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7 09:40:30
(刊载于《文萃报》2023年5月12日05版)
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经典、最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千千万万的诗词中,灾害诗独树一帜。它们描写的不再是笔墨纸砚、风花雪月,而是地震、疾疫、干旱、洪涝等。从古人对灾害的书写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古人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能感受到坚韧不拔、共御灾害的精神。2023年5月12日是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让我们溯回久远光阴,寻迹灾害文学;了解古人抗灾知识,品味诗词之美;体会生命之重,传承文化之光。
水转高车(灾种:干旱) 作者:王祯
通渠激浪走轰雷,激转筒车几万回。
水械就携多水上,天池还泻半天来。
竹龙解吐无云雨,旱魃潜消此地灾。
安得临流施此技,楼居涤去暑天埃。
诗译 开通了的河渠掀起巨大的波浪犹如雷鸣,在水力的作用下筒车快速转动有几万次。水力器械转动就携带着水到了半空,倾倒下来时犹如天池直泻半边天。水车没有云雨也能吐水,旱魃悄悄溜走,此地的旱灾消除。怎么才能在河流旁边都安装上这样的水转高车呢,这样住在小楼上也能洗去炎热酷暑的尘埃。
王祯(1271—1368),农业科学家,字伯善,东平(今属山东)人。他博学多才,关心农业生产,熟悉农业生产技术,所到之处大力提倡农业,积极改良农具,深受百姓爱戴。他还是一个出色的工艺学家,第一个命人大量雕刻木活字印书,发明了转轮排字架,详细规定了活字排版的操作方法。著有《农书》《农务集》。
咏余姚海堤(灾种:洪涝)作者:段天祐
大田高屋尽倾摧,咫尺城闉雪浪堆。
铁铸新塘三十里,踏歌沽酒看潮回。
诗译 广阔的田地和高大的房屋都被洪水尽数淹没摧毁,巨大的浪头离城门不过咫尺。新修筑的三十里新塘如同钢铁铸就一般牢固,人们可以边走边唱着歌、喝着酒看浪潮回波。
《咏余姚海堤》这首诗描写了余姚海堤修筑后潮浪被挡于城外、百姓能够高兴观潮而无需忧虑个人安危的场景,歌咏了余姚海堤这一防灾减灾工事。余姚海堤是至正年间当地州判叶恒主持下修建的海堤,其修建充分调动当地人力物力,集思广益进行筹划,既集合了官方与人民的力量,又革新了前代的技术,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抗灾精神,引来了许多文人的歌颂,后编为《余姚海堤集》。
作者段天祐,字吉甫,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泰定元年(1324)进士,授静海县丞,擢国子助教,迁应奉翰林文字,除江浙儒学提举,未仕而卒。工诗擅书,有《庸音集》《学文斋偶抄》等。存世墨迹有《安和帖》,故宫博物院收藏。
五月二十三日雷雹大作(灾种:冰雹) 作者:汪炎昶
午热蒸崖嶂,晡时骤雨来。
仍年频见雹,中夏始闻雷。
地撼山疑压,林昏鸟误回。
吾宁识天意,吟苦自生哀。
诗译 中午炎热难捱,状如屏障的山崖如同在火上蒸烤。午后申时,倾盆大雨忽至。接连多年频频出现冰雹天气,在五月的时候就开始听到雷声作响。大雨夹带着冰雹倾注下来,大地摇撼,群山仿佛被压制得摇摇欲坠;树林一片昏暗,鸟儿都找不到巢在何处。我如何能理解上天的意思呢?只能反复吟咏着生活的苦楚,感到悲哀和痛苦。
汪炎昶(1261—1338),字懋远,号古逸民,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元初文学家,诗人。从幼年起就十分好学,博览群书,宋末曾受学于太学生孙嵩,深得程朱性理之学。宋亡不仕,与同乡的江凯隐居在婺源山中,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赵汸、宋濂皆出其门。著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四库未收书目提要》评曰:“诗文简净古穆,具有法度,非明人叫嚣者所及。”
