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乡村振兴局赴浙江考察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6-12 11:04:39

为落实株洲市委、市政府加强学习调研的要求,2月下旬,株洲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华章带队,一行9人赴浙江先后考察杭州市淳安县、桐庐县,湖州市安吉县等地,对当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考察地区基本情况

杭州市淳安县。该县位于浙江省西部,千岛湖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辖区的下姜村,原来是出名的贫困村。近年来,下姜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以乡村旅游产业为支柱,规模效益农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集群,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和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杭州市桐庐县。该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富春江山水世界闻名。近年来,桐庐县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培育和发展“古村落+文创”“古村落+艺术”“古村落+特色民宿”等新业态,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村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目前,桐庐已建有(含在建)11个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

湖州市安吉县。该县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几何中心,与上海、南京和杭州、湖州等城市分别构成3小时和1小时交通圈。十多年来,安吉县在“两山”理念指引下,大念“山水经”,关停矿山,关闭工厂,修复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旧貌换新颜。

主要经验做法

党建引领基础好。在浙江各地,都注重将党建贯穿乡村振兴工作的全过程。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塑造“四种人”(发展带头人、新风示范人、和谐引领人、群众贴心人)党建品牌,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州市上墅乡刘家塘村推行村党委联系党小组带领发展村户经济、党小组联系党员带班参与乡村治理、党员联系群众带头倡导文明乡风的“三联三带”活动,受到中央领导赞扬。

规划先行标准高。各考察点所在县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比如杭州市桐庐县石舍村的“非遗石舍”、淳安县严家村的“未来乡村”“渔事文化”都给考察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规划设计上,以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龙头,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在规划执行上,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所到之处,没有发现私搭乱建行为,很少有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产业融合业态新。所到村庄在业态发展上都力求创新求异,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原则,突出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的结合,精心打造多元新业态综合体,实现了三产的有机融合。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成立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打造“群众观教育培训基地、彩色农业观光体验基地、旅游休闲清凉度假基地、传统手工艺品加工基地”,“下姜逐梦”荣膺千岛湖旅游新十景。湖州市安吉县“小瘾·半日村”以改造现有民居文化为基础,打造集高端休闲旅游、艺术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社区,成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全国集群民宿村落及新生代民宿样板区”的全国首家民宿集群村落。

管理精细环境美。本次考察所到之处,视野之内几乎看不到生产生活垃圾,这与当地政府的精细管理和群众的环保意识密不可分。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早在2021年就率先推行垃圾不落地试点,实行“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做到“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杭州市桐庐县探索“中国式”垃圾分类,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利用,将村庄划分为若干网格,在网格内分类设置垃圾投放点,引导农户分类倾倒,每日回收,分类处理,被评为“中国最美县城”。

多元参与机制优。纵观浙江各地乡村建设,把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理念贯穿于发展建设之中,是浙江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政府主导,就是在规划编制、资金整合、项目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农民主体,就是突出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比如湖州市安吉县刘家塘村推行“五众”工作法,大事众人定、三务众人清、村务众人管、廉情众人督、结果众人评,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社会参与,就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行市场化运作。杭州市淳安县创新“入股联营”机制,镇村属企业和大下姜所属25个行政村共同出资,组建大下姜振兴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营收608万元,利润101万元,为村民持续增收提供稳固保障。

有关工作建议

突出党建引领。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支部“五化”提质,按照“六有”标准集中打造基层党建示范点,持续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常态化整顿和基层党组织整建提质行动,进一步夯实党建基础。落实“导师帮带制”,组织村干部老党员为师,拜明星村的党组织书记为师,通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帮出真本事、带出好队伍。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激励干部群众发挥“火车头”精神,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力争乡村振兴工作走在湖南乃至全国前列。

统筹规划设计。抓乡村发展首先要高起点编制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在开始规划前,把运营前置,避免资金浪费和重复建设。在规划中,强化系统性思维,统筹一体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工作。规划编制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根据产业、文化、生态和村容村貌的不同,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做到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创建项目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实施,与整体相适应、相协调。

坚持示范带动。持续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带、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产业园区建设,在全面推进示范创建上,从任务分配制改为竞争制,激发有条件、有激情的县市区、乡镇、村和广大农户参与到其中,变基层党委、政府被动创建为争创示范。同时,示范带建设要将各种资源、各种业态融为一个整体,打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产业链,不断提升示范带品质和活动,发挥示范带对周边区域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产业融合。探索将农业产业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利用好古村落、古祠堂、古民宅等历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教育、文化旅游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红色+乡村”“红色+文创”“红色+民俗”等红色旅游复合型产品,努力形成“乡村主题化、体验生活化、农业现代化、村镇景区化、资源产品化”的乡村发展新业态,激发乡村振兴的内涵式增长潜力。

注重生态治理。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抓好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处理、村庄绿化等工作。注重引导群众参与,用好村规民约,通过评选秀美庭院、文明家庭等,营造文明乡风。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乡村旅游为标准,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开发乡村旅游特色项目,改善“房、田、水、路、沟、渠”面貌,打造田园风光,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凝聚各方力量。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统筹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整合涉农政策、资金、项目,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探索制定农村建设工程以奖代补办法,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平台,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等民主决策机制,切实增强群众自我管理主体意识,达到投工投劳、出资出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

(谭雪平 凌琳)

责编:颜青

一审:颜青

二审:廖义刚

三审:罗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