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 2023-07-18 17:26:57
胡红拴
谈生态诗歌,必然绕不开“自然写作”。“自然写作”这一来自西方命名的文学写作方式,以哲学思辨的形式,突破了传统文学以人为中心的樊篱,提出了工业文明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态保护、土地伦理等命题。作者们用心灵感悟荒野,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交融,体察体验大自然的宁静、雄浑、质朴、和谐、旷远等野性之美,同时,也将自己融入其中,从大自然的狂野、宁静和天籁里,寻求精神的慰藉和安宁。
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早有“自然写作”的元素,从《诗经》到《庄子》,从理学宗师到历代的文坛名家大家,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在“自然写作”上不仅仅只是输出了“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不仅仅是有“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文化与诗学理念,更有深深的“自然写作”实践。
就拿清远为例,此地的地理文脉就很神奇。清远以南岭为屏,北江横跨南北,古称湟水的连江东西跨越,墨写着清远古今的诗境。就在那个韩愈曾任县令的阳山县、就在那个米芾任县尉的英德(北宋时英德县域由浈阳、浛洸两县分属,米芾曾任浛洸县尉),喀斯特地貌造就的千姿百态的奇山怪石,成就了水口连江画廊,成就了英西峰林的秀美景色。海拔1902米的广东省最高峰石坑崆,就位于清远市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境内(是粤湘的分界山)。崔嵬雄浑、峻峭秀丽、群峰高耸、错落有致、天然巧成的石坑崆,朝暮之间,会让人尽享季节变化之奇妙。极顶登跃,日出云海,瞬息万变,多姿壮丽,更有云海蜃楼,隐现于彩虹之中,种种遐想,奇妙巧夺天工。
有如此自然之境,韩愈在此,不可能没有诗兴,于是,他留下诗文约30篇(首),如他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创作的五言律诗《宿龙宫滩》:“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梦觉灯生晕,宵残雨送凉。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又如米芾的《尧山》一诗:“信矣此山高,穹窿远朝市。暑木结苍荫,飞泉落青翠。”20字将英德浛洸西北40多公里的尧山和天门沟的秀美景色“一网打尽”,以自然之笔,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之情。
米芾也曾踏足浈阳,他写的《望夫冈》,既有古意的生态意趣,又有诗学的意境深长和时空画面的凄美情调:“望夫冈上望,浅滩石粼粼。相思不相见,空作望中人。”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区域地理文脉对自然生态诗歌在场写作的影响。比如清远,如果清远没有这么多秀美壮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环境,不可能会让古往今来那么多的宗师大家引吭高歌。
就说一代文学宗师苏东坡吧,他于1094年、1100年曾两次来到清远的飞来寺。据记载,苏东坡南谪惠州船泊飞来峡时,曾到峡石上赏景钓鱼,并赋峡山钓矶诗:“孤舟转岩曲,古寺出堂坳。岸逼鸟合声,水平山影交。堂空泉泻玉,砌静笋遗苞。我为图名利,无因结此茅。”如此,一代宗师,为我们又一次做了个“在场写作”的经典示范。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态文学创作也要扎根实践。对于生态诗歌的研究与创作者来说,要将身心融入大自然中去,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洪流中,这样的天地对话、山水对话水乳交融,文学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会得到很好的处理,自然会讲好我们的生态故事。
写生态诗歌,诗人应融入天地,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和在场者,观察、记录眼与脑,身与心的体悟和心悟,物我皆自然。要抱着理想主义的热情、理性,时刻敏锐地发现、分析、评判眼眸中的所见,用犀利的观察和写作,来释放其体悟和心悟,来作为时代的文化印记。
有此自然与文化的碰撞、杂糅、融合,诗境、意境、心境,于开阔的视野里,就会更具澄明的文化意象。
责编:陈龙
一审:陈龙
二审:喻志科
三审:熊佳斌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