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高考语数英重点题拿分有难度,来看看清北老师团队如何解题

  科教新报   2023-06-10 09:03:20

随着2023年高考落下帷幕,各科目考试题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不少人看到题目后纷纷把自己代入“考试”模式。作文成为了语文考试的热门话题,数学聚焦于难度层次,英语则是阅读理解这道压轴题型……每年这似乎都是不变的话题。今年的语数外重点题难度如何,如何能拿到高分,新湖南客户端湘学频道、科教新报、放学后杂志特邀来子叶创知路清北老师团队三位老师——

语文:高菲阳(清华大学)、 数学:高玺浩(清华大学)、 英语:杨端端(清华大学)对2023年新课标I卷试卷语数外重难点进行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 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1.审题立意层面:

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在审题方面基本没有设置难度,题目关键词是“好的故事”,题目内容大致为:这些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而力量体现在沟通、启发智慧、改变命运以及展现民族形象等方面。

唯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行文一定要围绕着“好的故事”这个话题去展开。这个话题的可讨论度很强,不过这恰恰也是在提醒我们:不能过于天马行空导致重点不明(比如并列地去写各种故事);同时,也不要围绕一个意义写得太多(例如偏离中心大谈特谈国家形象/民族精神等),避免文章的悬浮和空洞。

2.内容亮点层面

在明确了写作这篇作文的应有界限后,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延伸,根据题干给出的引导,好故事的意义具体可以体现在个人的成长成才、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传递等方面。

那么,行文过程中可以出现的亮点包括: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浅层的部分应该从“故事”最基本的意义和个体层面的意义谈起,比如“好的故事能够帮助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而深层的部分是一篇议论文的核心亮点,从宏大一点的维度去考虑,“讲好中国故事”是近年的热点;从抽象一点的维度去考虑,故事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更是传统文化超越了时空的结晶。

适当辩证,表达志向。虽然今年考试院明确了“思辨”的导向,但是本题的辩证空间并不大,我们可以在作文分论点中加入小篇幅的“辩证”内容,加深文章的思考深度:“故事也有好坏真伪,要辨证看待,取其精华”“创造故事比听故事更加重要”。重要的是随后延伸到“怎么做”的层面,表明志向,例如 “聆听学习过去的人写就的好故事后,我们也要努力去创造新的好故事,国家/社会也会因由一个个我们的‘故事’,焕发新的活力,谱写新的辉煌”“过去好的故事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现在我们要把好的故事作为精神指引,做未来故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例文】

读事明志 闻故知新

“故事”,是一个陪伴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词汇。以原始人在岩壁上画下连环画为始,为师用故事传道授业,为母用故事来晓之以理,少年听过故事后立下凌云志向,笔者写下一个个故事表达美好期盼。而对我们这群青年来说,无论是连环画还是大部头,故事的意义莫过于从事中明志知礼,再从过去的事迹走向下一个篇章。

道理枯燥,公式晦涩,而故事通过情节起伏成为最引人入胜的沟通方式。鲁迅先生认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了笔,讲孔乙己脱不下长衫的故事,讲述一个文人在封建科举制度之下如何尊严全失;讲祥林嫂渐渐失去生命力的故事,讲述一个妇人在父权社会当中如何被敲骨吸髓。鲁迅先生用笔呼号,就是因为他坚信手术刀最多能剖开人的心脏,文字和故事却可以与国民实现真正的对话,唤醒人的灵魂。百年已过,我们却仍然能在一个个故事中听到他的声音,听懂他的教诲。

而故事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方式,更承载着历史与民族的重量,带着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朝我们奔袭而来。华夏民族的神话中,讲的是以石补天、贡献人间的女娲,以命相搏、逐日化林的夸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表现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神话故事是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最为生动的诠释,在口传心授之中,它们逐渐化成河流与乳液,流淌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上游。

听闻旧事是为了创造新篇,巍巍历史已经远去,而中国故事还在不断更新。谁不曾嘲笑过身绑炸弹,痴心妄想的万户?谁又不曾哀叹过孤独终老,独守月宫的嫦娥?可是今天,万户飞天的故事成了过去,十六架“神舟”的传奇才为人称道;孤独的嫦娥也改写了结局,崭新的天宫中人影交织。吾命维新,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更可以在故事中窥见当代中国。

