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北极|西伯利亚:孕育有尊严的候鸟生命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6-28 12:15:43

余艳

白鹤在北极圈的繁殖地,是茫茫无际的西伯利亚无人区,也是白鹤在雅库特的保护区。周海翔、周自然加摄影记者小袁,都背着20多公斤重的摄影装备、防潮垫、睡袋。我是最轻松的,带上大脑、电脑,带上本和笔,以及几天的补给,就开始野外观鸟体验。

雅库特幅员辽阔,而白鹤的繁殖地位于其北部靠近北冰洋的苔原地带。科考队一行6人先乘小飞机抵达北极圈内的季克西小镇,第二天搭乘苔原冰雪装甲车,在没有路的苔原地艰难行进,30公里走了三个多小时,才抵达连着北冰洋的季克西湾保护区的一个宿营地。俄方科考向导巴维尔、瓦列里千叮咛万嘱咐:无人区有攻击人的大野兽棕熊,有防不胜防的毒蛇……保护自己是第一要务。

孵化过程拍到鸟蛋众人欢呼起来

夏季的北极圈有极昼,只能靠温度来判断是白天还是夜晚。清晨(北京时间)出去穿的是防寒服,中午热到大汗淋漓只想穿短袖。而西伯利亚的风,刮起来很是狂野刺骨,头发打在脸上,鞭抽一般生疼。即使终于盼来了无风的天,面对极大的温差,啃食用锯刀才能锯开的面包,也是常事。

周海翔说这次不指望看到白鹤筑巢,但能看到其他鸟类孵化也是一样的。他毕竟是老生态专家,野外经验丰富。同坐在装甲车里,他那双鹰眼始终盯着茫茫苔原。

“有了!”周海翔从座位上一蹦起来,同时叫停司机。他发现了一对正在孵蛋的大白鸟——北极鸥。作为生态摄影师,亲自记录孵化过程是他梦寐以求的。

△在巢穴上的北极鸥。图/潇湘晨报记者袁召辉

可苔原上的鸟儿筑巢,几乎都在湖中心的小岛上,防北极狐、躲黑棕熊,聪明的鸟,把不会游泳的强势动物隔在水外。

眼前,蓝宝石般的小湖泊点缀在苔原上,真的美极了!可两只北极鸥却慌了,它们见过想入侵它们领地的各种动物,但两个高大的人涉水靠近,它们也许从未对付过。它们毛都竖起来了,如临大敌。

巴维尔自告奋勇当侦察兵探路,穿着水裤的他,还拿了一根棍子。周海翔只穿了一双过膝长筒靴,但眼前的冰水可挡不住他,他还是坚定向鸟巢走去,苔原上留下他义无反顾的身影。

可敬的还有那一对北极鸥,它们无奈只能起飞,却在巢顶一圈圈盘旋,还不停地鸣叫。叫声凄厉、愤怒,那是它们捍卫家园、护巢护幼的力量!

我真想对这俩北极鸥说:放心,我们不会侵犯你们的家园,更不会伤害你们的宝宝,不会!

看着周海翔一步步靠近,那一对北极鸥呼朋唤友招呼群鸟围攻。好在,在它们还没来得及“下手”时,周海翔就已完成靠近鸟巢、观察拍摄、迅速返回这一系列动作。相机带回照片,上面是有鹅蛋大、带着浅褐色花纹的蛋。

“哦——”我们一行人都在苔原的旷野上欢呼起来。“嘘——,不能再打扰它们。”周海翔低声说,“看看它俩,吃了我们的心都有,可我连鸟蛋都没碰一下。快,撤……”

没拍到白鹤,想起好友的经历

周海翔的北极之行是如何收获的,我们都太清楚。处于极昼之下,他跟鸟一样,几乎没睡过,不是追着鸟儿在苔原上跑,就是驾着机器在湖边上守。苔原上的风如鞭抽,他脚下的鞋扎在冰层上没离开过。听到鸟叫,他总是放下碗勺拔腿就跑,拍到新鸟时,就笑得跟孩子一样。

这天,周海翔拍到了流苏鹬,用电脑展示:“看它贵妇人头,贵在它头上这毛发。风吹着,发型每刻一变,这造型,连理发师都甘拜下风。它迁徙到中国,我见过,却因太远没拍到,这回总算撞进我的镜头咯!”另一对黑腹滨鹬也让他兴奋……北极之行,他拍有30种鸟!

