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丨端阳时节说端阳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6-21 16:26:42

文/唐茜  

岁岁端阳,今又端阳。

端阳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样,是我国千载传承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站在湘水之滨,与历史对话,追溯端阳因何而起,始自何年,又因何而流变至今……

古汉语中,端是开头、初始的意思。故“端五”也称“初五”。根据干支历推算,五月恰是“午月”,而午时又是“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这本书也是我们现在考查、探讨、了解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依据,书中提到的“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粽子也是这个时候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流传甚广的是“历史人物纪念”说。

一说是纪念越王勾践: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关押在吴国为奴,为骗取信任,对吴王百般逢迎,不断进献财宝、美女,甚至忍辱为吴王尝粪便,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当年五月初五,便成立水师,由范蠡总管,在湘湖加紧操练,一时战鼓齐鸣,战船竞发,非常壮观。越地为纪念勾践这种卧薪尝胆、最终复国的精神,自发赛龙舟以纪念。《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

一说是纪念伍子胥:勾践回国后,任文种以治国,范蠡以治军,发奋图强。吴国大臣伍子胥深感越国对吴国的威胁越来越大,多次劝告吴王,吴王不但不听,反而于五月初五这一天,赐剑令他自尽,还命人用皮革包裹他的尸体抛入钱塘江。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死前对他的舍人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因此,相传端午节这一天,是为纪念伍子胥而设的。

一说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会稽上虞人,相传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哀哭,期盼能找到父亲的尸体。过了十七天,仍然没有找到,便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寻找父亲,五天后曹娥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当地百姓、官员都认为是曹娥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处兴建曹娥庙,把曹娥居住的地方改为曹娥镇,把曹娥所投之江命名为曹娥江,也将五月初五这一天作为曹娥的纪念日。

一说是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作《怀沙》之赋后,怀石投汨罗江而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悲壮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万分,纷纷到汨罗江畔凭吊屈原。渔夫们划着船,往来江上打捞。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生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便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大概就是我们今日粽子的原始形态。再后来,逐渐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众多的说法中,纪念屈原一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认可度最高。但在这些历史人物之前,端午的习俗民间早就有了。上古吴越先民因为对龙的崇拜与信仰,以“龙”为图腾,每年仲夏端午,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从《易经》的角度看,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的位置,既“得中”,又“得正”,是大吉大利的征象。此日祭龙神,刻龙于舟上,来回往返,既周全了仪式,又方便了百姓,于教化中平添了许多趣味性。后来逐渐演变,除了赛龙舟、吃粽子,还形成了插“五端”以辟不祥、吃“五黄”解毒制煞、吃“五毒饼”辟“五毒”、系“五彩丝线”、佩戴香袋香囊等习俗。一地有一地之风俗,不同地方,即算是端阳,在大同之外,也有很多小异。如同样的包粽子,南方的馅多为豆沙、鲜肉、蛋黄,北方的馅多为红枣、蜜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日,我们过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看似仪式古老,但正是这些古老的仪式,让我们有机会进入几千年尘封的岁月,对话古人,探寻文化的源头,加固民族的精神认同;也正是这几千年历史创造和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伟大的民族能以卓尔不群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系湘潭子敬学校教师)

责编:胡孟婷

一审:蒋睿

二审:肖洋桂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