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的不是技术,而是与技术变革相适应的思想——读《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

  新华社   2023-07-31 12:08:25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
   (美) 亨利·基辛格
   埃里克·施密特
   丹尼尔·胡滕洛赫尔 著
   胡利平 风 君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6月出版
   ◎夏学杰
   仅仅相隔数十年,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就由兴奋转而陷入焦虑:人工智能虽然能帮助人类解决许多问题,但未来它又将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怎样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就是思考人工智能将何去何从的一本新书。该书由美国外交家亨利·基辛格、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以及麻省理工学院苏世民计算机学院院长丹尼尔·胡滕洛赫尔联合撰写。三位作者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人类思想及技术演进的历程,反思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自我身份认同产生的巨大冲击,以客观的视角提出人类在未来几年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能设计超出人类想象的解决方案
   作者在书中介绍的案例显示,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的发展,已经达到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2017年底,由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程序AlphaZero击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际象棋程序Stockfish。AlphaZero对Stockfish的百场战绩是28胜72平0负。AlphaZero可不是“普通的”国际象棋程序。AlphaZero并不借助预先编程的走法和组合,构建者只是给AlphaZero提供了一套国际象棋规则,并指示它基于规则制定一种战略,在经过仅仅4小时的自我对弈训练后,AlphaZero便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际象棋程序。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在观察和分析了AlphaZero的棋局后称:“AlphaZero彻底动摇了国际象棋的根基。”
   2020年初,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宣布发现了一种新型抗生素,能够灭杀此前对所有已知抗生素都有耐药性的细菌菌株。一种新药的标准研发工作不仅要历经数年的艰辛,而且代价高昂,研究人员要从数千个可能分子着手,通过不断试错和合理的推测,才能从中筛选出少量具备可行性的候选分子。麻省理工学院让人工智能参与研发过程,在研究了几千例成功案例后,人工智能便取得了一场全新的胜利:发现了一种人类在此之前没有发现过的新型抗生素。
   如今,机器学习的应用已扩展到医药、环境保护、交通、执法、国防等各个领域。计算机科学家与工程师已经开发出相应技术,特别是通过使用“深度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后,能够产生长期以来人类无法领悟的见解和创新,并生成看起来是由人类创造的文本、图像和视频。
   通过介绍这些案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人工智能不仅在处理数据的速度方面超过了人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察觉到人类尚未察觉或根本无法察觉的部分现实。在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中,机器正在设计出超出人类想象的解决方案。比如,在2016年,DeepMind公司的分支机构DeepMind Applied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用来优化谷歌温度敏感数据中心的冷却操作。尽管全球最优秀的工程师之前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但DeepMind的人工智能程序进一步优化了冷却操作,将能耗又降低了40%。
  能否动摇人类的理性根基?
   作者在书中指出,长久以来,人类其实一直停留在启蒙世界。科学革命尤其是20世纪的科学革命,使技术和哲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当人类借助计算机来增强他们的思维,并超越认知能力的极限时,人类的理性思维正在放弃其作为世界现象的唯一发现者、认识者和分类者的头等地位。
   通过不断缩短技术改变生活体验的时间,数字化革命和人工智能的进步产生了真正的新现象。阅读、研究、购物、谈话、记录保存、监视、制订军事计划和行动,这些以前均由人工完成的任务,如今都已转为数字化和由数据驱动,并在网络空间展开。
   作者表示,尽管数字化取得了许多惊人的成就,但它也让人类的思想变得更缺乏情境性和概念性。概念在以往大部分时间里是对集体记忆局限性的弥补,然而“数字原生代”并不觉得有必要发展出概念。无论他们想知道什么,都可以询问搜索引擎,无论这些问题是琐碎的、概念性的,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搜索引擎则借助人工智能来回应他们的查询。
   毫无疑问,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将其思考的各个层面委托给了技术。但是,作者认为,信息不是不言自明的,而是依赖于情境。信息要想有用处,就必须通过文化和历史的视角来加以理解。当信息被情境化时,它就变成了知识。当知识令人信服时,它就变成了智慧。然而,互联网让用户淹没在数以万计的其他用户的意见中,剥夺了人们持续思考所需的独处感。而从历史上看,正是这种独处感催生了对知识的信念。随着独处感的消失,坚毅的精神也不复以往。
   数字世界对智慧没有多少耐心,它的价值观是由赞许而不是自省塑造的。它从本质上挑战了启蒙运动认为理性是意识最重要因素的主张。人工智能被引入我们生活的过程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随着其被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正在改变人类的思想在塑造、安排和评估人类的选择和行动方面所扮演的传统角色。
  人机合作决策的尴尬
   人工智能将使人类迎来一个以三种主要方式做出决策的世界:一是由人类决策;二是由机器决策;三是由人机合作。人工智能将成为我们的伙伴,我们可能不再给人工智能那么多具体指令,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向人工智能提出模糊的目标,并询问:“根据你的结论,我们应该如何推进?”
