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和他的黄金岁月

魏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7-21 13:09:15

屈原和他的黄金岁月

——汨罗江畔瞻仰三闾大夫

魏颖

湘江之源,绵延千里,其在湖南省北部有一条闻名遐迩的支流,名曰汨罗江。战国末期,伟大诗人屈原被流放江南,曾行吟于汨罗江畔,生活多年。公元前278年,屈原闻知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被秦军攻破,投汨罗江殉国。因为有了屈原的英灵忠魂,汨罗江成为举世驰名的诗家圣地。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特地来到汨罗江畔祭祀屈原,满怀深情道:“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蓝墨水”象征了中华文脉,汨罗江和屈原则成为了中华文脉源头的象征符号。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距离屈原怀沙自沉,到今年恰好是2300年。在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我们驱车来到汨罗江畔的屈子文化园,开始了观光、凭吊之旅。

屈子文化园是以屈子祠为核心的大型文化景区。屈子祠始建于汉,重修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建筑占地1354平方米。祠前有一湖泊,水域开阔,遍布菖蒲、艾叶、荷花,名曰“香草湖”,湖中还修建了一座“美人桥”。“香草”“美人”之名,源于屈原的诗作——在《离骚》中,屈原以香草意象比喻高洁的人格,以思美人、求美人比喻憧憬、追求明君贤臣。

登上陡峭的119级石阶,就来到屈子祠前坪,但见牌楼式山门白墙、红棱、绿瓦,宛如一只展翅待飞、红白相间的凤凰屹立在玉笥山顶。楚顷襄王三年(前296年),屈原因遭谗被放逐江南,辗转来到汨罗,首先居住在汨罗江南岸的南阳里,由于地势低洼,易为水淹,后迁居汨罗江北岸的玉笥山。屈原在汨罗江附近居住了九年,创作了《天问》《离骚》《哀郢》《怀沙》等瑰丽诗篇,后人为纪念屈原的诗歌艺术、求索精神,以及其爱国主义思想,在玉笥山上建立了屈子祠。

屈子祠又名屈原庙,为三进砖木结构。祠正面是牌楼式山门,中门“屈子祠”三个朱红大字遒劲有力,牌楼墙上刻有13副表现屈原追求理想的浮雕。我们在山门前驻足观光,欣赏周边迤逦的湖光山色,思绪却跟随屈原放飞到群雄争霸、刀光剑影的战国时代。想当年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流放于此,虽然落魄潦倒,却也远离了权势争斗和战火狼烟,应该是获得了他一生中难得的心灵自由。况且此地钟灵毓秀,屈原的兰质蕙心在这青山绿水中得到滋养,《天问》《离骚》《哀郢》《怀沙》等千古绝唱都是在这里诞生,绝非偶然。

来到屈子祠进门口前厅,“光争日月”四个鎏金大字的横匾跃入眼帘,横匾之下是刻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全文雕屏。司马迁二十岁时壮游天下,周览名山大川,曾专程来到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屈原贾生列传》。除了司马迁,历代文人骚客、风流名士与屈原惺惺相惜者不可胜数,贾谊、柳宗元、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陆游、欧阳修、鲁迅、秋瑾、毛泽东等都曾写过凭吊、赞美屈原的诗文。

走过照壁,便来到第二进中厅前的院落。院落里有两株饱经三百多年沧桑的桂花树,联想到屈原吟咏桂花“援北斗兮酌桂浆”(《东君》)“辛夷车兮结桂旗”(《山鬼》),桂花的馥郁芬芳不正是屈原高洁人格的写照吗?中厅为祭祀厅,其门楣上横有一匾,曰“德范千秋”,祭祀厅中间设有神龛,神龛周围雕饰有龙凤呈祥的图案,内供黑底金字“故楚三闾大夫屈原之神位”。我们在神位前手持三根香,恭敬地拜了三拜,心里默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这种古老的方式接受一代文豪的心灵洗礼。

