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洪珍 李蕊枫:地方主流媒体应助力中国叙事体系国际化建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5-25 10:58:02

黄洪珍 李蕊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近年来,在媒体深度融合新格局下,地方媒体在叙事体系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各地方主流媒体逐渐发力,不仅以立体多样的传播格局达到良好传播效果,更为提升中国叙事体系的国际化提供地方主流媒体的经验借鉴。

中国理论是中国实践所凝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各民族、各区域共同的价值追求。地方主流媒体首先面对本地区域,能够在地方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理论进行阐释,因此,在叙事时,传达共通的价值追求是地方主流媒体叙事的基本基调。“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不断提高讲好故事的能力,提升地方媒体讲好故事的国际化水平,就能实现中国故事对外讲述的系统、全面及综合,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

呈现多样叙事主题

中国叙事体系包含两个维度:国际叙事对于中国叙事的影响以及中国叙事对于国际叙事的反向融合,从中体现出中外互动。由此,叙事的主题也分为两个方向:国际叙事对于中国叙事的想象以及中国叙事有别于国际叙事的独特反差,而后者正是地方主流媒体发力的方向。中国一直有区域文化融合的历史传统,由此中国叙事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而非国际叙事对于中国叙事单一、偏狭的想象。

地方主流媒体发轫地方,在主题呈现中展示区域性、民族性,能够实现对中国叙事体系内容搭建的区域性融合。比如湖南国际频道推出《世界看湖南》栏目,并制作“湖南我懂你”系列节目,讲述脱贫故事与地域文化;重庆国际传播中心献礼建党百年作品《百年巨变山水重庆中国桥都》,以重庆“桥都”发展剪影展示城市区域特色,更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发展成就。丰富的叙事主题,使得我国形象愈加立体。

把握区域发展特色

地方主流媒体在加快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路径中,既要创新发展,也要把握特色。

近年来,各地主流媒体实际上已经迈出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的一步,重点是持续创新、保持优势。比如河南广电致力于挖掘河南作为中华文化灿烂之都的优质资源,“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持续发力传统文化,不仅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同时联合哔哩哔哩打造《舞千年》等原创节目,直书中华腹地的灵韵,以文化自觉达文化自信。

运用全景叙事视角

中国叙事实际上有“你观”“我观”“他观”三个视角。

一般而言,宏大叙事是中国叙事主动选择的本我视角,但这实际上是一种“你观”,即迎合国际叙事,满足其对中国故事的想象。新媒体传播视域下,中国叙事转向“我观”,不再主动迎合,而是“斩断昔日旧枷锁”,关注微观,体现自主性与本我性。但“我观”视角对于微观叙事的过度关注,难以展示中国的整体形象。当下,“他观”视角是较为客观的视角,即同时呈现中国发展中的宏大叙事与社会结构中的中观与微观叙事,在全景视角下对自我进行新书写。如湖南广电《这十年》微纪录片,以50位各领域普通民众的奋斗故事,反映十年来我国在国防、民生、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发展变化,借个体命运绘就中国成就,对中国发展进行了全视角解读。

更新多元叙事手法

媒体融合环境下,内容叙事已经由单一文本转向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文本的多元综合呈现,并在时空观以及意义的表达方面,体现出叙事手法的及时更新。

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阐述中国理论,而中国理论实际蕴含在实践成果之中,并需要通过内容呈现。湖南日报新闻漫画特刊《十八洞村:走向幸福大道》就使用了多元的叙事手法:搭载AR动态扫描技术,以文字与漫画图像的多重文本,在空间叙事中着眼于与中国千百个村庄相同而又不同的十八洞村;在时间叙事中,自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十八洞村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起始,关注十八洞村八年来发展变化。通过“时空”交汇,展现扶贫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讲述十八洞村的故事,折射出千百个中国村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故事,隐喻世界对于摆脱贫穷、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一个更加积极的国际传播叙事,是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描述,嵌入到世界体系中,让全球提升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度。”中国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非一家媒体所能全瞻,地方主流媒体的建设作用,就是把自己作为连接地方与中央的桥梁,以区域特色展示于世界,助力中国叙事体系国际化建构,以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作者分别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