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5-21 15:29:59


新湖南客户端5月21日讯(通讯员 杨世方 张燕)辰河高腔《天官赐福》高亢激昂,民族舞蹈《多嘎多耶》独具韵味……在泸溪县,连日来一场场精彩的非遗民俗文化展演引来各族群众连连叫好。这是泸溪县积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全县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泸溪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呵护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全县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唱响民族团结进步 主旋律 凝心聚魂

初夏的泸溪县浦市古镇,天高云淡风轻。走进浦市镇五果溜村“同心广场”,百米民俗文化墙引人驻足,鲜艳欲滴的“石榴籽”主题雕塑栩栩如生。

近年来,泸溪县浦市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党员干部教育、村规民约有机融合,开展主题宣传和群众性文化活动40余场次,精心打造“同心广场”22个、民族团结进步主题雕塑6处,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长廊9个、文化墙3200米,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凝聚起共同团结奋进的牢固精神纽带。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泸溪县建立落实常态化的宣传教育机制,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先后开展了“喜迎建党100周年民族团结杯革命歌曲比赛”“我和我的祖国民族团结杯万人知识竞赛”等大型活动,在沅水风光漫步道打造千米民族团结进步宣传长廊,深入开展“画好同心圆·喜迎二十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百村记忆”等主题活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172场次。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打造主题文化公园5个,精品文化长廊11个,公益广告“宣传一条街”2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成为全县各族群众的思想共识。

播撒民族团结进步 金种子 培根育苗

“指实、掌虚,运腕要灵活有力,才能做到刀随心意转,运刀如笔行。”走进泸溪县思源学校特色课堂,孩子们正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练习踏虎凿花技艺。

自2014年办学以来,泸溪县思源学校致力于打造民族文化教育特色,采取“走班式”教学模式,陆续为在校学生免费开设涵盖踏虎凿花、辰河高腔等76个特色社团课后服务课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校特色办学经验在央视播出推介,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泸溪县大力实施“培根育苗”工程,组织编写《湘西情韵》《夯乃诗篓》等多本民族文化校本教材,在全县初高中学校开设“民族政策常识”和“民族理论常识”课程,每学年保证10个课时以上。大力推进“一校一品”民族特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将辰河高腔、踏虎凿花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苗拳”、“粮食字画”等民族文化精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近年来,全县共有8所中小学校被评为省州民族团结示范校、“湘西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研究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校园内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搭建民族团结进步 大舞台 传承弘扬

徜徉泸溪县城白沙街头,洁白的辛女雕像温婉如玉,诉说着千年的守望;古色古韵的涉江楼内,菊花石雕、苗族挑花、苗族银饰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泸溪县坚持用中华文化浸润民族团结,依托涉江楼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在县城主要街道、景区、学校等场所,设置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形象和符号,将团结奋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民族文化血脉根植全县各族群众心中。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诠释。泸溪县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盘瓠传说、辰河高腔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跳香等17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距今7800年的浦市下湾遗址,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首部非遗动漫剧《盘瓠与辛女传奇》在央视热播。

同唱一首歌、同庆一个节。泸溪县积极打造“各族群众共享共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族团结进步品牌,三月三挑葱节、端午龙舟节、六月六、九月九、“十月跳香节”、腊八节、中元节、非遗旅游节,多彩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让各民族相互交融、美美与共,成为“沅水明珠·画里泸溪”的独有景致。

责编:唐正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