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筑牢民生底线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少——救助帮扶在身边 点滴服务暖心间

王铭   中国社会报   2023-07-04 16:04:01

  作为基本民生保障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一头连着民生民心,一头系着社会稳定。党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近两年来,湖南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构建主动发现机制,发展“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凝聚社会救助合力,为实现群众“好日子”筑牢坚实民生底线。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社会救助兜底夯基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湖南省民政厅副厅长陈慈英表示,湖南将扎实做好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针对性地把基本民生政策措施压紧压实、抓细抓好,通过高质量的社会救助让困难群众幸福感真真看得见、实实摸得着。

  政策兜好底 生活有底气

  慈利县江垭镇毕家坪村的小鄢一家,以前生活一直不太宽裕。妻子患有智力残疾,母亲年事已高,加上两个孩子正上小学需要照顾,小鄢靠就近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2021年9月,患有高血压的他不幸引发脑部出血,致肢体二级残疾,让这个家庭的日子变得更难了。

  村里的民政专干第一时间将这个情况反映到了镇民政所。经过一系列认定流程后,县民政局为其发放了1900元的临时救助金,并及时将他们一家纳入低保。同时,协助小鄢及妻子申请了残疾人两项补贴,为两个孩子申请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补贴,让他们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小鄢很有信心地说:“有政策兜底,日子过得有底气,等孩子们长大后,我们家一定会越来越好。”

  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让困难群众有了生活信心。据湖南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陈本文介绍,全省严格落实精准救助主动发现机制,聚焦防返贫监测人口、重病重残人员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等重点对象,通过部门协同、政策衔接、线上线下联动,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扶尽扶。同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对15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10条帮扶举措,坚决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有效防止了规模性返贫致贫。

  2022年,湖南在将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人口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范围的同时,积极推动低保扩围增效,认定低保边缘家庭近9.48万户、30.37万多人,将其中近9.73万人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不断提升覆盖面和可及性,加大因疫、因灾和失业困难群众救助,为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发放一次性补贴4.65亿元,为困难群众发放物价补贴1.01亿元,进一步兜住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救助更及时 办事更便捷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共同富裕路上的绊脚石。回应这类急难愁盼问题,必须提高社会救助的时效性。今年年初,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民政局通过线上比对发现,渠阳镇十里村村民付某突发脑梗入院治疗后,家里医疗支出一下多了起来。妻子几年前不幸去世后,付某独自抚养孩子,看着一张张交费单子,他既着急又无奈。很快,当地民政部门就派人上门了解情况,启动“救急难”机制,将其一家及时纳入低保与后续帮扶范围,让他的心稳了下来。

  实行“核进来+核出去”双向预警,湖南逐步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近两年来,通过优化和完善社会救助服务流程,依托人脸识别、数字签名等技术手段,开发“湖南民政社会救助掌上办服务”小程序,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高效、贴心的救助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政策执行的精准度。

  长沙市建立并运行“三大机制”,确保社会救助响应及时、服务高效。通过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对大病大额支出动态监测预警,对筛查出的可能符合重病重残“单人户”低保、支出型贫困救助条件的对象给予相应救助帮扶。通过建立低收入家庭帮扶机制,对包含非长沙户籍在内的低收入人口进行急难、医疗、住房、就业和基本生活“五帮扶”,有针对性地为特殊困难群众提升综合支持力度。通过健全基层经办机制,将低保、小额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事项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用“减证举措”实现审批服务便民化。

  资兴市打造“智慧救助+温情服务”品牌,申请对象用智能手机通过“网上办”“掌上办”智能服务平台,足不出户即可申请社会救助。益阳市资阳区升级社会救助智能监管系统,实现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线上领证,用“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

  据了解,湖南省民政厅今年将以应用场景创新为驱动,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新增市县对象录入、监测指标修正、错误信息标识等功能,全面提升困难群众主动发现能力,为分层分类做好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需求把得准 帮扶可持续

  民生无小事,事事关民心。湖南各地充分对接困难群众服务需求,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因人施策,以“优”解“忧”,让救助帮扶更加贴心、更可持续。

  去年7月,家住湘潭市雨湖区云塘街道杉树巷社区的低保户侯某,因病致肢体一级残疾,被纳入特困供养范围。考虑到其子患有精神疾病缺乏照护能力,街道民政所将侯某送到了养老机构进行集中供养。侯某因病陷入困境后,云塘街道发挥“人大代表+社区+社会资源+志愿者”等多方联动作用,不仅上门疏导父子俩的情绪,还送去生活物资和慰问金,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侯某是雨湖区社会救助制度综合改革的受益者之一。该区在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乡镇(街道)党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专业机构+社工(志愿者)+家庭医生”六位一体联动服务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救助信息平台收集困难群众救助需求,向各职能部门精准派单,近两年来服务困难群众4万余人次。还引入10多家专业社工机构开展点对点精准救助服务,加强与慈善救助机构衔接,带动爱心企业参与,链接公益服务项目75个,筹集社会资金和物资价值1000多万元,让救助帮扶就在群众身边。

  救助帮扶,贵在精准,要在实用,重在可持续。隆回县把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纳入社会救助“一盘棋”,对全县5228名特困人员进行评估,根据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三种类型,制定不同类别人员服务内容及标准。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打造了一支以护理人员为核心,社工和志愿者为主体,村级保洁员、护林员、光伏发电管理员等扶贫公益性岗位人员为补充的护理队伍,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助洁、助餐、助购、助医、助安、助乐”等暖心服务。

  江华瑶族自治县打造“民政110”,创新实施“社工+”模式,采购20台电动摩托车发放到各乡镇社工站,为社工入户调查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同时,开通24小时救助热线,群众陈述家庭困难现状后,由“民政110”队伍及时提供救助政策咨询引导,确保低收入群体求助有门、帮扶及时。

  高质量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低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的兜底性制度安排。湖南把民生冷暖挂在心头,持续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用更多实招硬招做好困难群众的紧迫事、暖心事,让他们更有信心、有条件追求美好生活,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少。

责编:杨鸿雁

一审:潘文秀

二审:詹娉俏

三审:熊佳斌

来源:中国社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