再往后走,就是第三进。中堂为屈原镀金塑像,两旁柱上有于立群书写的郭沫若集屈原《离骚》句:“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塑像中的屈原裙裾飘飘,佩戴宝剑,满面沧桑,目光悠远而坚定地注视前方,仿佛一边在遥望楚都,一边行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在汨罗广泛接触到生活在底层的乡民,朝与渔夫驾舟捕鱼,日随农夫躬耕田亩,切身体验到黎民百姓的疾苦,积累了大量素材。质朴善良的乡民与屈原建立了水乳交融的情谊,令屈原更加才情勃发,忧愤深广。在汨罗行吟泽畔的九年,也是屈原创作的黄金岁月。

两侧序厅为展览室,对屈原的生平、著作、在汨罗江一带的行踪遗迹,后人凭吊屈原的诗文,以及纪念屈原的风俗做了介绍。屈子祠周围还有天问坛、离骚阁、饮马塘、独醒亭、招屈亭、屈原碑林、屈子书院等多个纪念性建筑。瞻仰完这些景点,我很想了解屈原投江的地方,经导游介绍,我们驱车来到了河伯潭。

河伯潭又名“屈潭沉沙港”,此处立有汨罗县人民政府1981年5月立的石碑,上刻“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目睹楚国危亡,痛不欲生,遂于公元前二七八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在此投江殉国。”河伯为黄河之神,在《九歌·河伯》中,屈原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主人公与河神畅游、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对河神的精诚之爱。

让人好奇的是,屈原为什么选择河伯潭怀沙自沉呢?从屈原居住的玉笥山到河伯潭有三四十分钟的车程,步行至少要六七个小时。也许,从玉笥山走到河伯潭的过程中,屈原仍在叩问自己的灵魂,屈原在《渔父》中写到自己与渔父的对话,渔父可以看作是屈原内心深处的另一种声音,“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也许,屈原也曾有过和光同尘、远害全身的犹豫,但最终选择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汨罗江的河伯潭以身殉国。

屈原在南阳里落脚,在玉笥山驻留,在河伯潭沉江,在汨罗江畔走过了他辉煌而又悲壮的最后时光。到底是屈原成就了汨罗江,还是汨罗江成就了屈原?我们认为,屈原成就了汨罗江的闻名遐迩,汨罗江则成就了屈原的才情和灵魂永生!在汨罗,每年端午节,都有丰富的纪念屈原的习俗和活动: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菖蒲艾叶、踏青抹露、挂香囊、朝庙、上红、赛龙舟、扯龙须、抢龙水、洗端阳澡等等。

屈原不仅是汨罗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世界人民的骄傲: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该名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明屈原诗篇中所折射的求索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精神;以纪念屈原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端午节习俗和传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屈学已传遍世界;端午节也成为东南亚国家的传统节日……

从汨罗回来,我的耳畔犹回荡屈原的辞采华章,并思考屈原特立独行的对待命运的态度。面对命运,人一般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安命者屈从命运、盲目顺从;怨命者抱怨命运、无所作为,他们都是受命运制约的人;惟有造命者能够“知天命,尽人事”,与偶然性抗争,从而在偶然性中建立起必然性,把握命运。毋庸讳言,屈原生活在一个悲剧性的时代,昏君当权、奸佞挡道,屈原仍以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为自己、为时代造命。虽然屈原的美政理想受历史局限不能实现,但他却不怕付出,不惧打压,不论得失成败,上下求索。“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屈原在湖南汨罗的日子也是他创作的黄金岁月,在“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追求过程中,屈原留下了大量遗泽后世的诗文,因为有了屈原的存在,中国文学史也呈现出别样的悲情,别样的风景,别样的灿烂与辉煌。

(图片摄影:徐典波)

责编:王相辉

一审:徐典波

二审:颜石敦

三审:刘永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