△北极苔原上的流苏鹬。图/潇湘晨报记者袁召辉

可我知道,没拍到白鹤,没见到白鹤新巢,他内心如惦念失联两年的“419”和“枪生”一样,总归有些失落。那是他的“孩子”,他虽然嘴上不说,但在暗自揪心!

突然,我想到好朋友、江西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负责人周海燕,她告诉过我,白鹤一巢会产两枚蛋,孵化期间,夫妻俩分工明确,轮流孵蛋,精诚团结,随时准备对付外来入侵敌。2019年的此时此地,她也匍匐在苔原上,守着一对白鹤孵化……

不能没有白鹤这一笔!我突然想。出营地,我就打电话给周海燕,听她说在北极圈遇到的“阳阳、星星”(即将被孵化的白鹤蛋)的故事。失去“白鹤孩子”,他们是一样的痛!

就这样,她在万里之遥的鄱阳湖,我在极昼之下的北极圈内,这通半小时的电话,将我们连接在了一起。

失去白鹤孩子到底有多痛

失去白鹤孩子有多痛?万里之遥的鄱阳湖,江西南昌五星白鹤保护小区负责人周海燕给了我半小时,讲得如泣如诉。

△江西五星白鹤小镇的白鹤。图/潇湘晨报记者袁召辉

6月中旬的苔原,我是把自己“囚禁”在帐篷里。为了鹤们不把我当入侵之敌,我先将帐篷精心改装。长、宽、高分别为1.2米、1.2米和1.5米,这对于身高1.7米的我来说,两周时间待在里面吃喝拉撒拍,无疑是苦刑!

每天多少次,起身拍白鹤,坐下时膝盖就湿了。就在闷热的中午穿上水裤,跪着拍。可是,跪在水里没半小时,屁股和膝盖就被冻麻了。还根本无法睡觉,太困了就坐椅子上眯一会儿。再不行,将自己一双手腕扎好锁扣,锁挂在帐篷上勉强睡会儿,得保存体力……

揪着一颗心,我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可在孵蛋中的白鹤,警惕性极高。为了避免惊扰它们,我每天以100多米的“龟速”,悄悄向前推进。

在北极圈的22天,我和团队成员克服了平日里难以想象的困难。得空时我想:两只白鹤宝宝就要出生,给它们起个名字吧——一个叫阳阳,鄱阳湖的阳;一个叫星星,五星藕田的星。但愿它俩身上有点印记,等它们回到鄱阳湖,我能认出它们……

这是第三天晚上,一场大雾袭来,我一口气前移了一大段距离,离白鹤巢只有150米了。抓住这难得的时机,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视频。这其中很多都是国内外研究者前所未见的场景:雌鹤和雄鹤轮流孵化鹤宝宝,一个坚守孵化,一个警戒之余附近觅食;鸥鸟结伴骚扰白鹤,“夫妻”俩奋起还击,保护领地,呵护双卵……

拍久了,我在帐篷中站立着睡去。突然,对讲机里传来的一阵急促的呼叫声惊醒了我。“海燕,你一定要保持冷静。刚才有一只棕熊,就在你帐篷外面!”这是在后方接应的俄罗斯专家的声音。

透过帐篷一看,果然发现一只大约150公斤重的幼年棕熊正在远去,我当即一身冷汗。原来,这只熊在帐篷外溜达,好奇地用熊掌去拨弄帐篷上的设备。这一幕幸好被俄专家及时发现,他用对讲机发出警报,误打误撞把这“熊孩子”吓得落荒而逃。

危险至极,恐怖至极!为白鹤,我在挑战生命极限!

