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6-12 22:29:06
张勉效
宁乡龙塘罗带山,只因张浚张栻陵茔此地,嘉靖三年(1524),明世宗朱厚熜御封此山为“官山”。地以人重,山以人贵,寂在深山无人问的罗带山不但戴上了“官山”之桂冠,而且“官山”早在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就确定为湖湘文化的发源地。真是:龙塘有幸埋忠骨,官山理学启湖湘。
《宁乡书院志》075页载有玉山书院山长刘绍濂撰《鼎修玉山书院记》曰:“昔朱子闻南轩得衡山胡氏学,自闽来潭,踔数千里,留止两月,阐明秘妙。而五峰父子渊源程氏,晚慕宁灵峰之胜,筑书堂其下而讲学焉。南轩师事,实在其时,因得孔门论仁亲切之旨,而他日遂记于岳麓,以开示学者,朱子继而昌之。潇湘有洙泗风,宁实先焉矣”。这说的是胡氏父子理学理念源于程氏,胡宏晚年仰慕宁乡灵峰胜景而于此筑书堂讲学,南轩师从五峰,随后他于长沙岳麓书院传道开示学者。朱熹闻知,跋涉数千里,从福建到长沙求教论道二月之久,继而使岳麓书院更加昌盛。潇湘有洙泗风,宁实先焉矣。潇湘泛指湖湘大地;洙泗即洙水与泗水相邻之处,喻指孔子居住传教之地;风指风气,泛指孔门理学的传承。这话的意思是:湖湘大地的孔门儒家理学传承,宁乡才是最早的发源之地。
《宁乡书院志》014页又载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玉潭书院山长周在炽撰《玉谭书院志.序》云:“岳麓①以张朱讲学而著。张子家于宁。岳麓②之盛,宁实启之”。这句话应该这样诠释:岳麓①即岳麓书院;岳麓②指湖湘文化。译句为:岳麓书院因张栻朱熹讲学而名著天下,张子南轩居于宁乡,湖湘文化之盛,实际启端于宁乡。
《宁乡书院志》记载玉山书院山长刘绍濂撰《鼎修玉山书院记》,和玉谭书院山长周在炽撰《玉潭书院志.序》,都是围绕南轩而说事。刘绍濂说的是宁乡因有胡宏在灵峰筑书堂讲学,张栻恰逢其时而师从胡宏,之后于岳麓讲学,朱熹闻知便从福建跋涉数千里到岳麓书院求道讲学二月之久,才始得使岳麓书院开示的湖湘文化更加繁荣昌盛。湖湘大地的孔门儒家理学传承,宁乡才是最早的发源之地。而周在炽说的:岳麓书院因张栻朱熹讲学而名著天下,张子南轩居于宁乡,湖湘文化之盛,实际启端于宁乡。
周在炽所说的张子南轩居宁乡,到底居宁乡什么地方?笔者查阅了《张栻年谱》(王开琸、胡宗楙、(日)高畑常信著、邓洪波辑校)和《张栻集》(宋.张栻撰、邓洪波校点)。方知张栻长达七年之久,居于宁乡的官山“礼庐”(为父守孝尽礼而建的墓祠)。
张栻生于蜀,长于湘。八岁随父到长沙,此后定居长沙城南。卒后伴父茔葬于宁乡官山。其父张浚于宋隆兴二年(1164)病卒陵寝官山,“葬父后,栻居丧尽礼,筑礼庐于墓侧”,“乾道元年(1165)在礼庐,至乾道五年冬之官严州,是为五年。序胡子知言,则与同志讲习始于是年可知(《张栻年谱》)”。乾道二年丙戌(1166)冬十有一月,潭州重修岳麓书院成,公撰《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张栻年谱》)。乾道三年丁亥(1167)九月八日,朱公元晦访公于长沙。朱集《中和旧说序》云:“钦夫得衡山胡氏学,往问喜怒哀乐未发之旨。钦夫告余以所闻”(《张栻年谱》)。辛卯岁(1171),自都司罢归,秋冬行大江,舟中读旧说(孟子说),多不满意,从而删正之,其存者盖鲜矣。还抵故庐,又二载,始克缮写(《张栻集.孟子说原序》)。
上述记载,是笔者查阅《张栻年谱》与《张栻集》里记录张栻七年居官山墓祠时,为湖湘文化作出的四大贡献。现分述如下:
一、“乾道元年(1165)在礼庐,至乾道五年冬之官严州,是为五年。序胡子知言,则与同志讲习始于是年可知(《张栻年谱》)”。 这五年里是哪年为老师胡宏《知言》作序呢?《宋代湖南学研究.日.高畑常信著》第34页倒数第四行写到“张南轩《知言序》,高畑常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书馆调查四库全书本《知言》时发现四库全书本上记载有‘乾道四年(1168)三月丙寅,门人张栻序’”。张栻《知言序》在胡宏《知言》“论性特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阐述“诚成天下之性,性立天下之有,情效天下之动,心妙性情之德”的哲学思想,进而建构了“性本论”的哲学体系。这是胡宏张栻对宋明理学与中华文化的重大贡献。
二、“乾道二年丙戌(1166)冬十有一月,潭州重修岳麓书院成,公撰《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张栻年谱》)”。张栻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里提出“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的教育宗旨,进而才有岳麓书院,千年学府,弦歌不绝的湖湘文化后学传承之学统地。
三、乾道三年丁亥(1167)九月八日,朱公元晦访公于长沙。朱集《中和旧说序》云:“钦夫得衡山胡氏学,往问喜怒哀乐未发之旨。钦夫告余以所闻”(《张栻年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张朱会讲”。开启了中国学术讨论之先河,成就了岳麓书院理学争鸣、自由开讲的大本营学统地位。
四、辛卯岁(1171),自都司罢归,秋冬行大江,舟中读旧说(孟子说),多不满意,从而删正之,其存者盖鲜矣。还抵故庐,又二载,始克缮写(《张栻集.孟子说原序》)。张栻用二年的时间删正《孟子说》,是为学子示讲的教科书,系统地阐述“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主于性为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则异,而体则同”的理论体系。
260多年前,玉潭书院山长周在炽“张子家于宁,岳麓之盛,宁实启之”之话,说的是张栻居宁乡官山,湖湘文化之昌盛,实际启端于宁乡官山。所以说宁乡官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不是今时新说,而是古己定论。
作者简介:张勉效,1952年生,宁乡巷子口黄鹤村太阳冲人,现聘为宁乡政协文史调研员;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下载APP 报料
报料 关于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