   不过这种决策,可能会面临很多尴尬。比如,在航空和行车出现紧急情况时,人工智能副驾驶员应该听从人类,还是应该反过来呢?人类始终知道人工智能做了什么计算吗?人类能够及时发现或及时逆转这些不被接受的人工智能的选择吗?同时,如何在这些考量之间取得平衡,又如何证明这种平衡是正确的?
   对此,作者在书中建议,对人工智能的目标和授权都需要经过谨慎设计,尤其是在其决策可能导致致命的领域。我们既不应将人工智能视为自动运作、无须照管的存在,也不应允许其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采取不可撤销的行动。人工智能由人类创造,故也应由人类来监管。但在我们这个时代,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之一是,具备了创造人工智能所需的技能和资源的人类并非必然具有理解其更广泛内涵的哲学视角。许多人工智能的创造者主要关注他们试图实现的应用和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它自己的笛卡儿和康德,来解释人类创造了什么及其对人类有何意义。
  变革的核心将发生在哲学层面
   《我们最终的发明:人工智能和人类时代的终结》作者詹姆斯·巴拉特说:“当比我们更聪明的力量出现在这星球上的时候,它就将接管地球。”而在基辛格等三位作者看来,人工智能的智慧超过人类,并非痴人说梦。
   作者表示,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取得的成就有时可以与人类能力并驾齐驱,甚至超越了人类。通过重复“人工智能是人工的”“它没有也无法与我们对现实的意识体验相匹配”之类的话,我们或可聊以自慰。但是,当我们目睹人工智能所取得的部分成就时,比如逻辑上的壮举、技术上的突破、战略上的洞见,以及对大型复杂系统的精密管理,就不能依然极其自信地固守成见了,我们所面对的是另一种复杂存在体对现实的另类体验。
   人工智能的好处自然无需赘言,但是,它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又不可回避。尽管人工智能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但是想要回到从前,已经不现实了。作者在书中表示,纵观历史,人类并非没有经历过技术变革。然而,只有极少数技术会挑战我们解释和组织世界的主导模式,人工智能有望在人类体验的所有领域带来变革。变革的核心最终将发生在哲学层面,即改变人类理解现实的方式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毫无疑问,这场变革的影响,可能比启蒙运动更为深远,人工智能出现本身将改变人类对现实的定义,从而改变人类对自身的界定。“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儿提出他的著名格言4个世纪后,又一个问题浮出水面:如果人工智能“会思考”,或者近似于思考,那么“我们”又是谁?
   从谈技术,到谈思想,本书在历史与现实的纵横开阖中展现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作者表示,现在最缺失的不是技术,而是与这项技术变革相适应的思想。人工智能和其他新兴技术似乎正在让超越人类感知范围的现实变得触手可及。然而,最终我们可能会发现,即使是这些技术也有其局限性。人类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尚未领会人工智能的哲学含义,就已经被它们不由自主地推动前行。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华社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