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 袁术林:大力推进信息类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5-25 10:59:48

刘洪波 袁术林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了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世界各国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促进人才培养政策。比如,特朗普执政时期,美国瞄准计算机科学和空间科学技术领域,出台了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日本政府汇总新的科技战略“综合创新战略”草案,提出到2025年每年培养和录用数十万名IT相关人才。纵观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成立现代产业学院是推进信息类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多方共赢的有效途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重要内容。信息类高校承担着为国家战略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持续做好信息类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贯通。

锚定国家产业战略政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信息类高校要创设条件,尽快成立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从“两个大局”的高度,胸怀“国之大者”,跳出技术人才培养的单向“小圈子”,自觉把人才培养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大局中谋划推进,着眼于突破信息技术产业“卡脖子”难题,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解难;准确研判产业行业发展趋势,聚焦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前沿,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产业变革、市场需求”的问题导向,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动态调整专业建设计划与学科发展方向;持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破解日益突出的“培养规格与需求结构、供给过剩与供给短缺”等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中,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创新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更多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本质,专精特新行业学院是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在信息类人才培养中普遍注重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例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CBE”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成效显著。信息类高校尤其须注重校企携手,平衡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凝聚育人合力,走产教融合之路,将研发、生产、管理和商业运营等流程融入教学环节;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企协同机制,通过“产业+专业”“产业+技术”“产业+项目”“产业+培训”模式,依托信息类高校学科优势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以转让技术和项目、提供相关服务咨询、联合承办攻克科研课题、组成专业联合攻关项目组、共同参与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项目、共建研发实体基地等多种方式,追求人才培养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加强国际交流,优化校企协同高质量就业提升机制。比如合肥学院设立了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并与国外院校、企业合作开设专业,成效良好。信息类高校尤其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展国际化交流,提升办学品质。

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信息类高校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要以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任务,推进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以提升人才供给质量。课程体系的重构升级是对接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应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产业发展规律、企业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主要抓手,在教学中注重从新技术、新业态的产业特征出发,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专业创新能力基础。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持续培训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实现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转向教学实施与教学创新创业的重要转变。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助推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可通过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赛事,深度聚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以赛育企、以赛促企,以赛促创、以赛促产,实现学生专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作者分别系湖南信息学院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怀化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成果)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