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张觅:华彩盛唐 众星闪烁时——评电影《长安三万里》

  湖南文联   2023-08-01 13:24:22

文丨张觅

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先是带了满满的期待,期待诗仙李白在影片中的呈现。盛唐时期众星璀璨,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贺知章、高适、岑参、王昌龄……任何一个诗人单独拿出来,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存在。而李白,当然是诗人中的诗人,正如他诗中有云:“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即使是在星光熠熠的盛唐长空中,他也是明月般独一无二的存在。

电影从高适的视角,去呈现自己和李白的一生,讲了两位盛唐著名诗人相知相惜又渐行渐远的故事,两条故事线并行又交叉,相互映衬又相互推进,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鲜明。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李白,他是潇洒飘逸、自信狂傲的诗仙,是贺知章诗歌认证的“谪仙人”,他怎么会老去,怎么会失意呢?电影却把李白平凡的一面体现了出来。青年时的意气风发、鲜花怒马,中年时的醉酒沉沦、挥金如土,老年时的锒铛入狱、壮志难酬。原来,他也有消沉失望的时候,也有徘徊苦闷的时候。他拜访王侯,屡屡受挫;他失意窘迫,两次入赘;他借酒浇愁,醉生梦死;甚至人到中年,他也捧着个大肚子。

相比于天纵奇才的李白来说,高适很显然是资质普通的人之代表。他不算聪颖,自幼苦读,却不得其法,科举难中,因此想走举荐之路,却又没有显赫的门第。于是,他便一再回到梁园边耕种边苦读。熬到四十九岁,高适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时势造英雄,他半年时间便由左拾遗飞速上升到了淮南节度使,此后又陆续担任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位,最终成为唐代诗人里唯一封侯的一位,死后还加封礼部尚书。《旧唐书》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应该说,李白曾经的梦想,结果在高适身上实现了。电影中有一处小小的伏笔。二人青年相识,李白教授高适相扑之术,高适教授李白高家枪。李白对高适说,相扑之术讲究以虚御实,把敌人骗倒就赢了。后来高适在与吐蕃作战时,果然就用到了这样的计策。说明李白其实是懂得权谋之术的,他缺乏的是政治平台以及政治眼光。不过,如果不是安史之乱,高适又如何脱颖而出呢,或许就一直做左拾遗那个从八品的小官了。可以说高适是大器晚成,但这种大器晚成毕竟也有偶然与侥幸的成分。

盛唐时期的璀璨群星里,除了张说、张九龄等少数几位身居高位的诗人,谁又能真正得以施展抱负呢?《长安三万里》的篇名,其实就暗示了这点。长安三万里的距离,其实也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这是因为当时唐代的阶层已经基本固化,权贵继承父辈的人脉与资源,没落士族与平民士子难以实现阶层的跨越,因此社会矛盾渐渐尖锐。即使是诗才卓绝的李白,由于出身商贾之家,结果也是壮志难酬。电影里匆匆现身的诗人,譬如杜甫、王维、孟浩然、岑参……几乎都写有怀才不遇的诗篇。因此,电影中李白之命运自然是悲哀的,尽管他是如此的乐观与昂扬:“你我生当如此盛世,当为大鹏!”

作为类似于诗人传记的电影,电影以诗歌串起了诗人的生平,整部影片浸润了浓郁的诗意。当然不止李白的诗歌,还有很多盛唐时流传至今,最为脍炙人口的诗歌。有人作了统计,足有48首,如崔颢的《黄鹤楼》、王维的《相思》、孟浩然的《春晓》等等。电影的高潮部分,自然是李白、杜甫、高适以及丹丘生等人在黄河边饮酒,李白高歌《将进酒》的场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在李白激昂地吟诵声中,众人跟随他的诗歌,神思缱绻,仿佛乘着仙鹤进入了一个犹如天庭般瑰丽、壮美的世界,感受寰宇的辽阔与璀璨。在这段场景中,电影的动画特效十分精彩,极有视觉冲击力,让人深刻感受到诗歌的强大力量。“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文字的力量竟能穿越古今,令我们现在还能触摸到那伟大而又丰富的灵魂。诗人及他笔下的一切都在他的文字里得以不朽,正如电影中所说:“诗在,书在,长安就在。”

电影里还有很多诗意的细节。比如青年李白和高适初遇之时,老年李白独自在江上驾舟之刻,都有雪白禽鸟在他身边盘旋,久久不愿归去。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昔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李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因此非常喜欢禽鸟。他隐居岷山时曾养了千余只禽鸟,这些禽鸟在他掌中啄食,与他很是亲近。此外,他自比“大鹏”,也给儿子取名“伯禽”。电影再现了自然之子李白与禽鸟相处无间的这一面,这也是独属于李白的诗意浪漫。

电影还有一个动人的地方,就是李白获释之后,独自乘着一叶扁舟行驶在江中。他吟诵着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早发白帝城》。我们早已在小学课本里学过这首诗,但这首诗如此轻快、壮美,但谁知道这是李白在遭遇重大挫折后写的呢?他本以为自己即会被处死,结果峰回路转,遇上大赦,就此捡回了一条命,他的生命却并没有因此变得晦暗阴沉,而是如同少年时一般明亮华彩。白发苍苍的李白,依然在一江碧水的孤舟中吟出了生命的强音。“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心潮澎湃,几近潸然泪下,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所深爱的李白。

电影画面设计的极其精美。每一帧截图下来,构图和色彩都堪称绝美。无论是扬州之夜花飞满天的唯美,还是长安城中富丽堂皇的高贵,还是塞北战场雪花漫天的悲壮,这些极具盛唐诗意的浪漫,电影呈现得很成功。不过,人物的设计还是有所不足,人物比例有点奇怪,上身过长而下身过短,电影方说是参考了唐俑。但对于背景设计过于写实的电影来说,人物的失真总让人觉得有点不协调。不过,这无伤大雅。

当然,电影免不了有艺术虚构的成分。高适固然与李白交好,但是二人有交集应该是天宝三年(744),当时二人已过不惑之年,杜甫也已三十出头,三人把臂同游,都曾留下相关的诗篇。电影中则说他们青年时即相识,且李白一再说高适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事实上高适与李白完全是两种人,他与杜甫性格还相契一点,在任成都尹时的确也还比较照顾杜甫。后来李白锒铛入狱,写诗向高适求救,高适并未像电影中一样写信给郭子仪施以援手,而只是明哲保身、袖手旁观。因此李白出狱之后,彻底断绝二人往来。还有一些原本是发生在其他地方的故事,电影也都搬到了长安,这大约也是为了叙事简便的缘故。

电影虽然时长接近三个小时,但呈现的李白仍是有限的。历史上真实的李白实在是太丰富了。李白始终胸怀大志,他以鲁仲连、谢安为自己的目标,梦想着“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也心怜百姓疾苦,慨叹“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出狱之后,即使是六十高龄了依然选择从军,只是年老又生病,才不得不放弃。弥留之际,李白痛心地写下《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慨叹大鹏陨落,再也飞不动了。这部电影只是以高适的视角去看李白,假如,以杜甫的视角呢,以贺知章的视角呢?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电影,为我们呈现更加复杂立体的李白,呈现那个众星闪耀的盛唐时代。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