飓风(灾种:飓风) 作者:张撝
火云夹日已西驰,骤雨惊风此一时。
万里怒涛泛断梗,千家矮屋失疏篱。
悬炊破釜侵飘屋,护圃枯榽压嫩枝。
最是畬田收未得,不堪狼戾子离离。
诗译 炎夏的红云裹挟着太阳向西飞驰下落,一瞬间暴雨骤降,狂风呼啸。万里波涛怒吼咆哮,水面上浮动着折断的苇梗,千家万户的低小房屋被大风刮走了宽疏的篱笆。悬起来的炊具和破锅纷纷撞击着飓风里飘摇的小屋,用来保护园圃的枯萎榽树压倒了新嫩的枝芽。最是可惜的是还没来得及收割的田地,如今稻穗垂落,凌乱不堪,一地狼藉。
张撝,字彦谦,新会县城人。性敏好学,为罗蒙正高足。“屡荐不起。留心经籍”,以致终生不仕。明洪武中,知县谢景砀在县西象山筑“象山书院”聘其讲学。求学的人很多,学者称“象山先生”。其学说以“明理为要”。明宇宙之理、自然之理、事物之理,有异于朱子之“明心见理”,开拓明初理学的先河,独具一格。有《象山诗集》五卷。
至正四年秋疫疾大作书所见(灾种:疾疫) 作者:黄河清
时广昌县官俱死。
吾州之人疫大作,八月九月死如麻。
野田多稼昼不获,山县无官晨废衙。
林光黯黯青烟断,日气昏昏黄雾遮。
老翁苦贫病更苦,病后健来贫莫嗟。
诗译 我们州暴发瘟疫,八月、九月以来死亡的人数就像乱麻一样数不清。田野里到处都是庄稼,但白日里无人收割;山县中的官员死光了,所以清晨的衙门也无人办公。树林光影昏暗,林中住户的炊烟也不再升起,日暮黄昏、雾气遮蔽了太阳。老翁苦于贫穷,而疾病令人更加痛苦,疾病好转之后虽然身体健康了,但久病后的贫穷却只能让人无可奈何地叹息!
黄河清,字叔美。南城(今属江西)人。元后期隐居旴南山中,有诗名,后至元、至正年间与杜本、揭傒斯、危素、吴志淳等唱和。《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著录有黄河清《黄叔美诗》一卷,并云“旴江(南城别名)人”,但未见传本。
至正四年(1344年),武夷山麓附近郡县发生严重疫情,“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隐士诗人黄河清亲眼见证了疾疫的发生,于是写下《至正四年秋疫疾大作书所见》。
地震谣(灾种:地震) 作者:杨维祯
壬午七月朔,地震如雷,民屋杌陧,土出毛如白丝。
纪诗一章,章十三句。
四月一日南省火,七月一日南地震。
地积大块作方载,岂有坏崩如杞人。
如何一震白毛茁,泰山动摇海水泄。
便恐昆仑八柱折,赤子啾啾忧地裂。
唐尧天子居上头,贤相柱天如不周。
保国如瓯,取民如舟,吁嗟赤子汝何忧。
诗译 四月一日南方发生火灾,七月一日南方发生了大地震。大地上有大块的土石形成“方”来承载万物,怎么会像杞人忧天那样坏崩呢?为什么一次地震土地出毛如白丝,泰山也地动山摇海水也泄漏成灾。只恐怕昆仑山上支撑天空的八根柱子已经折断,婴儿哭啼,人们哀嚎,十分担忧这次大地震带来的灾害。有像唐尧一样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应对,忠良贤明的宰相就像不周山一样,能够作为支撑天的柱子。
保护国家如手中的杯子,对待百姓如同水上之舟,有如此贤明的天子和丞相,赤子之心的人你也不用再担忧。
杨维祯(1296—1370),一作杨维桢,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晚号东维子,山阴(浙江绍兴)人。以务求新奇为特点,号称“铁体”或“铁崖体”,曾风靡一时。著有《东维子文集》三十卷、《铁崖古乐府》十卷、《复古诗集》六卷、《铁崖咏史注》十八卷、《铁崖赋稿》二卷等多种诗文集,以及《丽则遗音》四卷等,今均存。
(本版稿件综合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等)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王明辉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