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旅的新尝试 城市电影的新探索 ——《长沙夜生活》讨论会综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6-19 18:05:21

肖洋、王东、刘郁琪整理

电影《长沙夜生活》由张冀编剧并执导,尹昉、张婧仪等主演,张艺兴特别出演,周冬雨、王栎鑫友情出演。讲述发生在长沙的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夜晚,一群命运不同的人相遇与和解的故事。6月4日下午,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组织理事观看了电影《长沙夜生活》,并举行了映后讨论会,省电影评论协会主席谢子元主持。会上,与会人员从创作内容、类型探索等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热议。

一、电影生产与城市文旅

讨论会开始前,省电影评论协会主席谢子元表示自己已经看过三遍该电影了,从初看的惊艳到再看的打动、三看的沉思,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他特别击赏编剧的台词语言功力、讲述故事与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而对片名则表达了不满,不是因为“长沙”的票房号召力不足,而是因为“生活”太缺乏张力,给人纪录片的感觉。他认为,这部影片可能像潇影历史上的《那山那人那狗》一样成为经典,但接近它有一定门槛,接受它需要时间。与会人员也大都表明已不止一次观看过这部电影,纷纷要表达观点。

首次观看《长沙夜生活》的省电影评论协会副主席刘绍峰认为,电影整体是不错的,有四个比较突出的点:镜头拍得好,充分展示了长沙现代都市的发展进步和城市风貌;故事讲得好,通过层层铺垫,把生活的琐事从一开始的一盘散珠串成一个大故事;彩蛋用得好,用采访的方式,讲述真正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的故事;方言说得妙,长沙话的引用对推动城市塑造类型的电影提供创作生长的动力,但具有地域局限性,需要慢慢推广。

长沙在近几年一度成为全国的热门旅游城市之一,《长沙夜生活》虽然只是一部讲述长沙生活的故事片,但对长沙城市的旅游发展也带来了一定影响。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科研处副处长伍益中从长沙文化自信和文旅+电影的双向奔赴两个角度谈了看法。以长沙城市为视角,从城市文化中汲取能量,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特色,讲好长沙故事、湖南文化自信的实践。用比较传统化的表达,宣扬了长沙的地域文化,也讲述了一个平凡而又精彩的故事,开拓了电影+文旅的新业态。但电影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够正能量的情节。

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金融文坛》杂志社湖南办事处主任丁纯蓝则是结合自身实际,分享了身边的外地朋友在看过电影后,纷纷想来长沙看岳麓书院、吃臭豆腐、嗦粉等。从实际生活出发,表明电影产生的影响力可以带动长沙文旅的发展,所以,《长沙夜生活》是成功的。

接续电影产业带动地域文化发展的讨论,省电影评论协会秘书长、湖南广播电视台导演王东认为《长沙夜生活》是属于长沙人的自信,长沙城市的自信,对比其他城市电影,分析长沙不夜城现状,认为即便是长沙的宣传片,也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尝试。而影片最后四线交会,其背后唤起的情感共振显然超越了城市和地域。

二、都市烟火与艺术真实

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湖南理工学院讲师胡睿臻用“平静的夜色”“观念的摩擦”“在大排档团圆”来形容《长沙夜生活》。电影用一种俯视的角度把城市中一些人碰到的生活困境整合起来,稳定的画面,统一的色调,是平静的夜色;父子的矛盾,脱口秀的坚持,外地打工人对城市的思考,是观念的摩擦;四线平叙的故事,最终通过嗦一碗粉,在大排档团圆。但是,电影的对话太多,甚至借助画外音,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应该用镜头“说话”;长沙话味儿不正,甚至听出一股京片子的味道,当加分项开始减分时,不如折中采用湖南地区更广为传播的塑料普通话,反而更有记忆点。

长沙方言的运用也是这部电影被人吐槽最多的点之一,对此,省电影评论协会副主席,省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员、文艺评论组组长谢雨表明,长沙话的运用需要大众去认识它、接受它,这是一个勇敢的尝试,也是这部电影的价值点之一,而这部电影最大亮点是影片里那些着墨不多的平凡人物,用细节去刻画这些边缘角色,而演员们也用表演支撑起了这些角色,观众恰恰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共鸣点。

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小学教师高求忠也认可影片中对配角的细节刻画颇具匠心,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跳江这一情节,是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景为为克服心理障碍,从而得到治愈,也许何西西跳完江之后会后怕,但恰恰也是湖南人霸得蛮、敢作敢为精神的体现。

作为一部以城市为主角的电影,在人物的塑造上难免有些不足。省电影评论协会副秘书长肖亦翅首先肯定了影片的意图是不错的,但影片开口太大,线索太多,容量却有限,既没有突出主要人物的线索,也没有表现出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使得故事情节转换太快,缺乏合情合理的过程。

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院长龙泽巨肯定了影片对长沙夜景的描绘十分优美,但认为影片整体构思缺乏生活基础。就像跳江这个情节,电影里根本没有讲出何西西为什么可以为景为为跳江,铺垫不足,没有过程,就出现为一个认识不到一天的人做出如此危险的跳江行为,影片的说服力就要打折扣。

电影是一门充满想象的艺术,要把握好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度,并非一件易事。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冯资荣就认为,电影有两处败笔:一个是贸然横穿湘江大桥车流,一个是跳江,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一个无视交通规则,一个无视生命安全,这种给予观众刺激的方式是不可信也不可为的。

三、生活美学与反套路类型电影

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湖南师范大学教师刘库提到,当前中国高校学生的自杀率非常之高,而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是体现了一种生活美学——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跳江是这个影片中唯一波动较大的情节,表现景为为救赎了别人的同时也救赎了自己。另外,《长沙夜生活》至少代表了湖南电影三个创作生产上的转向:都市空间文化的追寻;在地化表达;商业性诉求。

有人认为,中国电影供给侧结构目标越来越聚集,越来越单一,对观众的召唤力也越来越具有压抑不住的工艺性。而《长沙夜生活》却是反套路的,反工业化的,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潇湘院线的曾静这样认为。作为参与过该影片宣发工作的一员,曾静从市场的角度讲述了《长沙夜生活》的意义。市场应该给予这类电影更多的包容性,没有更多导演去创造这些反市场、反类型的电影,未来的电影市场就会变得千篇一律。“真正的沟通不说话也可以,但必须真诚”,真诚的电影创作可以带来真诚的交流空间。

省电影评论协会理事、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刘郁琪从电影史的角度出发,对影片可能创造的电影历史给予了阐释。《长沙夜生活》将可能开辟出新的类型电影——城市电影。有三点处理得很好:地方性和普适性之间的问题,将地标性的符号和整个普适性的美学结合;烟火气和浪漫感之间的张力,一个代表烟火气的大排档,一个代表浪漫感的摩天轮;扁平化和纵深感的问题,用两个小时一个晚上,人物扩展到各个阶层。同时也指出,《长沙夜生活》是一部偏文艺类型的电影,却定下了一个商业化的目标,所以定位偏差也是导致票房不高的原因。

最后,省电影评论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主席,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刘开云做讨论会的总结。从片名、方言的运用、叙事节奏、笑点泪点、有效宣发、影评作用等对《长沙夜生活》的创作过程和宣发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指出电影是一门充满想象,又总存在遗憾的艺术,我们应该用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电影创作的探索。《长沙夜生活》最终以两千万的票房落下帷幕,除了引起争议的片名、电影桥段、长沙方言运用,还有被人诟病的宣发外,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长沙夜生活》将成为湖南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今后探索湖南商业化电影道路提供宝贵经验。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