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3-07-21 11:40:29
清·同治年间的晋商将千两茶带向世界,也带向我们,古老技艺跨越地域与时间维度,传承至今,离不开一代代制茶人的匠心坚守。
(清代千两茶实(文)物,是千两茶曾入宫作为贡茶的佐证,纸条上的“普洱”二字为当年的笔误。现藏于北京故宫。)
初见千两茶,就被它的气派所震惊。高约155厘米,直径约20厘米,重约70斤的圆柱体,是世界上现有的茶品中单体最重,体积最大的茶,因此“世界茶王”的桂冠非千两茶莫属。
千两茶制作技艺2008年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制作工艺十分繁琐复杂,包装与加工同时完成,包装也是重要的加工工具,削竹、制篾、装茶、锁篾、发酵等过程都由人工操作,整个制茶过程可谓是“天地人和”的完美体现。
( 永巨茶业展馆中的典藏千两。)
永巨典藏千两茶体紧结匀实,色泽褐绿,细嗅干茶香气纯正,粽香带松烟香,陈香醇和绵厚,气韵沉雄,香气浓郁。
( 典藏千两茶饼,茶砖严密紧实。)
汤色茶汤橙红透亮如琥珀,滋味醇厚,回甘浓厚,令人回味,细品还能尝到杏仁味。
前两泡香气十足,甜香持久,十泡还有余韵,饮之通体舒泰。
(分别为一至二泡、三至五泡、六至九泡、十泡以上。)
新制千两茶味浓烈有霸气,涩后回甘是其典型特征,恰似一个人的青年和老年,随着时光的砥砺愈发沉淀了下来。
(紫砂壶冲泡典藏千两,茶汤橙黄明亮。)
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曾赋予“永巨千两茶是集青砖茶花卷茶茯砖茶工艺精髓于一体的创新黑茶珍品”的美誉,对永巨典藏千两茶高度的认可,让永巨人感到十足的自豪感。
(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曾赋予的手稿。)
第一次听闻“千两茶”的名字,不经发出疑问:千两的名字来源于哪?千两,在多数人认知里,可指重达“千两”,也可指价值“千两”黄金,千两茶的“千两”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广义的千两茶也可称为花卷茶,分为十两茶、百两茶、千两茶等茶品,而狭义的千两茶指净重合老称一千两的花卷茶。细心的茶友们可能发现了,说的是老称,与现在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呢?俗话说“半斤八两”,古时度量衡标准与现在不同,半斤等于八两,也就是一斤等于十六两,按老称计量,十两茶、百两茶、千两茶的规格分别是362.5克/支、3.62千克/支、36.25千克/支,该计量法沿用至今。
做茶先做篓,是制作千两茶与其他茶品大不同之处。在成长3年以上的楠竹林中选取弹性和韧性极佳的竹子,经由刨竹、削竹、制篾,将竹子变成细长的篾条,篾条在老篾匠的巧手下上下翻飞,最终编织成篾篓,而此时的篾篓只是半成品。
(永巨茶业老篾匠编织篾篓。)
制茶最重要的要数原料。选用聂市群体种茶树一芽五六叶鲜叶,谷雨到小满是采摘的好季节,此时的茶叶基本成熟,叶片肥厚,内含物丰富,老嫩适中,有利于后期陈化过程。
(永巨茶业长源茶园,优质原料产地。)
在发酵过程中对水分的控制也尤为重要,揉捻好的茶叶放入专为发酵特制的木箱内进行发酵,期间适时适量补充茶汁,以保持木箱内理想的发酵温湿度,以供微生物繁殖。漫长的等待中,茶叶与微生物发生奇妙的反应,茶叶褪去青涩,变得别有滋味。
(黑毛茶发酵过程。)
烘焙后的黑毛茶在放入篾篓前还要再次筛选、拼配,以保证最佳的口感。拼配工艺是千两茶加工中最考验制茶人的工序,是对制茶人经验与耐心的考量,各茶厂出品的千两茶口感不同也是这个原因。
(黑毛茶筛分、拼配。)
接下来是装篓。编织好的半成品花格篾篓中依次放入粽叶和蓼叶,再将刚汽蒸好的茶叶趁腾腾热气时装入篓中,及时锁口。几名赤膊短装、绑腿赤脚的青壮男子默契配合,一边喊着号子一遍齐心使劲踩篾篓,让其中的茶叶分布均匀,再进行抽篾,重复踩制,初步踩压整形。此时的踩篾师傅额头已冒出大颗汗珠,不停往下淌,衣衫被汗浸湿,然而这只是开始。踩篾篓的同时还要交替使用绞杠、压杠进行压身压实,用重力确保茶体外观均匀笔直,如有鼓包和弯曲的情况,需用木槌敲打平直,再用绞杠锁紧松动的锁箍。经过十二小时的冷却,修整篾片,剪除多余的篾片,保留本箍,再仔细检查整个篾篓,有漏茶的地方需进行补篾修复。
(典藏千两日晒月露,等待时间赋予陈韵。)
制茶到此就告一段落,接下来就交给时间。沉甸甸的花格篾篓放置在自然条件下,日晒夜露,水分被时间带走,再次发酵。(通讯员/张芊)
责编:周佳
一审:周佳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