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塑内核,让体育助力乡村振兴

  湖南日报   2023-08-01 09:18:14

梁正军

近年来,我国乡村体育设施的数量与质量得到长足发展,以“村BA”“村超”为代表的乡村群众赛事屡屡“出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群众体育关乎每个人身体健康。发展乡村群众体育,既能起到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练就强健身体的作用,又能培育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因此,找准体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体育赋能乡村振兴,首先要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体育运动扎根农村这片土地、融入村民的生活,体育之花才能在农村开得旺盛。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化推进,大力发展广场舞、健身跑、健步走、球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把优先满足村民需求,作为发展农民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通过开展体育运动增进邻里关系,把赛事从专业体育场馆办进乡村,增强村镇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改善乡风民风,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文化塑内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乡村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对赋能乡村振兴具有特殊价值。湖南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能为体育赛事的开展提供优质“土壤”,又能充分展现传统体育的文化魅力。要注重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和利用,一方面做到去粗取精,大力弘扬和发展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推动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文旅部门、高校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特别是挖掘整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体育项目,总结提炼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特征,形成各具特色的精神内核和文化标识,更好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提升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坚持以融合拓路径。把乡村体育事业做好做优、体育产业做大做强,必须走好融合发展之路。融合发展,才有可能催生新的业态,创造经济新动能。创新农民体育宣传工作,用农民听得懂、看得到、学得会的方法普及健身知识和健身文化,讲好农民体育故事,增强农民科学健身和健康意识,鼓励大家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深化农体融合,依托山清水秀、瓜果飘香的农村人居环境,选择合适区域打造登山、攀岩、漂流等消费服务项目,注重挖掘开发农事、农艺、农技体育健身项目,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体育健身产业,打造一批乡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深化文体融合,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及丰富地域文化资源,积极研究编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发乡村体育文创产品,推动体育与文旅产业共融。

坚持以特色创品牌。今年,贵州省台盘村的“村BA”再次火爆全网。“村BA”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基层体育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它带来的影响远不止精神文化层面,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增收方面的作用同样令人欣喜。早在2022年“吃新节”篮球赛期间,台盘村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00多万元。台盘村的成功并非偶然,对于台盘村来说,篮球比赛是当地“六月六”“吃新节”等传统节日中的固定项目,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再忙也要请假回家,过个节,打比赛。历史和文化基础,是形成“村BA”这张乡村文旅“金字招牌”的必要条件。在借鉴其成功经验时,也应当发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与自信自强的文化品格,把体育赛事办出特色,久久为功。同时,要想有特色、创品牌,就不能照搬照抄,否则就会水土不服,容易陷入同质化的怪圈。只有深入发掘自身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持之以恒培育好本土群众体育健身赛事品牌,才能真正做出影响,为村民增收致富,为农村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开辟新路径,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学院讲师)

责编:达庆玙

一审:达庆玙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