诚然,叙事可贵,但是所谓“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故事有真有伪,当代青年,应汲取精神,投入创造故事的征程。前人让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蔽筐”的凄凉写照不再出现,“稻禾乘凉”之梦成为了现实,那我们就更该在学海无涯当中默默耕耘,寻找新的突破口,让科技强国之梦变成真实的故事,让民族复兴之路写入漫长的史册。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愿吾辈能读出故事中的高贤之意,掀开历史的尘土,书写崭新的篇章。


2023年新课标Ⅰ卷 数学难点解析

2023高考数学整体难度较简单,只有多选题12题最后一个选项和解答题22题第二问存在一定难度。

12题D选项的题干意思是在正方体内能不能放下半径为0.6厚度为0.01的一个圆柱,此处应考虑正方体特征截面中最大的正六边形的内切圆,半径为四分之根号6(约等于0.61),这是正方体内能放下的最大的圆,但是此时因为两个半径非常接近,所以不能忽略厚度0.01了,但是结合相似可以得到最终结果是可以放下,故D选项是正确的。

解答题22题第一问和第二问前半部分不存在难度,简单地设点设斜率写出直线方程计算弦长表示出周长表达式,但是表达式中是含有两个变量的绝对值函数,一个横坐标x一个斜率k,此时对于双变量问题求最小值就需要固定住斜率k把x当作主元,求出横坐标x等于多少k时会取得最小值,再求斜率k等于多少时表达式取得最小值,细节处理上需要证明两个一次函数绝对值求和一定在两个零点取得最小值,然后分情况讨论比较两个零点处的最小值,都满足条件即可得证。


2023年新课标I卷英语阅读理解D篇(压轴题)分析

D

On March 7, 1907, the English statistician Francis Galton published a paper which illustrated what has come to be known as the “wisdom of crowds” effect. The experiment of estimation he conducted showed that in some cases, the average of a large number of independent estimates could be quite accurate. 

This effect capitalizes on the fact that when people make errors, those errors aren’t always the same. Some people will tend to overestimate, and come to underestimate. When enough of these errors are averaged together, they cancel each other out, resulting in a more accurate estimate. If people are similar md tend to make the same errors, then their errors won’t cancel each other out. In more technical terms, the wisdom of crowds requires that people’s estimates be independent. If for whatever reasons, people’s errors become correlated or dependent, the accuracy of the estimate will go down. 

But a new study led by Joaquin Navajas offered an interesting twist (转折) on this classic phenomenon. The key finding of the study was that when crowds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smaller groups that were allowed to have a discussion, the averages from these groups were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from an equal number of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For instance, the average obtained from the estimates of four discussion groups of fiv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accurate than the average obtained from 20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In a follow-up study with 100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searchers tried to get a better sense of what the group members actually did in their discussion. Did they tend to go with those most confident about their estimates? Did they follow those least willing to change their minds? This happened some of the time, but it wasn’t the dominant response. Most frequently, the groups reported that they “shared arguments and reasoned together.” Somehow, these arguments and reasoning resulted in a global reduction in error. 

Although the studies led by Navajas have limitations and many questions remain, th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group discussion and decision-making are enormous.

12. What is paragraph 2 of the text mainly about?

A. The methods of estimation. 

B.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the effect.

C. The causes of people’s errors.

D. The design of Galton’s experiment.

13. Navajas’ study found that the average accuracy could increase even if________

A. the crowds were relatively small     

B.there were occasional underestimates

C. individuals did not communicate    

D. estimates were not fully independent

14. What did the follow-up study focus on?

A. The size of the groups.                      

B. The dominant members

C. The discussion process.                  

D. The individual estimates.

15. 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Navajas’ studies?

