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1 16:57:2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21日讯(通讯员 唐家兴)6月20日,记者来到会同县沙溪乡玩洞村,看见四十五岁的王云生正在自己黄牛养殖基地忙碌着,在一排偌大的牛棚里,几十头健壮的黄牛正悠然地吃着草料。为了让黄牛成长得更加茁壮,在喂完草料后,王云生又割开了一袋精饲料,细心地将牛再喂了一遍,喂完后还亲切地抚摸了一下那头长得最壮的黄牛。
“这头牛刚来的时候只有五百斤,养了一年现在已经一千六百斤了,长得真快呀!”王云生乐呵呵地说道。
王云生年轻时便外出打拼,到了四十多岁时已经在重庆某家公司聘任经理,手里还管着项目,人生可谓“春风得意”,但年近半百的他还是希望能够自己创一回业。
“打了半辈子工,我想自己也当回老板。”王云生打趣地说道。
当时王云生在公司管理粮食项目,与中储粮“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发现我们国家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牛肉。经过思考他得出了一个结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高,对吃的东西越来越讲究,像“牛排”“牛肉火锅”以前看起来属于“高档消费”的食品,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了“寻常食品”,导致牛肉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王云生的脑子里萌生了“去养牛”的想法。正好他的一个亲戚就在当地从事养牛行业,于是他便跑去跟这位亲戚“取经”。
在亲戚那里,王云生不仅初步学习了养牛的技术,而且还得知了家乡产业发展正旺,政府十分鼓励乡亲们回乡创业,而家乡会同县生态环境优良,是一方“养牛宝地”,于是他下定决心,从“打工人”摇身变成了“牛老板”,回到家乡建起了自己的养牛场。
创业要摸着石头过河,这点王云生心里很清楚,鉴于肉牛养殖成本很高,他打算先进行小规模养殖,再慢慢扩大养殖规模。即便如此,他在资金方面还是犯了难。当时买进一头育肥牛需要花费一万多元,就算只买十几头那也是十几万,加上建设养牛棚和养牛的成本,王云生感觉“腰包”一下被掏空,好在当时银行的创业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通过银行贷款,政府帮忙贴息,让王云生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解决了资金问题后,“好事”也接踵而至。沙溪乡镇府得知王云生要创业养牛,不仅安排了农技站的专业人员亲自上门,给他进行养殖技术方面的指导,还给他提供免费的疫苗和消毒药品。最让他感动的是,乡镇府给他专门修建了一条从养牛场通到村里的水泥路,为他解决了肉牛的运输问题。
“你回家乡‘挖宝’,政府得帮你把铲子磨亮!等到挖出了‘宝贝’,别忘了带着乡亲们一起来挖!”这虽然是乡镇领导的一句玩笑之语,但也包含着大伙对他养牛成果的期待。
2021年,王云生购买了十三头育肥牛,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养牛生涯”。此后,王云生几乎整天待在牛棚里,弄草料、喂牛、清理牛粪、给牛舍消毒……虽然辛苦,但看着自己的牛茁壮成长,王云生感到十分欣慰。第二年,王云生养的黄牛相继出栏,而且很快便销售了出去,于是王云生又购进了14只,后来又增加了23只……就这样,王云生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养殖规模。
养的牛多了,需要的草饲料也大量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云生决定开启种养结合的模式。他承包了周围十亩农田用来种植牧草,并从网上购买了上好的牧草种子。很快他便发现,不管他如何频繁地打理田地,牧草生长的速度就是赶不上野草,成活率很低。乡镇农技人员向他建议,可以通过移栽的方式提高牧草的成活率,于是他学习了相关技术,终于让牧草在田里茂盛地成长起来。
王云生牛棚里的“哞”声越来越大,仿佛一首越吹越响的“致富曲”。今年,他又“挖”了两座新的黄养殖基地和一座母牛繁殖基地,打算将养殖规模扩大到一百头以上,并还打算进行品种改良。
“我们本地的黄牛,肉质好、口味香醇,缺点就是生长周期较长。而乳牛个子大,生产快,我希望能够结合这两种牛的优势,研制出肉质好、生长快的新品种。”王云生说道。
通过养殖黄牛,王云生去年收入颇丰,他“牛大王”的名声也渐渐在周边传播开来,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养牛的经验。王云生不仅耐心细致地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还专门组建了群聊来分享自己的养牛“日常”。
“去年我到新晃县参观他们的黄牛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感到十分羡慕。其实我们村,包括周边村养牛的村民都挺多的,但大都是各自放养,没有成规模地养殖。我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养牛经历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以点带面,把我们家乡的养牛产业带起来,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王云生期待道。
王云生告诉记者,他现在联系的很多养牛户都已经表达了要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意向,接下来,他希望能够在当地成立养牛协会,大家互相学习,互帮互助,一起“挖呀挖”走向养牛的“致富路”。
责编:许诺
一审:张艺叶
二审:黄会军
三审:杨锐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