张继陶大师在台湾新北家中仙逝,享年90岁。

诗人洛夫曾有一首小诗,感动过许多人:

把一首

在抽屉里锁了三十年的情诗

投入火中

被烧得吱吱大叫

灰烬一言不发

它相信

总有一天

那人将在风中读到

你是否觉得,这是一首情诗,也是张继陶想表达的一种情感,只是这种情感所倾诉的对象,是故乡,是故土。

大海底下有泥土!

泥土下面是故乡!

张继陶不是用纸,用字,而是用陶,用泥,在写作,在歌唱。

他的每一件陶艺作品,数十年如一日,都是窑火中被烧得吱吱大叫的情诗。

浓浓的乡情,深深的亲情,绵绵的中华文化情!

这份深情,尤如诗中所言,你在风中读到了吗?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张继陶大师!

(2022年9月于美国加州)

责编:荣庭芳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