就这样,在闷热与冰凉交替的帐篷里,我待了90个小时,焦急地等待那对白鹤夫妻归巢。可是,它们只在黄昏飞来巢穴上空盘旋一阵。“咕嘎,咕咕嘎——”那凄厉的叫声,不对!这叫声透着痛苦与绝望!它俩不降落,一定是巢穴里出了问题。还有它们再也没有回来——白鹤宝宝危险!我们决定冒险接近白鹤巢穴。

走近巢穴一看,白鹤巢里空无一物。“这里,快看!”同队科考人员在喊。天啦,这是怎样的惨景?!两堆带血的蛋壳碎片瘫在附近的草地上!

心寒至极!触目惊心!原来,那只棕熊幼崽惊飞了白鹤。而不远处等待已久的贼鸥们趁机偷袭,将这两只眼看就要孵化成功的白鹤蛋,吃掉了!

可怜的阳阳、星星……

候鸟,也是父母所生所爱

在北极之行的每一天,周海翔教授有空就跟我们讲动植物。放下周海燕电话的那天,心情沉重,正碰上周海翔讲白鹤。我知道,他又惦记俩失联的“孩子”了。

人类的活动导致气候极端,北极冰盖加速融化。白鹤从中国回到西伯利亚繁殖地,要么面对白雪皑皑无法找到曾经的巢穴,要么融冰迅速导致水位上升,冲走了白鹤原来的家。旧巢已被冬季的寒风摧毁,成年的白鹤夫妇需要重新开始营巢。加上别的鹤类,如沙丘鹤以数量多的优势,强占白鹤的领地,筑巢也是艰难的。

哟,分别身处两地的周海翔和周海燕怎么讲到一块了:

周海燕:巢穴,白鹤精心建起的家,它们含辛茹苦衔来的树枝做底,上面厚厚地铺上柔柔软软的细草……可想而知,白鹤的希望,像冰冷的巢穴温暖不再,取而代之是苔原上的寒风,透心的凉……破碎的蛋壳把满怀希望的我们的心、更是白鹤们的心,一起击碎了!再联想到可恨的捕鸟杀鹤、贪吃野味、赚黑心钱的人,真该把他们“流放”到这里,让他们揪心体会,一对父母艰辛育儿又丧失殆尽的棰心痛苦!

周海翔:和食材丰富的鄱阳湖、洞庭湖“富足餐厅”不同,北极圈里虽然没有人类威胁,但白鹤觅食却要艰辛很多,不但同类之间要竞争,还要和各种禽类甚至棕熊、北极狐等斗智斗勇,争夺宝贵的生存空间。正因为如此,当地保护区,平均每38平方公里才有一对白鹤筑巢繁殖,给考察者观测带来巨大的挑战,也给白鹤繁殖随时带来威胁,白鹤生命延续很艰难啊!

周海燕:对于白鹤夫妻,让鹤宝诞生,那是一刻都不能懈怠的拼搏;让鹤宝能飞,必须边保护边喂养,边狠心催促边一旁呵护;在长途迁徙中,更是要化解更多艰辛,方能带回一只小鹤。人们啊,必须保护候鸟,它们都是父母所生所爱!都是历经艰辛才得以成长!都是跟我们人类一样——有尊严的生命!

周海翔:6月6日,与季克西生态博物馆负责人亚历山大交流时说,与贵馆玛莎专家合作有进一步的想法。繁殖地、越冬地候鸟行为观察、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起探讨。我希望在电脑前就能看到它们的移动数据。力争在20公里内就可以捕捉到它们的动态信息。

明年想开始探索。4月份之前要把设备到位,中俄携手同行,我们双方精诚合作,应该能攻克这个世界级的——保护候鸟难关!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