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3-07-11 10:01:24
科教新报全媒体记者 王燕
暑假前夕,桃江县石牛江镇芙蓉学校(原石牛江镇中学)校长文殿军收到了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字迹工整地写着:“亲爱的文校长,谢谢您,在学校配置图书角、图书馆,让我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翻看自己喜欢的书籍,还让我有机会在《同学少年》上发表文章。”署名是初二年级学生胡喜龙。
▲校刊《同学少年》
胡喜龙口中的校刊《同学少年》创办于2005年,每年出两期,一期不落,是桃江县创办最早的校园文学杂志之一。至今已有18年刊龄的它,吸引了学校文学爱好者向其投稿,目前已刊发三千余篇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帮助了一批批学子实现了文学梦,也见证了学校从老破残旧到“书香满园”的发展历程。
书香是乡村孩子梦开始的地方
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桃江县石牛江镇芙蓉学校何以跻身桃江县域优质学校行列?文殿军总结说,其核心秘诀是“我们把‘阅读写作’与学校的育人目标‘人人是优生,个个求发展’相结合,这是推动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力量”。
在学校大力“建设书香校园”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文殿军虽是物理教师出身,但对阅读和书香校园建设超乎寻常地重视。对此,他深情地说:“阅读是孩子追梦旅途中的重要导航。我们内陆地区的乡村孩子,从书本中可以得知大海的辽阔、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我希望,无论山多高、海多远,孩子们打开书时,广阔世界就在眼前。”
那么,学校为什么要办阅读社团、坚持编辑校刊?文殿军认为,从学校管理层面,它是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是书香校园特色建设的核心载体,有助于提升学校软实力,“此外,文学社校刊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和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校长与文学社的学生进行阅读分享
《同学少年》作为文学类校园刊物,是全校师生文学创作的主阵地,文殿军表示:“我们都知道阅读能开阔学生视野,但如果将阅读之后的思考转化为文字,这一本本校刊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还会成为芙蓉学子的青春记忆之源。”
要办好一个文学社团、一本校刊,懂文学、爱文学、会写文学作品的专业指导教师是必不可少的。
“阅读课、写作课进了课表,我在覆盖率达100%的课堂发现,学校喜爱阅读的学生很多,而喜欢阅读的孩子大多喜欢写点东西。”“同学少年”文学社、校刊的负责人傅梦颜告诉记者,“学生报名文学社的首要条件是爱读、爱写,目前正式社员有50多人,主要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
为了进一步鼓励学生,近年来,学校还在每年元旦节,对校刊中的“优秀作品”和“优秀小作者”进行表彰。《同学少年》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傅梦颜也乐见学生加入社团并踊跃投稿。“文学社的成员必须提高阅读能力”“文学不单是作文,更不是写作补习班或提高班”……每年秋季学期便是文学社的招新季,傅梦颜会以“阅读与写作”为主题对新社员上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阅读、写作和文学社之间的关系。
“我记得有一个社员为了写好文学作品,专题研究了鲁迅的书籍、作品。在这个层面来说,文学社、校刊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内动力,强化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自主成长。”文殿军回忆道。在校刊的选登作品方面,学校严格把关,要求入选作品真诚表达,言之有物,能体现个人阅读能力、折射思辨能力,耐读耐品。近年来,文学社的育人效果、校刊的质量得到了县内不少师生的好评,“同学少年”文学社多次荣获县优秀文学社称号,去年“同学少年”文学社获得了“桃江县课后服务优秀社团”称号。
初二年级学生胡思婷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她已经连续三个学期在校刊上发表作品。今年,她在校刊上发表的优秀作品《这盛世如你所愿》,还被省级期刊《放学后》杂志选登,她自豪地表示:“校刊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同学少年》带动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促进了学生对文学学习不同程度兴趣上的提高,营造出了具有浓厚文学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读与写”中找到力量、排解忧愁
阅读课程是学校书香校园深度发展、走向学科的重大行动。该校以班主任、语文教师和文学社成员为主体,以校刊为载体,引领全校开设“阅读课堂”“专业文学写作课堂”,并建立长效阅读、常态活动、评价机制,从而让更多学生走进书香世界。
今年5月,《同学少年》以“温暖的时刻”为题,向全校学生征稿。林蓉蓉老师班上的学生胡诺涵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无私、深沉、坚强的母亲。在同学互评、互改的过程中,同桌胡思婷对此文章赞赏有加,写下了近400字的评语。最终,这篇文章和评语都被校刊收录。
▲沉浸在书的海洋
“书和文字能让人找到一种力量。你现在读的每一本书,思考写下的每一段文字都是有用的——不在现在,就在未来的某刻。”林蓉蓉所教的两个班共有87名学生,其中有20多名学生的作品上过校刊。
“林老师,你当年是如何处理‘生地会考焦虑症’的?”“与父母沟通不畅,怎么办?”“在写作中,你也有过无从下笔的时候吗”……面对初中学生遇到的困惑和迷茫,林蓉蓉时常以书为媒,与学生分享自己年少时的经历。6月的一堂阅读课上,她与学生讲述了自己在遭遇一次重大挫折后,向书本寻求慰籍的故事:“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后,我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它对我少年时代影响很深。今天,我把它推荐给同学们。”
“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对的诱惑很多,所以我们更需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给学生营造安静思考的空间,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他们一生的爱好。”文殿军介绍,十年前,针对学校留守儿童居多的现状,学校开设了“日省”写作课,如今,“日省”音乐一响,孩子们就整理书籍,习惯性地拿出“日省”手册,将一天的情绪写下来,“如果说,学习通过阅读进行,而真正的思考往往是通过写作进行——种种情绪经过文字表达,能把‘怨和愁’转为对现实的沉思、自我的反思。”
初三学生刘佳峰(化名)在“日省”中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的自卑源于我需要父母时,他们不在身边。今天,我看到诗人刘泽安对“留守”进行了诠释:“留守没什么可悲,这只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片树叶,一滴水珠。树叶上有你们的嫩绿,水珠中有你们的亮光,在留守岁月中把握住自己,在思念中努力地学习,收割丰收的秋天,在劳动中锻炼其筋骨,是一份难得的生活的赐予。”我突然释怀了,我不应该沉溺下去,我应该把人生的这种忧愁和苦难变成砥砺意志的武器与奋发向上的力量。
▲学生经典诵读
18年光阴,一本校刊见证了书香气质涵养着一代代石牛江镇芙蓉学子,并在新时期焕发出璀璨光芒。该校2017届185班学生付旭鹏,每学期都有作品登上校刊,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小作者”。现在已成为大学生的他,是校融媒体中心骨干,在国家级媒体发稿6篇,校级新媒体发表作品20余篇,还获评2022年度大学“十佳编辑”。不久前,他给母校的学弟学妹写来了寄语:“《同学少年》让我爱上了写作;辅导老师的悉心指导,使我的写作和思辨能力得以突破。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这是很好的资源和平台,希望学弟学妹们也能把握机会,在文学社获得锻炼和提升!”
守护一朵花开,深耕一方热土,静待一片花海。文殿军说:“未来,我会继续在孩子心间种下一颗颗‘好好读,慢慢写,深深思’的火苗,也许有的会熄灭,但说不定有几颗会在不经意间燃烧起来。”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