A. Unclear.                   

B. Dismissive.              

C. Doubtful.                 

D. Approving.

【难度分析】

在英语科目,阅读理解往往是压轴题、重点题,下面以D篇阅读为例分析其特点。

1. 专业性术语大量出现,极大地增加了阅读难度。这篇文章选自NPR新闻网站2018年的一篇文章。NPR即National Public Radio,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这是一家综合性的新闻媒体,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文中出现了很多专业性的术语,比如wisdom of crowds (群体智慧), global reduction in error (全局误差的减少), reasoning (推理), average (平均值/平均数)等等,这极大地降低了文章的可读性,使得学生的理解变得极为困难;

2. 长难句和词汇的掌握要求很高。这篇文章很多句子结构都比较复杂,对于语法基础一般,句子结构分析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要看懂句子,分析出句子的核心主干是比较困难的。同时,文章中也出现了许多高考核心词汇,但是很多是以派生词的形式出现,这对于学生的词汇知识的掌握要求是极高的。比如statistician (数据统计学家), underestimate (低估), overestimate (高估), correlated (相互关联的)等词,这些词对许多学生来说貌似很“熟悉”,但实则无法准确理解其含义,导致读不懂。

3. 文章主题广泛,涉及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概念。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群体智慧效应”(wisdom of crowds),这是一个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概念。对于平时很少进行阅读拓展的同学来说,要在考试的有限时间理解这个概念的核心含义,难度是很大的。

【题目解析】

虽然文章理解上存在难度,但这篇文章的设题并没有超出阅读理解的常规题型,属于典型的“文章很难,设题规范”的类型。因此考生如果能掌握一些核心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还是能够把题目选对的。

阅读理解要遵循“划、定、比”的三步法:

“划”即首先把题干中的有效关键词划分出来;

“定”即根据划定的关键词在文章中进行定位,寻找原文信息,也就是答案来源;

“比”即把找到的原文信息与四个选项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答案。“比”的关键是看原文信息与选项是否能够同义替换,是否存在词汇复现。

第12题属于段落主旨题。解题关键是要分析好文章结构。文章第一段是整篇文章的总,在第一段引出了effect of crowds wisdom这个概念,也是文章的主题词。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延申,也就是对这一概念的“内在逻辑”(underlying logic)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和解释。因此第一段和第二段属于典型的“总-分”关系,故这一题选B。

第13题属于细节理解题。解题关键是分析好逻辑关系。定位的原文信息为第三段第一句话,关键词是but这个逻辑词。这道题要特别注意逻辑推理,把逻辑梳理透了,可以快速得出答案。原文中出现的逻辑词是but,而选项中进行了替换,变成了even if(即使/虽然)。根据“虽然……但是……”这一逻辑链条,我们可以确定even if所对应的内容应该为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这句中出现了关键词dependent(依赖的),与D选项中的independent(独立的)一词形成了反义复现,据此可快速得出答案为D。

第14题也属于细节理解题。解题关键是准确定位,找准关键词。定位的原文信息为第四段第一句话,根据这句中的group members(群体成员)和discussion(讨论)等关键词,可以很容易确定这道题选C。

第15题属于观点态度题。解题关键是逻辑推理。定位的原文信息为最后一段,根据although(虽然/尽管)一词可知,这句话的逻辑关系为“虽然……但是……”,前半句和后半句表达的态度应该相反,构成反义复现。由前半句的limitations(限制)和questions(问题)等词可知,这里讲的是这个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所以后半句的观点态度(attitude)应该跟前半句相反,即应该是“正面的”感情色彩。再由四个选项的含义可知,只有D选项的approving(赞同的/同意的)符合题意,故这一题选D。

【三点启示】

通过以上的难度分析和试题解析,结合目前高考英语的考察方向,我们可以得出三点启示供大家参考,以便同学们以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应对高考英语。

1. 踏实地打好语法和词汇基础。 语法和词汇始终是学习英语的基础,特别是在分析长难句和理解文章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词汇学习方面,单纯地死记硬背已经无法应对较难的题目了,需要同学们拓展词汇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词根词缀,灵活地学习词汇。

2. 适当地进行阅读拓展,扩大阅读面。 阅读理解的文章主题越来越广泛,不仅仅局限在同学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方面,而是涉及到科技、环境、社会、心理、文化、语言等各个方面,这对大家的知识面的隐形要求是很高的。想要攻破阅读难题,拓展自己的阅读广度是很有必要的。

3. 熟悉掌握基本的阅读思路和技巧。 由于阅读文章难度的问题,单纯地依靠所谓的“语感”做题,很难应对一些难题,也很难保持高水平的稳定。在进行大量阅读拓展的同时,了解、熟悉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思路和技巧,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