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物看古人如何消夏避暑

    2023-08-04 11:09:40

这个夏天,我国遭遇持续高温天气。现代人可以躲在空调房里,或打开电风扇,那么古人是如何度过“赤日炎炎似火烧”的酷暑的呢?从文物中,我们可以一见端倪。

战国青铜冰鉴,长宽均为76厘米、高63.2厘米,国家博物馆藏。

冰鉴

对!古代是有“冰箱”的,还是不插电的那种,天然环保无公害、功能多元化!

“冰箱”的历史也是由来已久,最早的时候叫做“冰鉴”,用青铜做的。

到后来随着进化升级又被叫做 “冰桶”,冰桶的外面是木头,里面是铅或锡,因为这些材料导热性比较弱,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

在冰桶内部要放上冰块,然后就可以往里面放蔬果了,冰箱的保鲜功能这就有了。

当然它的作用不仅仅如此,它还可以变身“空调”,因为冰桶上面的箱盖有镂空的通气孔,冷气会通过这个孔冒出来,丝丝凉气吹啊吹的,就像空调一样了。

中国很早就掌握了冰块的储藏技术。《周礼·天官》 载,为供周王室夏日用冰,当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冰政”,其负责人称“凌人”。夏历的十二月,会派属下去采冰运回宫内,需要三倍的量,放在冰窖的鉴之中,春天开始检查盛冰的鉴。宫中的所有美食和美酒也放在里面冷藏。祭祀时,也会用到冰,夏季,天子也会把冰赏赐给大臣,到了秋天再去打扫冰窖。

一直到清代,历代皇帝都有将冰块赏赐给王公贵族的仪式,这被视为一种恩赐,白居易曾写一篇《谢恩赐冰状》以谢隆恩。

故宫内的冰窖(资料图)

冰窖     

那么你也许要问了,冰鉴、冰桶里的冰块从哪里来?答案是:从冰窖里来……

很多大户人家都会建一个冰窖,建在阴凉的地下,里面的冰块在冬天采集而来,然后贮藏到夏天拿出来用。

据说很多达官贵人在酷热难耐的时候还会去冰窖里避暑,饮酒作乐、欢饮达旦,也是相当逍遥。

叶轮拨风

夏天最方便的消暑工具就是扇子,罗扇轻摇,清风徐徐。唐代诗人钱起《避暑纳凉》诗云:“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明宣宗朱瞻基《咏撒扇》 诗云:“扫却人间炎暑,招回天上清凉。”

古人也发明了“机械扇”。汉代研制出一种“叶轮拨风”的“降温神器”。据 《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阵阵凉风。

唐代大明宫自雨亭复原图,殿内有循环冷水源。

“空调房”

如何避暑,古人在住房设计上下了一番功夫。皇室会专门建造适合夏季居住的宫殿,比如唐代的凉殿。宋代王谠撰写的文言轶事小说《唐语林》载,盛夏时,拾遗(谏官)陈知节被唐玄宗召往凉殿问话。殿内玄宗座后有水力驱动的“扇车”,将凉水运送到大殿屋顶。陈知节坐的是石榻,四周阴凉,无阳光照进。积水不断从屋顶流下,如同水帘,陈知节感到阵阵凉意。玄宗又命宫人端来“冰屑麻节饮”,陈知节吃了几口就感觉太冷了,肚子开始咕噜咕噜叫,再三向皇帝请起才被允许。而玄宗实在是太怕热了,居然还不断地冒汗。

这就类似于现在的“空调房”。当时大臣借鉴制冷原理建造了“低配版” 的凉殿。据唐代封演撰写的《封氏闻见录》中记载,玄宗时期御史大夫王鉷在家中修建 “自雨亭”:“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就是将井水运送到屋顶,再从檐上飞流而下,凉爽如秋天一样。

古代的“空调房”,傍水而建,原理比较复杂,但大致意思就是通过水循环,把凉气输送到屋里,或者是利用机械把水送到屋顶,然后水沿着屋檐流下来,简直跟水帘洞一样了,真是脑洞大开。

西汉错金博山炉,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陵山一号汉墓出土,现藏河北博物院。

博山炉

面对暑热,很多人都选择清凉的空调房间,但即使再热,也要多开窗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维持室内空气清新。

对于清新空气的重视,古人也作过很多研究。据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汉武帝年间,汉武帝曾下令“焚烧香丸,以辟度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从而起到清新空气、祛除虫害的作用。

河北博物院收藏一件西汉错金铜博山炉,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炉身似豆形,通体错金,刻画出秀丽的自然景色与生动的狩猎场面。

除了日常勤洗手、多通风,重视分餐制也是预防夏日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唐代以前,人们普遍实行分餐制,在出土的汉代壁画、汉代画像砖中均可见到。

清康熙素三彩魚耕樵讀瓷枕

瓷枕

就是这种枕头,千万不要小看它,真的是一大消暑利器,有诗为证:“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可见这瓷枕多么销魂多么解暑了吧。

瓷枕出现在隋朝,由于枕头是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物件,其质地又十分的坚硬,所以人们也会在上面刻上一些字句来警醒自己,比如“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早看天”这样的一些话语,那么一早起来看到这些字句也会若有所思。

古人相信高枕无忧,而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瓷枕能够方便女性,古代的女人在睡觉的时候并不是将所有的发髻散开,这样的话第二天也不好打理,而是散开一部分,而瓷枕也不会和头发有任何的黏性,这样女子的头发就不会被枕头给弄散了,而且由于是高枕,所以散开的头发能够竖直下垂,就不会早上起来乱作一团了。而且由于瓷枕的散热性非常不错,在夏天的时候枕着一个瓷枕是很容易入眠的。

(摘自《文萃报》2023年8月4日、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王明辉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